
「 允許哀痛有生長和喘息的空間,允許生者有停滯,才是最好的“生”的教育。 」
在電影《不虛此行》中,主角聞善因偶然的機會開始幫別人寫悼詞,用文字擺渡逝者,也探索自己人生的“三幕劇”。電影《入殮師》《破地獄》中,主角們無數(shù)次提到,不僅逝者需要儀式,生者也需要告慰。
現(xiàn)實中,00后女孩崔馨月(小紅書賬號@流浪的牛奶糊涂涂、@芝芝知鄰)也在做著相同的事。從去年開始,她已幫陌生人寫了四十多篇悼詞,通過委托者的講述,以文字存儲鮮活的生命切片。崔馨月將悼詞發(fā)上小紅書,“評論區(qū)沒有淪為‘哭墻’,而是生長出一座數(shù)字墓園”。

(網(wǎng)友在@流浪的牛奶糊涂涂賬號下的評論)
當互聯(lián)網(wǎng)將私密悼念推向公共領(lǐng)域,一場關(guān)于死亡的集體書寫正在悄然生長。
2025年清明前夕,小紅書發(fā)起#關(guān)于我的墓志銘#話題。近500份用戶投稿展現(xiàn)了普通人面對死亡的幽默、哲思與深情。
24歲的山西女孩@散散:“你終于來啦!快來和我聊聊天吧,分享下最近的八卦”;四川網(wǎng)友@蝴蝶老師:“貢品記得放辣椒!”;@九十九山:“地球暫住者再見,回母星了”……網(wǎng)友們用輕盈甚至戲謔的方式對抗沉重,正如喜劇演員劉旸所追求的——“掃墓的人笑得不行了,鬼也笑得不行了,大家一起笑,人鬼笑未了?!?/p>
(年輕一代網(wǎng)友的“新式”掃墓)
如今,我們比以往更誠實地思考死亡,告別和離去也借由公共平臺更加廣泛地觸及個體。一支陌生人的筆如何誠實地書寫?一份悼詞是否意味著故事的“結(jié)局”?
面對死亡時,我們常常需要與“生”對話——那些未被言說的遺憾、未被縫補的裂痕、未被定義的記憶,都在悼詞中凝結(jié)成一本屬于生者的答案之書。
1
陌生人的筆成為出口
實踐最小單位的人道主義
“我在墓志銘里寫‘記得給我?guī)Щ疱伒琢稀且驗槲野只钪鴷r最愛涮毛肚——這不是祈禱,是讓他知道,我還記得?!?/p>
死亡撕開生活的表象,而悼詞為生者縫補不曾被察覺的裂痕。崔馨月的筆下,一位遠洋海員在父親走后,將自己的內(nèi)心封閉于不足5平米的船艙,當語言與秩序無法覆蓋創(chuàng)傷性真實時,人們以自我毀滅的姿態(tài)觸碰“不可言說之物”。

(崔馨月與委托者的對話)
在悼詞委托者的眼中,一個人的一生,或許因還有遺憾而急切地需要被記錄,或許因為生前愛與支持未被完全表達而令生者痛苦。“一個人的死,對于整個世界來說,是多了一座墳墓,但是對相依為命的人來說,是整個世界被墳墓掩埋。”
崔馨月的悼詞與網(wǎng)友的墓志銘,以近乎笨拙的真誠,將悼念還原為一場平和的凝視——從親友的目光中開始,以回憶鋪路,以遺憾為燈。

(崔馨月在一篇委托分享帖中回復評論)
這些文字不是程序化的告別,而是生者打撈記憶碎片的繩索。陌生人的筆剖開生者與逝者之間的沉默,讓那些未被說出的“我愛你”、未完成的承諾、未被理解的絕望,在文字中凝結(jié)——ta這樣存在過,這樣在我的眼中、心中鮮活過,如果這個樣子只有我自己了解,那太可惜了。
崔馨月認為自己和委托人的關(guān)系是“一種脆弱又堅韌的聯(lián)系”。寫一份總結(jié)他人一生的悼詞大概只需要兩三天時間,這樣的書寫是否真實?
答案或許藏在一個悖論中——恰恰因為陌生,反而成全了絕對的真。一個“無關(guān)緊要”的陌生人,提供了巨大的安全感。逝去的人不再是一個儀式上的社會關(guān)系總和,而是一個深切懷念著ta的人心中的鮮活靈魂。

(電影《不虛此行》)
悼詞的角色是一座橋,讓生者站在搖晃的裂痕上,與逝者完成最后的對話。崔馨月為抑郁癥女孩寫下:“我真誠地慶祝一個女孩離開糜爛一地的生活”;為自撰悼詞的大哥記錄:“路太遠,我不能帶著軀體走,太沉重”。
悼詞不再是對死亡的哀悼,而是對生命褶皺的撫平。痕跡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在一次次撫摸中重新觸摸生命的紋理,就像余秀華在詩里寫道:“死亡是一枚沉重而干凈的果實,我們吃下去,醫(yī)治太多活著的病癥。”
2
不為了“和解”而紀念
直面未被處理的哀痛
菲利普·阿里耶斯在《面對死亡的人》中指出,工業(yè)革命后死亡逐漸從公共領(lǐng)域退入私人領(lǐng)域,變得“不可見”。這種轉(zhuǎn)變讓哀痛成為被規(guī)訓的對象——社會要求我們“節(jié)哀”“向前看”,卻鮮少允許生者在裂痕中長久駐足。
很久以來,哀痛被禁錮在私人領(lǐng)域,成為不可言說的隱痛。
我們的不安、焦慮、迷茫甚至攻擊性,可能來自于未被好好對待的哀痛。當祭拜被簡化為“完成任務”,當?shù)磕顪S為社交媒體上一鍵點亮的蠟燭圖標,我們越追求“正確”的儀式,越可能喪失與逝者的真實聯(lián)結(jié)。

(網(wǎng)友分享自己在奶奶去世時申請線上辦公困難)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批判這種“積極暴力”——強迫個體不斷向前,實則是對創(chuàng)傷的粗暴掩蓋。
用戶@路燈在自己的 墓志銘中寫:“下次讓我做媽媽的媽媽吧。”@桑桑也寫道:“好了,現(xiàn)在我要去找我的媽媽了。”自身面對死亡之時,仍回響著前一次離別的悲痛,那些未落地的哀傷,都成了懸在生死之間的問號。
于是,死亡變成了一個黑洞。靠近者被吞噬,旁觀者背過身去。“一旦失去某人,我們就面臨著一個謎團。失去之中仍有秘密,失去的隱秘之處仍有未解之謎?!?/p>
(電影《隔壁房間》)
在#關(guān)于我的墓志銘#話題討論中,有的網(wǎng)友認為“對于傷痛和生死的討論被放到臺面上”,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真實的人生需要直面黑洞的勇氣——無論是通過悼詞,還是通過陪伴。
在實踐中,比悼詞、墓志銘更前置的,是臨終關(guān)懷——這同樣是一種書寫。一位陪護師分享:“我曾陪伴一位老人走過最后三個月。他每天講述年輕時在集體農(nóng)莊的日子,那些故事支離破碎,但當他離世時,家屬說‘他終于把一生的碎片拼成了完整的畫’。”
這種“拼圖”的過程,正是對“黑洞”的抵抗——死亡無法被定義,但記憶可以通過講述獲得形狀。

(電影《第三顆星》,主人公為自己準備“臨終關(guān)懷”之旅)
當?shù)吭~被公開發(fā)表,當臨終故事被傾聽,哀痛從個人困境升華為集體經(jīng)驗,在生命的脆弱性與相互依存中,哀悼從個人故事走向群體治愈。
“我們正是站在搖晃著裂開的大路上,雨越飄越遠的島嶼作別,或許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那些曾支撐過我的東西也將支撐你。”允許哀痛有生長和喘息的空間,允許生者有停滯,才是最好的“生”的教育。
就像在親人墓前種的野雛菊,只是年復一年地開謝,完成一場寂靜的對話——生與死在此刻和解,所有未竟之事,都化作春風掠過花瓣。
3
死亡不提供答案
在對抗遺忘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關(guān)于我的墓志銘#中,網(wǎng)友們在公共的平臺“哀悼自己”,也向世界發(fā)出宣言,用幽默戲謔解構(gòu)死亡的沉重,甚至也解構(gòu)“祭奠”。
用戶@小李直言:“想要什么自己去爭取,我誰都不保佑?!彼锤袑⒓腊莓惢癁椤霸S愿交易”,就像寺廟里,游客將硬幣投入許愿池,祈求逝者“保佑子孫升官發(fā)財”;陵園中,家屬請風水師測算吉位,期待先人“助力家族運勢”……
我們總認為巨大的失去必能兌換某種啟示,遙遠的另一段甚至藏有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答案。

(b站視頻“原創(chuàng)短片《我與死亡侃侃而談》”評論區(qū))
但死亡不提供答案,黑洞的那一端不會傳來回聲,我們能夠做的其實是不斷與自己對話,與生活本身對話。在關(guān)于墓志銘的討論中,網(wǎng)友們通過對話與自問,“讓自己好好想想,到底想怎么過一生”。
我們鮮有面對死亡的勇氣和經(jīng)驗,將其視作一個偶爾出現(xiàn)的“事件”,以為只需要偶爾悲痛、常常共情,便可抵抗泛起的潮濕,呈現(xiàn)出一種對死亡的“功利化想象”——將其視為可分析的對象,甚至可以找到一個人來責備。
但正如海德格爾所說,死亡不是任何人可以以經(jīng)驗審視的“事件”,而是始終在場的必然結(jié)局。

(《無條件投降博物館》中關(guān)于“死亡”的文段)
“個體必須直面自己的死亡,并在這種覺悟下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承擔自己的存在責任。人不再被無限的、瑣碎的可能性分散,而是回歸到一種專注、堅定的生存方式?!?/p>
死亡帶給我們的體悟便只有生本身的存在。不應為了遺忘而紀念,不應為了庇佑而祈禱,不應為了向前而向前。
華裔作家李翊云在談及兩個兒子的生與死時,將花園比作黑洞的解藥,因其包容隨機與混亂。死亡與生活同樣充滿意外,而對抗的方式,或許正是接納這種不確定性。它們不試圖填補黑洞,而是在邊緣種植花園,讓記憶以更輕盈的方式生長,對抗遺忘。 “與不期而至的死亡同時發(fā)生的是同樣意外不期而遇的生活。 ”

(《李翊云:兩個兒子的生與死》)
這種對抗遺忘的實踐,在《永恒和一日》中化為亞歷山大對記憶的拼貼,在《秋園》中化為一個女人對于另一個女人一生的誠實記錄。網(wǎng)友們也在崔馨月的帶動下開始記錄“附近”,構(gòu)建在當下可落地的情感紐帶:“奶奶擁有充實飽滿的一生,跌宕起伏有之,平淡無奇有之。”“我相信,媽媽她只是跳出了時間,慢慢構(gòu)成我們身邊其他的事物?!?/p>
個體的歷史隨時可能湮滅,數(shù)字時代的悼詞,既是墓碑,也是時間膠囊——它讓無名者的生命顫動被看見。

(電影《永恒和一日》)
死亡無法被戰(zhàn)勝,但生命可以通過書寫獲得另一種永恒。 “ 人 生總要來到第二幕、第三幕,即便這故事走向,不合你的心意。 ”
而那些被銘記的逝者,永遠活在生者構(gòu)建的答案之書中——那里沒有標準答案,但有無數(shù)個春天正在裂土重生。

(史鐵生《我與地壇》片段)
(圖片素材源于網(wǎng)絡)
參考文獻:
[1] 真實故事計劃 ,《00后,在小紅書給陌生人寫悼詞》.
[2]邸報,《 李翊云:兩個兒子的生與死 》.
[3]陳魯豫的電影沙發(fā),《 魯豫對話李翊云|有些艱難無法走出,我始終與其共處 》.
[4]人物,《 在這里,500個普通人寫下自己的墓志銘》.
[5]央視新聞,《 48份悼詞,來自一個陌生的女孩 》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