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話一直在變,如今的北方官話絕對不是幾百年前的正統(tǒng)古音官話了,相反,南方話則保留了很多古音元素。雖然北方話,吳語,粵語都是漢語演變而來的。不過北方話丟掉了很多東西,如kpt入聲,m韻尾,8調,濁音。吳語存有入聲,但簡化為喉塞音,m韻尾消失,但吳語存有8調和濁音。粵語kpt入聲,m韻尾具存,聲調甚至有9個,但濁音消失。古人寫的很多詩句很多時候普通話不押韻,用吳語粵語則肯定押韻。平心而論,南方話確實比北方話更為存古,北方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阿爾泰語系影響很大,如衍生出來的舌面音和卷舌音,這都是漢語原先所不具有的語素語音。
讀任何一篇古詩文(文言)都不適合普通話,因為它實在是一點古韻都沒有。而用方言來讀任何一篇古詩文都有不同的韻味,以下根據(jù)語言淵源只是給出一個最好的建議。

先秦諸子百家的詩文以《詩經(jīng)》為代表,推薦用吳語或閩(南)語。因為吳語有濁音,那是從心底流淌出的聲音,而講普通話時,感覺像戴著面具在說話。一次朋友聚會后,一個福建朋友用閩南語唱詩給我聽,“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美妙如天籟之音,更令人驚異的是,他居然說:我只是像平常說話一樣在念白。閩南語有八個聲調,唯一保留了魏晉甚至先秦時代的諸多語素。但說其是中國最古老方言吳語的衍生,但吳語在后世發(fā)展受北方話侵蝕加重,而閩(南)語則由于遠離北方,且地形復雜,得幸保留了較好的古音。另外,越南于宋朝獨立,之前階段一度將漢語原封不動地引進,連聲調都沒變,因此,越南語也是不錯的選擇。

唐詩產(chǎn)于唐朝,唐朝北人因“安史之亂”難逃南方,便形成了如今的客家民系。對照《集韻》《廣韻》,客家話非常對其完整性,因此唐詩用客家話最合適。當然粵語也不錯,因為粵語,客家話兩者有幾分相像。

宋詞有婉約、豪放之分。婉約首推吳語,像柳永、秦觀的作品,用上吳語讀完全就是個享受。而且南宋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江南,用吳語讀合情合理。而豪放派則首推粵語。最著名的《滿江紅》,用北方話讀正如LZ所言“哭不像哭笑不像笑簡直糟蹋經(jīng)典”。羅文曾為83版《射雕英雄傳》唱過插曲《滿江紅》,鏗鏘有力,意志堅定之情油然而生。南方話中普遍保留古入聲,而保留完全而又正統(tǒng)的唯有粵語,粵語-p-t-k三入聲保留十分完整,而且聽感區(qū)分度極強,廣府人一般都會將入聲發(fā)得非常明顯強烈(聽聽TVB新聞便知道了),所以聽起來非常剛硬強烈,很適合朗讀《滿江紅》一類的豪放詞。

元曲多用于當時的北方口語或半文言創(chuàng)作,不屬于文言作品。所以朗誦它便適合用北方話而不適合用南方語言了。但這也不代表適合用普通話。因為元代北方話口音相比現(xiàn)在也是存古得多。當時依然“尖團對立”,“青”不讀qing讀cing,“蔣”不讀jiang而讀ziang,如今京劇中依然保留這種口音,其反應的便是以前的口音。因此讀元曲可用山東東部地區(qū)的方音或河南部分地區(qū)的口音,因為該處還保留著尖團音對立。另外,北方話中唯有山西話(晉語)嚡保留著入聲,因此用晉語讀元曲也不錯。
轉載自 詩詞網(wǎng) ? 古詩文要用什么方言讀啊


《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作者:神樣胡桃
留言
點擊“閱讀全文”進入?yún)钦Z資料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