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詩詞世界,共享詩意人生
武漢傳媒學(xué)院李佳慶
塞北的風(fēng)沙磨礪筋骨,隴右的烽火淬煉詩魂。
大唐三百年詩壇群星璀璨,卻唯有一人能以赫赫軍功封侯——他,正是寫下“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
這個在田間耕作二十年的“大齡青年”,此刻不會想到,十六年后他將以詩人身份受封渤??h侯——大唐三百年獨此一人。
從《燕歌行》中“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的悲憫,到節(jié)度使帳中的運籌帷幄,他用半生困頓證明:真正的光芒,從不在年少得志,而在歷經(jīng)滄桑仍能寫出照亮?xí)r代的長詩。

中原官道上,北風(fēng)裹著黃云掠過兩個落魄身影。四十五歲的高適摸遍衣袋湊不出酒錢,卻將漫天風(fēng)雪釀成千古絕唱:“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與他執(zhí)手相別的,是同樣潦倒的琴師董庭蘭。
彼時,董因卷入房琯案遭貶離京,高適則已在田間耕作二十年。兩人同為天涯淪落人,相逢之際,不禁感慨萬千,一斗米、十斤肉的豪情,換不來半壺濁酒;半生寒窗、滿腹詩書,抵不過長安城的一紙冷眼。
可他偏不服輸。
二十歲西游長安時,他高呼“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四十歲躬耕梁宋時,他自嘲“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潦倒如何?年近半百又如何?747年的那場風(fēng)雪,吹出了大唐最狂的送別詩,他提筆寫下《別董大二首》,字字是自勉,句句是逆鱗:
《別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這首詩,不僅是在安慰董庭蘭,更是高適對自己的勉勵。
彼時的高適,已經(jīng)四十五歲,年近半百,卻依然一事無成。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以一種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的困境。
這兩首詩,前一首以壯闊風(fēng)雪反襯豪情,后一首以自嘲貧賤暗藏傲骨。
前一首以“黃云白日”的蒼茫反襯“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后一首以“無酒錢”的自嘲暗藏“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的傲骨。
董庭蘭捧著墨跡未干的詩稿,熱淚盈眶:“有此一句‘天下誰人不識君’,我當(dāng)名垂青史!”

高適的筆,不僅寫離愁,更寫家國。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為邀功,命部將趙堪、白真陀羅假傳詔令攻打契丹,結(jié)果全軍覆沒。張守珪卻賄賂宦官牛仙童,謊報戰(zhàn)功,就這樣導(dǎo)致東北邊塞將士慘敗契丹。
消息傳來,高適憤然寫下《燕歌行》: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詩中,他痛斥將領(lǐng)的腐敗與朝廷的腐敗潰爛,將戰(zhàn)士的浴血與權(quán)貴的奢靡對比得淋漓盡致。
《燕歌行》一出,震動長安。李白贊其“氣吞萬里如虎”,杜甫嘆其“筆力扛鼎”。然而詩名再盛,也換不來一紙功名。
然而,《燕歌行》的鋒芒并未改變高適的命運。
高適仍困居宋州,白日荷鋤耕田,夜間挑燈讀兵書。直至天寶八載(749年),睢陽太守張九皋(名相張九齡之弟)舉薦他應(yīng)試,四十六歲的高適才得中“有道科”,授封丘縣尉——一個從九品的小官。
封丘縣尉的生涯,讓高適徹底看清官場腐惡。
催租逼稅時,他寫下“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目睹權(quán)貴奢靡,他自嘲“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天寶十一載(752年),五十歲的高適做出驚人之舉:他竟摔了鐵飯碗,孤身再闖長安!滿朝朱紫笑他癡,他卻一頭扎進安史之亂的烽煙中。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高適的逆襲才真正開始。
此時的帝都,已是山雨欲來。楊國忠與安祿山勢同水火,李白醉臥酒肆,杜甫困守旅舍。高適四處干謁無果,卻在酒肆墻上題下:“萬事磋跎白發(fā)生,十年落魄竟何成?”
轉(zhuǎn)機來得猝不及防——天寶十四載(755年)冬,漁陽鼙鼓動地而來,玄宗倉皇西逃,太子李亨靈武即位。
五十二歲的高適快馬追駕,呈上《陳潼關(guān)敗亡形勢疏》,被肅宗擢為諫議大夫。
他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對軍事的深刻理解,被任命為左拾遺、監(jiān)察御史,輔佐哥舒翰鎮(zhèn)守潼關(guān)。
至德二載(757年),高適奉命討伐永王璘,平定了叛亂,為國家的統(tǒng)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乾元二年(759年),高適被任命為劍南節(jié)度使,成為了西南地區(qū)的一方重鎮(zhèn)。
寶應(yīng)元年(762年),六十一歲的高適晉封渤??h侯,成為了唐朝唯一被封侯的詩人。
他輔佐名將哥舒翰鎮(zhèn)守潼關(guān),獻策平定永王李璘叛亂,被擢升為淮南節(jié)度使。
在隨后的歲月里,高適屢立戰(zhàn)功,先后擔(dān)任了彭州刺史、蜀州刺史等職。
當(dāng)同齡人含飴弄孫時,他在軍帳中運籌帷幄;當(dāng)世家子弟醉臥笙歌時,他于劍南道整頓軍務(wù),穩(wěn)定西南。
寶應(yīng)元年(762年),六十一歲的高適受封渤??h侯,成為大唐三百年唯一以軍功封侯的詩人。五十歲提槍上馬,六十一歲封侯。
昔日田間耕夫,終成一方重鎮(zhèn)。更難得的是,他雖身居高位,卻未忘故友。
流落成都的杜甫窮困潦倒,高適多次派人送去錢糧,甚至自嘲:“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p>
至德二載(757年),永王李璘趁亂割據(jù)江南。高適受命輔佐淮南節(jié)度使來瑱平叛。他親赴陣前,以一篇《諭永王璘檄》瓦解叛軍士氣:
“天寶以來,奸臣竊命,剝喪黎元……今圣上順天應(yīng)人,削平禍亂?!?/p>
檄文如刀,句句誅心。永王部眾紛紛倒戈,未及交戰(zhàn)便告潰散。此役后,高適升任淮南節(jié)度使,總領(lǐng)江淮兵馬。
天寶三年,高適與李白、杜甫同游梁宋,三人縱酒高歌,結(jié)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深情。
然而安史之亂中,李白因投靠永王入獄,寫信哀求“高三十五救我”時,向高適求救卻石沉大海。
后世多詬病高適“冷漠”,但他深知:亂世中一步錯則滿盤皆輸。而對杜甫,他始終傾囊相助,只因“少陵野老吞聲哭”的悲愴,他懂。
寶應(yīng)元年(762年),六十一歲的高適迎來人生巔峰:受封渤??h侯,出任劍南節(jié)度使。此時的他,掌西南軍政大權(quán),卻始終未忘詩心。
晚年高適鎮(zhèn)守蜀地,仍以詩為劍。他在《塞下曲》中揮毫:“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p>
六十三歲病逝前,他留下最后一封奏疏上書代宗:“吐蕃屢犯隴右,請增兵固防……”至死不忘家國,憂心吐蕃侵邊。
直至生命盡頭,他仍是那個“莫愁前路”的硬核詩人。

為何高適依然震撼我們?
因為他活成了普通人最熱血的模樣——
二十歲闖蕩,四十歲種田,五十歲北漂,六十歲封侯。沒有金榜題名的運氣,便攢絕地反擊的骨氣;沒有平步青云的捷徑,就走百折不回的險徑。
羅隱嘆他“烈士暮年,壯心未已”,陸游贊他“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而今天的我們,更該記住:人生哪有“為時已晚”?不過是被現(xiàn)狀困住了雙腳。
正如他在《別董大》中吶喊:“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不僅是送別友人的寬慰,更是對自我命運的宣戰(zhàn)——縱使風(fēng)雪蔽日,終有一日,光芒破云!
常在后臺收到粉絲留言,
【版權(quán)聲明】本文作者:武漢傳媒學(xué)院李佳慶。圖片來源:電影《長安三萬里》。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著作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詩意文化出品圖書《哈哈哈!如果大宋詞人也有朋友圈》《特級教師的爆笑詩詞課》全網(wǎng)熱銷中,歡迎購買。加入詩詞世界粉絲群,可以添加詩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