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文志
在我國民間,清明時節(jié)人們喜歡放風箏。風箏,古時被稱之為紙鳶,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
“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憋L箏,古時北方叫作“鳶”,南方則稱“鷂”,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之一。論風箏的始祖,當數(shù)墨子和魯班?!?a class="keyword-search" >墨子》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成,蜚一日而敗?!薄肮斪酉髦衲疽詾轾o,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毕鄠鲀汕Ф嗄昵?,墨翟花了三年時間做了一只木鳥,名為木鳶,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后來魯班改進了墨翟的風箏材質(zhì),用竹篾也造了只大木鳥,取名木鵲,它可以在天上連飛三天不落地。
直至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故稱為“紙鳶”。有關(guān)風箏的傳說很多,據(jù)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作戰(zhàn)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制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之名。也有人說“風箏”這名起源于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并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中國傳統(tǒng)的風箏一般分為硬翅、軟翅、板子、串子、立體(筒形)等幾類,按地域和風格又分為濰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風箏。
唐代以前的風箏多用絲綢制作,晚唐時改用紙制。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民間還創(chuàng)造了風箏上的附加物,如有音響的“鶴琴”“鑼鼓”,有燈光裝置的“燈籠”,有散落攜帶物的“送飯兒的”等,獨具特色。風箏的技藝全在做工,從扎細竹骨架,糊以紙絹,涂以彩繪,調(diào)準提線,系以長線,各道工序十分講究。
南宋時風箏制作工藝有了相當發(fā)展,放風箏在杭州成為盛行的娛樂游戲,比賽常在春游時進行,地點在西湖斷橋一帶,比賽方法據(jù)《武林舊事》卷三“西湖游幸”載:“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即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以先絞斷者為輸。

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又稱鳶都。作為中國的風箏之鄉(xiāng),濰坊風箏制作歷史悠久,屬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濰坊風箏題材多樣,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和生活氣息。在濰坊有一座世界風箏博物館,這里有一只非常珍貴的板式風箏——“百鳥朝鳳”。板式風箏的扎制方式相對簡單,先用竹條扎好平面,再糊上一層繪制好的絲絹即可觀賞放飛,所以對繪畫水平要求極高。該作品繪制于1986年,由畫家陳壽榮與風箏藝人張鵬云先生合作而成,陳壽榮(1916—2003),字春甫,號春翁,山東濰坊人。“百鳥朝鳳”風箏以古畫的形式出現(xiàn),寬300厘米、高220厘米,鳳凰棲居中央,眾鳥相繞,爭相朝拜,想象一下,這樣的風箏徜徉天空,該有多美。
(本文作者為文史研究撰稿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