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達·莫里遜(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父親是個出版商。莫里遜的家里后來曾經送她到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的醫(yī)學院去攻讀,但她不久就說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開辦的一家攝影學校學習,從此開始了攝影師的生涯。
赫達二十四歲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攝影雜志的廣告上發(fā)現(xiàn),中國北京的一家德國人開設的哈同照相館正在征召一名會講英、法、德語的女攝影師。她認為這個職位非己莫屬:她會這三種語言,她的施瓦布地區(qū)的出身——當?shù)厝嗽诘聡钥炭嗄蛣谥Q,而且她還是個女性——老板的盤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結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館果然相中了她。
那個時代的中國,對于一個德國年輕的單身女性來說,實在是個遙不可及的地方。但她還是只身離開德國前來中國。

赫達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過的歲月,就是帶著相機,騎著一輛自行車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跡,拍攝下如今大多已經蕩然無存的舊日景物,留給后人嗟嘆其珍貴價值的照片。
今天分享一組她拍攝的法源寺的老照片。

法源寺山門,前有影壁。
法源寺,位于北京西城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據(jù)載,唐代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愿;其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完成工程,并賜名“憫忠寺”。
這座為陣亡將士而建的寺廟,其后幾度更名,初名憫忠寺,后名開元寺、順天寺、大憫忠寺、崇福寺、法源寺等。?清雍正十二年(1734),修葺法源寺,由禪宗寺廟改為律宗,雍正皇帝賜名法源寺,寺廟格局基本定型。
法源寺中軸線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閣、毗盧殿、觀音殿、藏經閣等,均為清代建筑。但如果將老照片與現(xiàn)在的法源寺做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原有的造像與陳設已經難覓蹤跡。

法源寺殿宇窗格。

法源寺,從窗中望向一處殿宇,看不清匾額。

從殿內向外望。

過法源寺山門,甬道直通天王殿。

法源寺,一名僧人穿過月亮門。

法源寺庭院,古木森森,中間一座鼎式香爐。

法源寺大雄殿前的碑刻。

法源寺藏經閣前庭院,一名小沙彌坐在石桌前。

法源寺,這是僧房?

法源寺藏經閣前庭院。

法源寺天王殿內彌勒佛像。

法源寺天王殿內的天王像。

法源寺天王殿內的天王像。

法院寺法堂內部陳設。

法源寺一座殿宇內陳設,應該是大悲壇。

法源寺大悲壇殿內陳設,設有禮器的佛壇、掛軸、燈籠,右側一尊千手觀音像。

法源寺大雄寶殿內,“法海真源”匾額為乾隆御題。

法源寺大悲壇內部,正中為千手觀音像,兩邊各有一像護法立像。這張與上圖是一處,但是重新收拾過。

法源寺殿宇陳設,當中佛案,一側有書法條屏。

法源寺殿宇內部場景,佛案上陳設齊整。

法源寺大雄寶殿內佛像,供奉三世佛。

法源寺大殿內佛像,當中三世佛,主尊兩側不是常見的脅侍弟子,而是兩尊立佛。

法源寺毗盧殿中的明代毗盧遮那佛銅像。

法源寺法堂內佛像,背屏高聳,呈寶瓶狀,墻壁分格裝飾書法繪畫,上方匾額可大致判斷出應為“妙湛總持”四字。

法源寺韋陀像,背屏火焰裝飾。

法源寺大殿后壁一尊菩薩立像,頭戴五佛冠。

法源寺十一面觀音像。

法源寺十一面觀音像。

法源寺內壁畫,游戲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放在一函書上,身側放一凈瓶。

法源寺大殿內一側山墻的羅漢像。

法源寺一間廳堂的內部陳設。

法源寺一座廳堂的陳設,書法條屏,桌椅、五供,極文雅,更像一座文人雅室。

法源寺一間廳堂的陳設,書法條屏、清供和桌椅。

法源寺內一座殿堂內部景象,一個擺放著儀式用品的祭壇,還有燈籠、木魚以及長凳。

法源寺一名僧人正在制作紙人。

放置在法源寺的葬禮上的紙扎,人物和亭閣。

僧舍內的陳設,一張桌子,書架上堆放著經書,旁邊掛著僧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