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37年4月5日清明節(jié)國共兩黨代表及各界人士在黃帝陵前合影

祭祀文化在我國起源甚早?!肚f子·盜跖篇》說:“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后世要祭祀的第一人,自然非黃帝莫屬。 1937年4月5日,清明節(jié)。陜西黃陵縣橋山黃帝陵,迎來了兩撥特殊的祭掃者。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國民黨分別派代表,共同公祭黃帝陵。這是國共兩黨自成立以來,首次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共同公祭中華民族祖先黃帝陵。 黃帝陵前,毛澤東、朱德委派的林伯渠,以鮮花水果之儀致祭民族始祖軒轅黃陵之墓。同祭的還有國民黨中央黨部特派員張繼、顧祝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和陜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 林伯渠和張繼作為兩黨代表,在公祭儀式上分別宣讀了《祭黃帝陵文》?!昂蘸帐甲?,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中國共產(chǎn)黨的《祭黃帝陵文》是毛澤東親筆撰寫的。 次日,毛澤東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在蘇維埃中央政府機關報《新中華報》上公開刊登發(fā)表。

1937年4月5日,陜西黃陵縣橋山,春雨如絲。黃帝陵前,國共兩黨代表首次并肩而立,共同祭拜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這場看似尋常的祭祀,卻暗流洶涌——蔣介石以“團結”之名試探中共誠意,毛澤東則以一篇四言祭文,擲地有聲地撕開時代的迷霧,寫下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最強宣言。這篇被稱為“抗日出師表”的《祭黃帝陵文》,不僅預言了抗戰(zhàn)的必勝信念,更在七七事變前夜,為分裂的中國注入一劑凝聚人心的強心針。

▌一篇祭文背后的民族危局

1937年的中國,正處于“亡國滅種”的懸崖邊緣。自甲午戰(zhàn)爭以來,日本鯨吞臺灣、侵占東北、策動華北自治,步步緊逼。而國內(nèi)政局更是一盤散沙:國民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nèi)”,共產(chǎn)黨歷經(jīng)長征九死一生,地方軍閥各懷心思。

西安事變雖促成國共合作,但蔣介石對聯(lián)合抗日始終猶疑。1937年3月,他提議國共共祭黃帝陵,實為借傳統(tǒng)禮制試探中共是否“臣服”。毛澤東洞悉其謀,卻毅然接下戰(zhàn)書——他要以一篇祭文,將這場祭祀變?yōu)槟勖褡骞沧R的戰(zhàn)場。

▌祭文中的三重覺醒

毛澤東親撰的《祭黃帝陵文》共56句,四言古體字字千鈞,暗藏三重覺醒之力。

1937年清明,毛澤東伏案疾書,硯臺中的墨汁在搖曳的油燈下泛著冷光。窗外延河的水聲隱約可聞,他的筆鋒卻如刀劍般刺向紙面——一篇《祭黃帝陵文》,寥寥數(shù)百字,卻暗藏喚醒民族的驚雷。這并非簡單的祭祖悼詞,而是一曲撕裂時代陰霾的覺醒長歌。歷史、道路、精神,三重覺醒如黃河浪涌,沖垮妥協(xié)的堤壩,重塑一個民族的脊梁。

⊙歷史覺醒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開篇八字如青銅編鐘轟鳴,震醒沉睡的民族記憶。毛澤東以黃帝為鏡,照見的卻是1937年破碎的山河——東三省淪陷六年,華北五省自治的陰云未散,南京街頭卻仍飄著“中日親善”的虛偽旗幡。

祭文中“琉臺不守,三韓為墟”八字,字字滴血:

  • 琉臺:琉球群島在甲午硝煙中被日本吞并,臺灣的稻浪從此浸透殖民者的鐵蹄;
  • 三韓:朝鮮半島的陷落,讓日軍兵鋒直指鴨綠江畔,東北的煤礦、大豆淪為侵略者的戰(zhàn)爭燃料;
  • 遼海燕冀:漢奸殷汝耕在通州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學生含淚焚燒日貨,天津碼頭卻堆滿走私的東洋布匹。

毛澤東以黃帝開疆拓土的功業(yè),反襯當代國土淪喪的屈辱。他特意選用“肇造”(開創(chuàng)基業(yè))與“不守”(喪失疆土)的強烈對比,如同在民族傷口上撒鹽——痛,才能醒。

當國民黨大談“禮樂教化”時,毛澤東在祭文中拋出一串驚心動魄的詰問:“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贝司浒挡貦C鋒:

  • 霍去病“匈奴未滅”的典故,直指蔣介石“先安內(nèi)后攘外”的綏靖政策,如同漢朝初年的和親之恥;
  • 將“各黨各界”與“匈奴未滅”并置,暗示國共紛爭不過是兄弟鬩墻,外敵才是真正的生死大患。

在黃帝陵前誦讀此文時,林伯渠刻意在“漢奸何多”四字上加重語氣。據(jù)目擊者回憶,國民黨代表張繼面色鐵青,手中的祭文簌簌抖動——這八個字,撕開了南京政府“曲線救國”的遮羞布。

⊙道路覺醒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毛澤東擲筆長嘆,墨點飛濺如血。這聲怒吼,戳破了蔣介石“以空間換時間”的幻想——華北平原的千里沃野,正被日軍戰(zhàn)車碾成焦土。

祭文中“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八字,凝聚著延安窯洞里的徹夜爭論:

  • 農(nóng)民的草鞋:紅軍戰(zhàn)士腳上的血泡,與陜北老鄉(xiāng)納的千層底布鞋,在抗日救亡的旗幟下結成同盟;
  • 資本家的算盤:上海民族企業(yè)家榮毅仁秘密運送的磺胺藥品,穿越日軍封鎖線抵達延安;
  • 軍閥的刀槍:四川軍閥劉湘派出六個師出川抗日,臨終遺言“抗戰(zhàn)到底,始終不渝”。

毛澤東將這一切熔鑄成“四萬萬眾”的鋼鐵洪流。他在祭文中不提“階級斗爭”,卻寫“不論軍民,不分貧富”——這是對教條主義的致命突破。

“萬里崎嶇,為國效命”八字,暗藏《論持久戰(zhàn)》的雛形:

  • 太行山上的烽火臺:八路軍129師在神頭嶺設伏,用土制地雷炸毀日軍車隊,印證“以空間換時間”的游擊戰(zhàn)術;
  • 黃河渡口的羊皮筏:衛(wèi)立煌部隊渡河時,老船工吼著信天游“寧跳黃河死,不做亡國奴”,正是“億兆一心”的鮮活注腳;
  • 南洋碼頭的貨輪:陳嘉庚組織的3200名華僑機工,駕駛著滿載軍火的卡車穿越滇緬公路,車輪碾過之處,皆是“救國良方”的實踐軌跡。

這些場景,在毛澤東的祭文中化作“劍屨俱奮”的鏗鏘誓言——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用鮮血書寫的戰(zhàn)略藍圖。

⊙精神覺醒 借用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典故,毛澤東宣誓共產(chǎn)黨人“萬里崎嶇,為國效命”的決心,更預言“民主共和,改革內(nèi)政”方能“戰(zhàn)則必勝”。這不僅是對國民黨的政治批判,更勾勒出戰(zhàn)后中國的理想藍圖。

▌祭壇內(nèi)外的政治博弈

1937年4月5日清晨,黃帝陵前薄霧未散,國共兩黨的旗幟在寒風中獵獵作響。蔣介石派出的國民黨元老張繼身著長衫,手持香燭,神情肅穆;中共代表林伯渠則一身戎裝,腰間別著駁殼槍,眉宇間隱現(xiàn)戰(zhàn)火淬煉的鋒芒。這場看似莊重的祭祀儀式,實則是國共兩黨爭奪民族話語權的無聲戰(zhàn)場——蔣介石試圖以“正統(tǒng)祭祀”收編中共的政治合法性,毛澤東則要以一篇祭文,將這場典禮變?yōu)榭谷战y(tǒng)一戰(zhàn)線的誓師大會。

蔣介石的算盤打得精細:他特意選用傳統(tǒng)四言祭文體例,要求兩黨祭文格式統(tǒng)一,表面上是“共緬始祖”,實則是以文化禮制迫使中共承認國民黨的“中央權威”。張繼宣讀的國民黨祭文,通篇追述黃帝“定鼎中原”的功績,卻對華北淪陷、東北失地只字不提,反而強調(diào)“禮樂教化,天下歸心”——這分明是在暗示:只有服從國民黨的“禮制”,才能實現(xiàn)民族復興。

更微妙的是,蔣介石將祭祀地點選在陜西黃陵縣。此地雖屬中共實際控制區(qū)邊緣,但國民黨特務早已滲透周邊,甚至安排《中央日報》記者全程記錄。若中共稍有“不敬”,次日頭條便會是“共產(chǎn)黨褻瀆民族始祖”的罪名。這場祭祀,從一開始就是精心設計的政治圍獵。

毛澤東深諳此局兇險,卻選擇正面迎戰(zhàn)。他摒棄黨內(nèi)有人提議的“白話文宣言”,親自以四言古體撰寫祭文,字字暗藏機鋒:

  •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以甲午之恥直戳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軟弱;
  •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借霍去病的典故,將紅軍比作抵御外侮的漢家鐵騎;
  • “億兆一心,戰(zhàn)則必勝”——用集體主義敘事瓦解國民黨的精英主義話語體系。

祭祀當日,林伯渠擲地有聲的誦讀,讓現(xiàn)場陷入死寂。當讀到“漢奸何多”時,張繼的額頭滲出冷汗——這句話分明在影射國民黨內(nèi)汪精衛(wèi)等親日派;而“還我河山”的吶喊,更讓圍觀民眾中爆發(fā)出壓抑已久的哭聲。蔣介石試圖用禮制束縛中共,卻被毛澤東用更純粹的民族主義敘事反制:在這場文化正統(tǒng)性的爭奪中,誰真正為國土淪喪痛心疾首,民眾心中自有判斷。

毛澤東的殺招遠不止于祭壇之上。早在3月29日,他已將祭文密寄給《大公報》戰(zhàn)地記者范長江,囑其“見機刊發(fā)”。當國民黨宣傳部緊急封鎖消息時,范長江冒險將文稿輾轉送至上海,最終在《申報》特刊上全文刊登。一時間,“共產(chǎn)黨祭文痛斥漢奸”的消息傳遍國統(tǒng)區(qū),南京政府不得不默許《中央日報》轉載,反倒成了毛澤東思想的傳播工具。

更致命的是,毛澤東在祭文中埋下“民主共和”的伏筆。當國民黨還在用“禮義廉恥”教化民眾時,中共已提出“改革內(nèi)政”的政治綱領——這種超越時代的先進性,讓胡適等自由派知識分子私下感嘆:“延安的祭文,讀來竟比南京的憲法更令人心潮澎湃?!?/p>

▌從祭文到戰(zhàn)場的民族涅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槍聲響起。毛澤東在祭文中預言的“四萬萬眾,堅決抵抗”終成現(xiàn)實。平型關大捷中,八路軍115師血戰(zhàn)日軍,聶榮臻途經(jīng)黃帝陵時誓言:“此戰(zhàn)必捷,以慰始祖!”而上海市民捐贈的望遠鏡、南洋華僑的救國捐款,無不印證著“億兆一心”的覺醒。

這場博弈的兩個月后,朱德率八路軍將領再謁黃帝陵,當場焚燒日軍太陽旗以祭始祖;南洋華僑陳嘉庚讀到祭文后,立即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募集抗戰(zhàn)物資價值4億元國幣;甚至日軍情報部門也將祭文譯成日文,標注“支那精神動員之范本”。

而蔣介石的“正統(tǒng)陷阱”,最終反噬自身。1949年敗退臺灣前夕,他特意命人拓印毛澤東祭文,在日記中寫下:“當年黃陵一局,竟成今日之讖?!贝丝谭轿颍赫嬲恼y(tǒng)從不在于香燭儀軌,而在于誰能承載民族的集體意志與未來希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毛澤東《祭黃帝陵文》手跡碑

歷史證明,毛澤東的祭文不僅是政治宣言,更是民族精神的啟蒙:當國民黨還在用“禮義廉恥”維系統(tǒng)治時,共產(chǎn)黨已用“民主共和”喚醒民眾;當精英階層沉迷于派系斗爭時,底層百姓在“還我河山”的吶喊中找到了抗爭的力量。

毛澤東的祭文,早已超越一紙文書的意義——它是一個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際,用血性與智慧熔鑄的覺醒密碼。正如黃河壺口瀑布的激流,歷經(jīng)九曲十八彎的磨難,終將劈開晉陜峽谷,浩蕩東去。這或許就是覺醒的真諦:不是瞬間的頓悟,而是千萬人用生命書寫的、永不熄滅的精神長征。

今日黃帝陵軒轅廟內(nèi),毛澤東的祭文已鐫刻成碑。觸摸那些斑駁的文字,我們?nèi)阅苈犚?937年清明雨的淅瀝,看見一個民族在至暗時刻的絕地覺醒。

附毛主席《祭黃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shù)千年,強鄰蔑德。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zhí)笞繩,我為奴辱。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zhàn),區(qū)宇以寧。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斗,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nèi)政。億兆一心,戰(zhàn)則必勝。還我河山,衛(wèi)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