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剛成立那會,百廢待興,處處都得砸錢,發(fā)動和維持革命都需要錢??墒沁@錢從哪來呢?很大一部分靠借,對象就是法國、英國、德國、俄國、日本這些列強。
據(jù)說,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實在難湊到足夠的資金。國家獲取資金的辦法不多,主要就是收稅和舉債。但當時稅根本收不上來,海關稅收這個重要財源,還牢牢攥在列強手里。
舉債分舉內債和舉外債。內債方面,老百姓不信任臨時政府,要是你處在那個時代,恐怕也很難信任這樣一個政府,而且多數(shù)人也沒錢買債券。臨時政府發(fā)了一億債券,最后才募到700萬,這點錢根本不夠用。外債呢,列強一開始連民國政府都不承認,哪會愿意借錢。當時安徽都督孫毓筠向中山先生要20萬軍餉,孫中山批了,可秘書長胡漢民拿著批條到財政部一看,國庫里就剩十個大洋,民國政府財政當時有多窘迫,可見一斑。

袁世凱執(zhí)政時,任命熊希齡當財政部長,讓他想辦法弄錢。熊希齡可是個天才,15歲中秀才,25歲中進士,在民國是有名的理財高手。他上任才一個月,就給袁世凱發(fā)電報說,國庫里只剩3萬兩白銀了,要是再不想辦法搞錢,政府就得垮臺。于是,袁世凱讓熊希齡跟英、美、德、法四國銀行談判,向他們6000萬英鎊。列強考慮后說可以,但提了倆要求:一是監(jiān)督民國裁兵,二是監(jiān)督民國財政。
熊希齡心里清楚,一旦答應,中國可能就會像朝鮮那樣。朝鮮就是因為被日本占了后監(jiān)督著監(jiān)督著,主權一點點喪失,然后國家都沒了,在1910年被日本直接吞并了的,所以熊希齡堅決不答應。但列強覺得他們要求不過分,畢竟借款數(shù)額巨大,而且從辛亥革命后,中國的庚子賠款就沒按時給過,在列強眼里中國根本沒信用,他們得通過監(jiān)督降低風險。再說晚清時,鐵路、郵政、稅務等好多領域都有洋人參與管理,現(xiàn)在提出監(jiān)督財政也不算沒先例。還有各地克扣軍餉嚴重,不監(jiān)督列強怕錢收不回來,于是兩邊就這么僵持著。

這時候黃興不停給熊希齡發(fā)電報催,說軍隊都幾天沒糧了,要是兩天內沒資金到位,肯定得大亂。熊希齡沒辦法,只好簽字,條約一簽,輿論就炸了,老百姓都罵熊希齡是賣國賊。熊希齡覺得委屈,寫信指責黃興:“你當初說兩天沒款就大亂,這都過去兩個月了,不也沒事嗎?要不是你催得急,我們在談判桌上也不會這么被動?!?/p>
列強看中國急需錢,就不斷加碼。本來是四國銀行團談判,后來日本和俄國也加入,變成六國銀行團。要求也從兩項加到六項:一是承銷中國5年債票;二是把鹽稅像海關一樣,交給洋人管;三是請洋人當財務顧問;四是擴大稽查處權力,處長還得是洋人;五是賠償辛亥革命里受傷的洋人;六是設洋人的財政顧問。熊希齡想少借點錢,降低條件,就提出只借1000萬英鎊,讓列強松松口,可列強根本不讓步,最后談判崩了,熊希齡辭職。

臨時政府沒辦法,派人直接到國外找企業(yè)家和資本家借錢,繞過銀行。剛開始,有幾個國外大商人愿意借,可最后都因為本國政府干預沒成。列強想借借款機會瓜分中國利益,哪能讓中國順順當當借到錢。
1912年10月,法國主動說重新談。這是因為這段時間,中國努力從一些大膽的國外商人那借到了點錢,挺過了部分難關。列強怕中國不找六國銀行團借錢了,影響他們瓜分利益的計劃,就又把中國拉回談判桌。這次談判,雙方在不少問題上達成一致,同意洋人監(jiān)督中國鹽稅,但不再要求監(jiān)督裁兵和設顧問,中國算是挽回點面子。
可就在要簽字的時候,列強又反悔了,要在合同里加兩條:一是賠償辛亥革命里受傷洋人的損失;二是必須設洋人的財政顧問。中國方面覺得,賠償受傷洋人的損失能接受,大不了多借點錢還,但設財政顧問涉及人事任免權,這權力不能輕易給。經過激烈談判,中國又讓步了,同意設顧問,但要求自己選人。中國特意挑選了一位意大利人和一位丹麥人出任顧問,打的主意是引入第三方力量來制衡六國銀行團。可列強一下就看穿了這意圖,非要中國按他們的想法重新選拔顧問。
就在這節(jié)骨眼上,美國退出了六國銀行團,還宣稱自己作為民主國家,不能侵犯中國的用人權。剩下那五國懷疑美國退出后,會偷偷給中國放貸撈好處,于是拼命催促中國趕緊簽約。眼瞅著到了即將簽字的關鍵時刻,中國參議院卻不同意簽這個合約,結果合同沒法生效。外交部趕忙向列強解釋,說參議院的意見不算數(shù),合同仍然有效,可列強根本不信。法國公使直接找到外交總長陸征祥,質問:“參議院都不認可這筆借款,以后誰來還錢?” 陸征祥無奈回應:“參議院這么做,不過是年輕人沒什么閱歷罷了?!?/p>
最后,袁世凱親自出面,給參議院院長和副院長寫信,說賠償洋款都逾期好久了,要是再這么拖著不解決,肯定會引發(fā)大問題,自己擔不起這責任,讓他們趕緊簽字。一開始,參議院根本不買賬,不過在各方的勸說下,最終還是簽了約,這才給民國政府解了燃眉之急。這筆借款剛開始叫“管理借款”,但因為日本曾打著“管理”的旗號吞并朝鮮,這讓中國心里特別忌諱,最后就把它改名為“善后大借款”。
回頭看看這段借款的歷史,到處都是艱難和屈辱,中國在談判過程中一退再退。這也實實在在地印證了“弱國無外交”這個殘酷道理。以前,咱們在國際會議上喊破嗓子,都沒人當回事;現(xiàn)在呢,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哪怕咱們輕聲說句話,全世界都會認真傾聽。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靠國家實力一步步強大起來,怎能不讓每個國人感到自豪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