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節(jié)選自《李白十論》第一篇“歷代李白評價述評”,注釋從略。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版。旨在知識分享,如涉版權(quán)問題,聯(lián)系小編刪除。
李白最為歷代人稱道的,還是“氣吞高力士,眼識郭汾陽”(明·舒遜《李謫仙》)這兩件事。北宋以還,歷代歌詠這兩件事,特別是歌詠李白令高力士脫靴一事的詩文,真不知有多少!不但有詩,還有畫,還有小說和戲曲;即如以李白為“有文無質(zhì)”的李綱,也曾經(jīng)贊嘆過:“謫仙英豪蓋一世,醉使力士如使奴!”不過,這里不妨附帶說一下:這兩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其實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的。
李白令高力士脫靴蓋出唐人撰《松窗雜錄》《國史補》《酉陽雜俎》等諸家稗說,后《舊唐書》《新唐書》亦載;李白與郭子儀互救最早見于晚唐裴敬撰《翰林學(xué)士李公墓碑》,后《新唐書》亦載。這兩件事,出處既早,又載正史,歷代人深信不疑,直到解放以后研究家們也當(dāng)史實引用;可是筆者從不相信是史實,只當(dāng)歷史傳說看。李白這個人,既驕傲又天真,重要生平行事無不寫入詩文,可是他從未談到這兩件事。關(guān)于兩年翰林生活,無論受寵還是遭讒,在他去京以后所寫《玉壺吟》《贈從弟冽》《行路難》《鳴皋歌送岑征君》《答高山人》《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鞠歌行》《梁甫吟》《書情贈蔡舍人雄》《贈溧陽宋少府陟》等一系列詩中,作過許多生動描寫,并對包括唐玄宗在內(nèi)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進行了猛烈抨擊,卻沒有提到令高力士脫靴一事;如果有其事,滿可引以為榮,李白是不會不提的。退一步講,即使當(dāng)時懾于高力士的權(quán)勢,安史亂后便不應(yīng)再有顧忌,可是李白到死也從未提起過這件“大事”。至于李白與郭子儀互救的故事,當(dāng)然也是一件“大事”,如果有其事,李白入獄和流放前后向人陳情時便不會不講。這期間他寫過許多長篇詩文,如《為宋中丞自薦表》《贈張相鎬》《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等,于生平行事敘述甚詳,卻既未提到他救郭子儀,也沒提到郭子儀救他。所謂“氣吞高力士,眼識郭汾陽”,不但李白自己不講,熟知他、并有意用詩文為他作傳的杜甫、魏顥、李陽冰也不講;如果有其事,至少這三人是一定會講的。這就充分證明力士脫靴和李郭互救絕非真事,乃是好事者杜撰。另一方面還應(yīng)該看到,事情本身雖然查無實據(jù),但它廣泛流傳卻事出有因。晚唐詩人有許多歌詠李白的詩文,誰也沒有提過當(dāng)時說部稗史當(dāng)中記載的這兩件事,可見他們并不相信。到了北宋,由于《舊唐書》《新唐書》相繼行世,有了正史做依據(jù),于是這兩個故事開始在歌詠李白的詩文當(dāng)中廣泛流傳,誰也不肯深究,小說軼聞竟成為世所公認的史實。不肯深究,正是這點值得我們深究。應(yīng)當(dāng)說,歷代尊崇李白的詩人、學(xué)者都不是粗心大意的人,他們并不輕信正史。舉例說,北宋曾鞏在為李白集作序時便指出過《舊唐書》稱李白為山東人、將李白入永王幕府地點判為宣城以及《新唐書》將李白入獄與流放先后顛倒,“皆不合白之自敘,蓋史誤也”。后楊慎、王琦等人也糾正過《舊唐書》記載的舛訛,唯獨對力士脫靴和李郭互救這兩件事,明明從李白、杜甫、魏顥、李陽冰等人敘述中都找不出依據(jù),卻誰也不懷疑,都抱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態(tài)度,這是頗可玩味的。令力士脫靴未必確有其事,但李白的蔑視權(quán)貴是舉世共知的,而且他確曾在去朝以后寫的大量詩文當(dāng)中表示過對“中貴”“賤臣”“佞臣”以及穢亂宮廷的斗雞、蹴鞠之徒的輕蔑和憤恨,并且屢次指出自己的去朝正是由于這些像青蠅一樣的宮廷權(quán)貴的讒毀;把高力士這樣一個烜赫一時的大宦官當(dāng)成這些宮廷權(quán)貴的總代表,讓李白命他脫靴,的確是一個既符合李白性格又符合歷代人普遍心愿的絕妙創(chuàng)造!
至于李白與郭子儀互救傳說歷代流傳,則出于人們對李白晚年不幸身世的同情。李白于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參加永王李璘軍隊,純出平定安史、恢復(fù)中原的愛國熱忱,可由他在永王幕中寫的詩歌充分證明。由于皇室正統(tǒng)思想和“成者王、敗者寇”的邏輯作怪,歷代封建士大夫都把李白從璘看成是他歷史上一大污點,杜甫說“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指的便是這件事。憐才的并不止杜甫一個。編造、流傳李郭互救故事,便是搬出郭子儀這個中興名將來為李白從璘開脫。例如蘇軾便說:“太白之從永王璘當(dāng)由迫脅,不然,璘之狂肆寢陋雖庸人知其必敗也,太白識郭子儀之為人杰而不能知璘之無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吾不可以不辯?!泵髑逶娙烁M一步據(jù)此為李白評功擺好,如詹同便說他“最是有功唐社稷,眼中先識郭汾陽”,方孝孺也說“天寶之亂唐已亡,中興幸有汾陽王?!锜煿Τ际罓幜w,李侯先識英雄面”,屈大均也說李白“功名自可比汾陽”。除上述兩個傳說外,歷史上還流傳過關(guān)于李白酒醉下水捉月、騎鯨升天的傳說,如周紫芝詩:“少陵詩瘦平生苦,太白才高一醉間;捉得江心波底月,卻歸天上玉京仙?!庇荣笤姡骸皢韬糁喯?,一世之英;乘云御風(fēng),捉月騎鯨?!笨梢姶苏f在南宋初年已開始流行,后世詩人李俊民、王彝、邱濬、李東陽、宗臣、屈大均、施閏章等均曾歌詠過。傳說來源,一是對杜甫《夢李白》中所說“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的誤解,一是五代王定?!短妻浴返挠涊d(又韓愈《題杜子美墳》亦載此說,但此文韓集不存,前人已疑偽托)。其實,李白病死當(dāng)涂有李陽冰、范傳正等人序文可為確證,歷代歌詠李白的人不會不知道。可是,對李白來說,病死未免太平凡!因此他們寧信無稽的傳說,不信可靠的史實。上面所說的三個傳說故事,表明歷代人有意給李白生平渲染上傳奇色彩。傳說本身固不可信,卻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此從文學(xué)創(chuàng)作角度看是合理的;李白既是浪漫主義大家,后代詩人用同樣手法對待他,應(yīng)當(dāng)說是很公平的。即使不加渲染,李白真實的生平也是很不平凡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