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周《虎丘戀別圖》
紙本墨筆,70×27.2
無錫市博物館藏
題跋:
虎丘戀別酒淹明,
迍日當陽是要津。
官柳吐青知去馬,
野棠含笑認回輪。
山家拭目迎新客,
洞府開門得異人。
謁罷神仙回首處,
白云堆里醉陽春。
送浦守庵茅山濟民,弘治甲寅三月,友生沈周。
在虎丘與友人依依惜別,對飲至天色將明,此刻雖知你將赴任要職,前路或遇困頓,但終是執(zhí)掌一方之重任。官道旁的垂柳抽芽泛青,仿佛知曉你即將策馬遠行;山野的棠棣花含笑綻放,似是認出了你他日歸來的車輪。山間人家拭目以待,迎候你這遠道新客;洞天福地敞開門扉,終得你這位超凡的異士。待你拜別仙山回首遙望時,唯見云靄繚繞處,我正醉臥于春日暖陽與白云深處,在陽春中沉醉。
弘治七年甲寅,公元1494年,時年沈周 68歲。三月,為濟民(浦正)作《虎丘戀別圖軸》。
詩中提到的“虎丘戀別酒淹明”點明了送別場景的地點和氛圍;“遁日當陽是要津”則暗示了離別的方向和時間;“官柳吐青知去馬”和“野棠含笑認回輪”描繪了自然景物與離別的情感交織,還沒分開,就想著重逢;“山家拭目迎新客”和“洞府開門得異人”則表現(xiàn)了友人浦守庵的才華和未來之路;最后兩句“揭罷神仙回首處,白云堆里醉陽春”則以仙境般的意境收尾,兩人超越時空,心意相知。
?沈周早期受王蒙、董源影響,以細筆為主,技法嚴謹(“細沈”)。 中期至晚期融合黃公望、吳鎮(zhèn)等元四家風格,轉向雄健渾厚的“粗沈”風格,構圖疏簡,筆墨精簡,注重意境表達。 《虎丘戀別圖》正是“粗沈”風格的代表作,以簡練的線條和散落的點苔展現(xiàn)高超技巧。
?“一河兩岸式”布局:近景為緩坡、寒汀與五株蕭疏樹木,遠景山巒簡淡,中景留白暗示河流,形成深遠空間感。近景樹下四人作揖告別,姿態(tài)生動,強化送別主題。以淡墨勾勒山石輪廓,僅在苔草、石罅間施濃墨點苔,營造蒼茫意境。樹干以枯筆皴擦,山石以披麻皴為主,兼具元人含蓄與浙派力度。
三年前沈周在京江送別敘州太守吳愈 () ,在虎丘送別了友人后,三年后又在京口送別吳寬回京 () 。沈周與當時的士林交友深入,也與書畫家、收藏家等交往密切。在當時吳門,形成了以沈周為中心的文人、藝術圈子。在古時,做官的大多在京城或外地,地方官少。一旦在外做官,基本上與家鄉(xiāng)的人聯(lián)系得就少。
在虎丘,還發(fā)生一場送別( ),送別的對象是文林,發(fā)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
古人特別重視送別,那真的是一期一會,別后相見不知何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好,到這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