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5月2日晚,發(fā)生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情:陜西榆林靖邊縣張家畔街道金華路社區(qū)的居民馬樂寬,將自己的親生母親遺棄在城南萬畝林的一處廢棄墓坑內(nèi),然后用事先準備好的鐵鍬鏟土將其掩埋。
過了兩日,5月5日,有一張姓女子報警稱自己的丈夫?qū)⑵牌庞檬滞栖囃瞥鋈ズ笠恢蔽礆w。這個女子是馬樂寬的妻子。接到報警后,靖邊縣公安局辦案民警將被困墓穴近3天的老人成功救出。警方透露:馬樂寬將母親遺棄后,還把洞口用木板封住,之后用黃土掩埋;由于黃土沒踩瓷實,墓穴內(nèi)仍然透氣,所以老人才得以活命。
綜合媒體報道,如去梳理出來的事發(fā)的過程大致是這樣:
馬樂寬8歲時喪父、留下他與一弟一妹;在他10多歲時,母親帶著弟妹改嫁甘肅,此后、他一直跟著叔叔生活,和母親感情不深。母親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帶著弟弟回到了靖邊。直到去年下半年,弟弟生病、他將母親接到家里。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都在床上解決,整個家里被搞得惡臭難聞。再加上母親還發(fā)脾氣罵他,過了七八個月后,馬樂寬不堪心理壓力、做出了遺棄母親的舉動。
馬樂寬“活埋親生母親”,引起了全社會的震驚。大家難以想象,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竟然還有如此愚昧的事情發(fā)生!
如去在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不禁想起了封建社會時期、曾經(jīng)存在的一個鄙風(fēng)陋俗,“人過花甲、不死活埋”:在舊時的中國,曾幾何時,當(dāng)一個人到了“花甲”之年后,就要進入“活人墓”等死。

這里解釋一下“花甲之年”。中國人都知道生辰八字的說法,就是將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和時辰,都分別使用一個天干中的字、一個地支中的字來表示,從而得到八個字。所謂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
我國的傳統(tǒng)歷法是用天干和地支表示年月日時的。十天干中的每個字和十二地支中的每個字依次相配,也就是從天干中的“甲”開始,依次與十二地支中的每個字相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
到了第十個地支時,十個天干中的字全部都用完;地支中的第十一個字就要和天干中的第一個字“甲”再開始配,這樣接下去就是甲戌、乙亥、丙子……等等,依次類推。
按照這樣的方式一一組合相配,感覺就像“擰麻花”一樣,會配成六十個不同的組合;六十個組合配完,再重新從甲子開始配。用這樣相配出來組合,依次作為年、月、日、時的名稱,這就叫“干支紀法”。
這樣的紀年法,每六十年才出現(xiàn)一次天干“甲”字和地支"子”字的組合,其他年份都是天干和地支在“擰麻花”,這就是“六十花甲子”的說法。
關(guān)于"花甲之年"的說法,還有一種解釋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個白色“半月痕”;到六十歲左右時,隨著身體逐漸衰老,“半月痕”會慢慢消失不見。故而,六十歲被稱作“花甲之年”。
舊時的人們認為:六十年的天干地支輪回就是一個人生輪回;人活到六十歲、把一個輪回過完,陽壽就已經(jīng)到盡頭,不能繼續(xù)在人間生活了,得進入花甲墓活葬。如若不然,一旦被閻王爺發(fā)現(xiàn),下場會很慘。

古代的人迷信、愚昧,不敢違抗這種說法,于是,當(dāng)自家的老人年過花甲后,子女就要在野外挖一個土窯洞,讓老人進入土窯洞里去。這個土窯洞就是花甲墓,也就是專門給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修建的活人墓。
老人住在活人墓里,每日三餐都由子女送飯,吃喝拉撒睡都不能出來;在里面只有一件事情做,就是等死。不僅如此,而且還有這樣的規(guī)矩:子女每送過去一次飯,就要順便拿一塊石頭壘堵在土窯洞口。等到有一天,土窯洞口完全被石頭壘上,子女也就不再給老人送飯了。老人困在里面饑渴交加,不久就會死去;等老人死后,子女再把土窯洞完全掩埋起來。
碰到兒女孝順的、不想讓老人早死,每次送飯時就會撿小塊的石頭放窯洞口,以便讓老人多活一些時日。如果子女不孝、盼望老人早死,每次送飯時就會故意撿大塊石頭放洞口,不幾天就把土窯洞堵嚴,老人會很快死掉。
在中國很多地方,尤其是中原地區(qū),都流傳著類似的舊俗傳說。盡管在歷代官方公開的正式編年史中,找不到實行“六十花甲子,不死活埋”的確切朝代和詳細史料,但在中原地區(qū),很多地方都發(fā)現(xiàn)過傳說中的這種活人墓。
有網(wǎng)友說:
在他們村西有一個圓形的大土坑,直徑達三米左右,有四五米深,下面是青磚砌成,下面朝四周掏著四五個小窯洞。父親說,這就是六十花甲。過去有一個說法,村里人一到六十歲,就不讓在村里住了。這些老人去哪兒?送在村外的“六十花甲”里邊,吃住在里面。老人的子孫,到了吃飯時間,給他們送些飯菜,也不讓其吃飽。
送飯菜時,用一根繩子吊下去;小窯里面要是有人出來拿飯,說明那位老人還活著;如果送下去的飯菜,沒有人出來拿,就說明老人已經(jīng)死了。然后回村里叫來一些人幫忙,下去把那個小窯洞堵上。
全國各地建筑施工時,曾經(jīng)挖出過不少形形色色的“花甲子活人墓”。有的是暴露在外面的“丘子墳”、“模子墳”,有的則是下大上小、只留送飯口的“花甲屋”。

2012年8月29日《大眾網(wǎng)》報道:“丘子墳”的傳說并非空穴來風(fēng),煙臺牟平區(qū)、開發(fā)區(qū)和蓬萊等地都發(fā)現(xiàn)了暴露在外的“丘子墳”。
河南的一個網(wǎng)友說:
在我們村的田地里,有時候會挖到一些質(zhì)量相當(dāng)不錯的磚,每逢這時,老人們總是非常驚恐的把它扔出去,他們把這磚叫做“磚打墓”,意思就是用磚打造的墓穴。
我問了初中的一位歷史老師,這位老師說在元朝統(tǒng)治時期,漢族老人到了六十歲,必須送到野地里的一個墓穴里等死。這個墓穴也就是老人們說的“磚打墓”。
另有網(wǎng)友說:
我們村里挖出了一個立式土窯“六十花甲子墓”,挖出兩個用青磚壘的“蒙古包”式的元代花甲子墓,也叫“油簍墳”、“鏊子墳”。我親眼見過一個立式土窯花甲墓,里面有一具既像蹲又像坐的姿勢的人骨與一只很古老、特粗糙且不帶瓷釉的土碗。
“活人墓”是鐵一般的證據(jù),證明在我國古代確實存在這種殘忍野蠻、滅絕人性的舊習(xí)俗。民俗學(xué)者說,除了我國,在韓國、印度、日本、印尼等國家均有同類的故事流傳;由此推斷,遺棄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這也讓如去想起來這次抗疫中,由于醫(yī)療資源不足,西方一些國家放棄了65歲以上重癥老人的治療。
“人過甲子、不死活埋”的風(fēng)俗是怎么取消的呢?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故事版本。下面是來自山東淄博的傳說。在淄博博山西北十公里處,原有一座露在地面上的墳,形狀象個巨大的油簍子,因此名叫“油簍墳”。這就是一個花甲子墓。傳說“六十花甲子、不死活埋”習(xí)俗的取消,就和這個墓的主人有關(guān)。
那時的五龍莊(今博山區(qū)蕉莊)有戶人家,父子二人、相依為命。父親是個走鄉(xiāng)串戶的郎中,兒子在家耕田、日子過得還可以。眼看著,父親就要六十了,兒子盡管非常孝順,不愿意把父親活活地送進墳?zāi)梗膊坏貌蛔裾胀醴?、給父親修了一座“活人墓”。墓看著象個大油簍,所以就取名“油簍墳”。

等到六十歲時,老郎中就住了進去。兒子每天按時送湯送飯。第二年皇宮里傳出一個消息:公主突然得了一個怪病,頭發(fā)一片一片地脫落,臉上也布滿了黑斑;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一下變成了丑八怪。
這可愁壞了皇上,全國各地貼皇榜、求名醫(yī)。老郎中聽說了消息,就打發(fā)兒子揭了皇榜。等到皇帝召見時,兒子說明是替父親揭的;并—五一十地說出老郎中無法前來的原因。
皇帝為了給女兒治病,暫時赦免老郎中無罪、并派人把他接進了京城。老郎中給公主開了一個藥方,藥材有:
- 老馬的蹄、牝(pìn)牡各一個;
老鷹的爪、雄雌各一對;
老虎的骨、公母各一片;
百歲老人的頭發(fā)、男女各一根;
老松樹的皮、朝陽朝陰的各一片。 - 然后要求用老姜做藥引,用難老泉的水煎熬。
皇帝奇怪,問怎么都帶了個“老”字。老郎中回答說:萬歲,公主是老化病,要不、年輕人怎會這般模樣?所以,就要用帶“老”字的藥物來根除;以毒攻毒,以老克老。
皇帝聽了,覺得有道理。老郎中趁機又說:萬歲,這些藥材都是有講究的。老虎的名字中有“老”字,能在獸中為王,其骨藥力最猛;老鷹有個“老”字,能在禽中逞霸,其爪子藥力最強;老馬日行千里,全靠一雙老蹄;老松樹耐寒抗凍,也是靠一身老硬皮;姜是老的辣,水是難老泉的甜;它們都是治病良藥,“老”是一寶、少不了?。?/p>
皇帝想了想,突然問:你說“老”是一寶,你為何不用老鼠呢?
老郎中笑答:萬歲,這帶“老”字的東西也有好有壞,老鼠膽小怕人,其面目可憎、其行為可鄙,怎么能用它?!

皇帝追問:那你用百歲老人的頭發(fā)有什么用?
老郎中說:人與物,共一理。人老也有不同:經(jīng)多見廣、老當(dāng)益壯的有之;昏庸糊涂、眼花力衰的有之,不可—概而論。姜子牙九十多歲,輔佐文王定天下;孔子年邁修《春秋》;佘太君百歲能掛帥;我雖年老卻也能治病癥。不可說百歲老人的頭發(fā)無用處,人能活百歲,腦清眼明;頭發(fā)長在頭上,不脫不掉,是大有作用的!
這番話說得皇帝口服心服,點了點頭??墒窃倏此幏綍r,有些發(fā)愁:其他藥材都好辦,唯獨這百歲老人的頭發(fā),實在難找。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按照王法、活埋了,哪里去找百歲老人呢?
老郎中見狀說:我這里有兩根銀發(fā),是以前的兩位百歲老人留下的,今天給公主用上吧。老郎中拿齊了藥材后,親自配方,親自煎藥;過了幾日,公主的病竟然真的治好了。皇帝見老郎中不但醫(yī)高,而且很有學(xué)識,要留他在京做大官,老郎中說自己年邁難以勝任。
皇帝又要封老郎中的兒子,老郎中也推辭了,說:小兒雖年青力壯,但無治國才能,不可誤國誤民。最后,老郎中提出一個請求,請皇上撤銷“六十花甲子,不死活埋”的規(guī)矩?;实坌廊煌?,并很快頒發(fā)圣旨,在全國取消了這個習(xí)俗。
據(jù)說,老郎中臨別京城時,還留下了一首詩:
- 老人國一寶,經(jīng)多見識高;
子孫應(yīng)敬重,倫理不可拋。
老人國一寶,勞苦也功高,
體衰自然事,頤養(yǎng)天年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