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生原創(chuàng)分享】

在中國儒家文明的源頭,虞舜始終是圣王精神的完美化身。孔子以“祖述堯舜”為立學根基,孟子更將舜奉為“人倫之極”。兩位先哲透過歷史煙云,在“禪讓制”的余暉與“孝治天下”的倫理中,塑造出一個兼具德性光輝與現(xiàn)實血肉的圣王形象。

一、孔子的德治藍圖:垂拱而治的圣王典范

《論語》中孔子對舜的評價,始終聚焦于“德”與“治”的完美統(tǒng)一。

當子張問“十世可知”時,孔子以“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的歷史脈絡(luò)為引,最終落筆于“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的永恒規(guī)律。這種歷史觀的深層邏輯,正源自他對舜政治智慧的解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衛(wèi)靈公》篇中“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的贊嘆,絕非老莊式的出世哲學,而是對德治境界的形象詮釋?!妒酚洝酚涊d舜“流共工于幽陵,放驩兜于崇山,遷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看似雷霆手段的背后,實則是“舉八元八愷”的用人之道??鬃铀姷摹按构啊?,恰是舜構(gòu)建的德政體系:以皋陶掌刑獄、伯夷主禮儀、禹平水土的精細分工,形成“群賢畢至而天子從容”的治理格局。

這種政治智慧在《泰伯》篇中得到更生動的闡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笨鬃犹匾鈱⑺从聿⑻?,實則強調(diào)圣王治世的本質(zhì)——“權(quán)力不是私器,而是天下公器”的具象化。

正如《史記》載舜“命十二牧論帝德”,定期聽取四方諸侯的批評建議,這種“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的舉措,恰是孔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理念的歷史原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孟子的倫理重構(gòu):孝治天下的精神圖騰

相較于孔子對政治哲學的抽象提煉,孟子對舜的闡釋更著重于倫理人格的塑造。

《離婁》篇中“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的論斷,將圣王形象從廟堂拉入煙火人間。在孟子構(gòu)建的倫理體系中,舜既是“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的孝子典范,又是“圣人之憂民如此”的仁君楷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萬章》篇記載弟子質(zhì)疑“舜至孝而父頑母嚚”的矛盾時,孟子以“終身慕父母”的倫理超越性,完成了對世俗倫理的哲學突圍。這種思想投射在《史記》的史實中,便有了舜“和五教于四方”的具體實踐——當他在歷山耕作、雷澤捕魚時,以自身德行感化周邊百姓“皆讓畔”“皆讓居”,正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想的歷史先聲。

孟子對舜政治合法性的闡釋更具革命性。《萬章》篇通過“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的著名論斷,將禪讓制升華為天命與民意交融的政治哲學。這種思想在《史記》的記載中找到根基:舜接受堯的禪讓前,歷經(jīng)“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的考驗,又通過“攝行天子政,巡狩八方”獲得諸侯擁戴。

孟子刻意強化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的平民特質(zhì),實則是為其“民貴君輕”思想樹立歷史標桿。當他說“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時,已在圣王傳說中注入了鮮明的民本主義基因。

三、德性照耀的永恒坐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孔孟的思想光譜中,舜既是具體的歷史人物,更是精神符號的永恒載體。

孔子從舜的治國實踐中提煉出“為政以德”的永恒法則,孟子則在舜的倫理困境里發(fā)掘出“人性本善”的哲學基石?!妒酚洝份d舜晚年南巡崩于蒼梧,二妃泣血染竹的傳說,恰似儒家精神的血脈隱喻——那些斑斑淚痕,既是圣王消逝的挽歌,更是德性文明永續(xù)傳承的印記。

惠生說:用心體會圣人樹立榜樣之苦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后世儒者誦讀“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時,實則是在重溫一個文明的原初理想:圣王不必有驚天動地的功業(yè),但必須閃耀人性的至善光芒;治國不必倚仗嚴刑峻法,而應(yīng)構(gòu)建“恭己正南面”的德治秩序。這種跨越千年的精神對話,使得舜的形象永遠定格在“德性照耀人間”的理想維度,成為中華文明最溫暖的精神原鄉(xiāng)。

當人心浮躁,德育不再,各種詆毀古圣先賢的論調(diào)喧囂人間,請各位看一看自己,尤其是看一看你正在養(yǎng)育、正在教誨、正為他(她)操碎了心的你的孩子,再不明白圣人樹立榜樣的良苦用心,下一代,還有再下一代的孩子們,還有救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