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考古發(fā)現(xiàn)兩千年前大漢帝國戍邊英雄遺骸,這可都是我們大漢民族史詩和精神傳承。我建議,應該跟蒙古國好好商量一下,參照迎接志愿軍歸國的規(guī)格,迎接我們大漢民族英雄,魂歸故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年4月6日,蒙古國南戈壁省巴彥布拉格遺址

中蒙聯(lián)合考古隊正式公布震撼發(fā)現(xiàn):在蒙古國南戈壁省巴彥布拉格遺址,共清理出56具漢軍將士遺骸及大量兵器、生活遺存。經碳十四測定,這些遺骸年代集中于公元前190年至前107年,跨越漢武帝元狩至元封年間,與史書記載的衛(wèi)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立河西四郡的歷史高度吻合。這是繼2019年中蒙聯(lián)合考古項目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后,兩國在邊疆考古領域的又一里程碑式成果。具體細節(jié)咱們?yōu)榇蠹铱偨Y為三個核心信息,供大家參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一,碳十四測年揭示這些漢族士兵們的準確年代。

聯(lián)合考古隊通過碳十四測年技術,鎖定了遺骸的年代框架。遺址中出土的箭鏃、五銖錢等文物與骨骼樣本一同被送往實驗室,通過加速器質譜法(AMS)測定,誤差范圍控制在±25年以內。結果顯示,最晚的遺骸可追溯至公元前107年,恰與漢武帝派軍深入漠北、筑受降城的記載相呼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基因測序技術,則揭開了戍邊將士的血脈密碼。

廈門大學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對遺骸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fā)現(xiàn)其Y染色體單倍群以O2a-M117為主(占比65%),與現(xiàn)代北方漢族高度一致;線粒體DNA則呈現(xiàn)多元特征,部分單倍群與蒙古高原古代游牧人群存在混合,印證了漢匈戰(zhàn)爭中的俘虜歸附與民族融合現(xiàn)象。尤為關鍵的是,這些士兵的遺傳成分中,57%—92%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農業(yè)人群(以仰韶文化為代表),與“漢藏同源”的基因研究結論不謀而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基因研究顯示,戍邊將士與現(xiàn)代漢族共享高達70%—80%的遺傳成分,這不僅是血緣的延續(xù),更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精神的傳承。他們的遺骸面朝南方,至死守望中原,與志愿軍烈士“面向祖國方向安葬”的選擇遙相呼應。

第三,血染黃沙,眾多遺骸、遺物和遺址,考古學家們能夠為大家現(xiàn)場還原漢匈戰(zhàn)爭史詩。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出土遺骸的慘烈狀態(tài),仿佛在默默地訴說著戰(zhàn)爭的殘酷:一具25歲左右的男性骨骼,左臂被利器斬斷,右肩胛骨嵌有匈奴制式箭鏃;另一具遺骸以盾牌殘片為枕,腰間皮質囊袋中仍存38枚五銖錢,或為陣亡前未及寄出的軍餉。遺址中散落的環(huán)首刀、青銅弩機與“河內工官”銘文箭鏃,印證了《漢書》對漢軍“兵甲犀利,一漢當五胡”的記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遺址中粟米碳化顆粒的發(fā)現(xiàn),佐證了漢軍“千里饋糧”的后勤奇跡。士兵們帶著黃河流域的種子深入漠北,在-30℃的極寒中構筑屯田防線,與長津湖戰(zhàn)役中志愿軍“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堅韌如出一轍。正如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誓言,與志愿軍“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的吶喊,跨越時空形成精神共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發(fā)現(xiàn)填補了史書空白:司馬遷筆下的“封狼居胥”背后,是無數(shù)無名將士以血肉之軀筑起的防線。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余里,“斬首虜七萬余級”,但史書未載的代價,正是這些長眠戈壁的年輕生命??脊艑W家指出,巴彥布拉格遺址可能是史失其名的漢軍前沿要塞,其存在時間比《史記》記載的“受降城”早百年,揭示漢朝對匈奴的壓制始于武帝早期戰(zhàn)略布局。

通過這些年的中蒙聯(lián)合考古,為我們揭示出一派古今輝映的磅礴景象。從大漢帝國的“雖遠必誅”到朝鮮戰(zhàn)爭志愿軍“冰雕連”的精神坐標,兩千年民族精神的傳承,從未間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國之名:呼喚新時代的英雄禮贊

建議中國退役軍人事務部,設立專項,和蒙古國共同研究一下,或者咱可以參照《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為這些西漢戍邊將士設立國家紀念設施。比照這些年迎接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的規(guī)格,用國家可以給到的最高禮儀,迎接這些中國“最早的邊防軍”回鄉(xiāng)。

此舉不僅是對“忠魂歸故土”的文化回應,更是對民族精神的時代詮釋:從漢軍“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鐵血宣言,到志愿軍“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戰(zhàn)略魄力,中華民族的和平從來不是天賜,而是無數(shù)英雄以生命鑄就的盾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千年風沙掩不住忠骨,中美最新關稅大戰(zhàn)的歷史時刻,也要喚醒我們大漢民族身上流淌著的英雄血脈。

當DNA技術讓戍邊將士與現(xiàn)代中國人“血脈重逢”,當考古發(fā)現(xiàn)將書本上的大漢雄風化為可觸摸的歷史,我們更需以最高禮遇告慰英靈——因為一個懂得尊重英雄的民族,才能永遠挺直脊梁。

正如網友所言:“從漢長城到上甘嶺,同一個民族的精神坐標永遠矗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文歷史考據(jù)支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科學數(shù)據(jù)來源:2025年中蒙聯(lián)合考古報告、《科學通報》2024年仰韶村基因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