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時期著名科學家、文學家、發(fā)明家,被譽為“科圣”“木圣”。他精通天文、歷算、地理和機械技術(shù),歷任太史令、侍中等職,主導修訂歷法并推動天文觀測。
人物生平:
早年游學
張衡的家族為南陽大姓,其祖父為東漢初年的蜀郡太守張堪。張衡生于建初三年(78年),張衡自小刻苦向?qū)W,少年時便會做文章。永元五年(93年),張衡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三輔(今陜西關(guān)中一帶)地區(qū),三輔地區(qū)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舊都為其《西京賦》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實地考察的經(jīng)驗。永元七年(95年),張衡在由三輔到京師雒陽(即洛陽)的路途中經(jīng)過驪山,創(chuàng)作了《溫泉賦》,來到雒陽后進入太學深造,研習經(jīng)學,并得到一批儒學大師的直接或間接的指點,熟識了京師的物態(tài)人情,為《東京賦》創(chuàng)作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他在京師游學期間交結(jié)了一些有志于學的朋友,其中包括他的終生摯友崔瑗,還相繼完成了《七辯》《定情賦》兩篇作品。
南陽主簿
永元(89年-105年)年間,張衡曾被推舉為孝廉,但他沒有接受,官府幾次征召也不到。永元十一年(99年),張衡自京師返回南陽。次年,張衡應(yīng)南陽太守鮑德之請,擔任主簿,掌管文書工作。其間,張衡深受鮑德重用,并代鮑德作《綬笥(sì)銘》《司徒呂公誄》《司徒陳公誄》等文。為諷諫承平日久后王侯公卿的過度奢靡,張衡仿照班固的《兩都賦》,殫精竭思十年,終在南陽主簿任上作成《二京賦》(即《西京賦》與《東京賦》)。張衡的《二京賦》氣勢宏大,在文學史上被譽為“長篇之極軌”,其中對西京的風俗描寫,也是后世研究的重要史料。
居家治學
永初二年(108年),鮑德調(diào)任大司農(nóng),張衡辭去主簿職務(wù),專心做學問。其間,張衡已在天文、陰陽、歷算方面都達到很深的造詣,并尤為沉迷研究《玄經(jīng)》。大將軍鄧騭欣賞張衡的才華,多次征召他,張衡都不應(yīng)命。 永初四年(110年),寫就《南都賦》。
官拜郎中
由于張衡善于機巧,專注研究天文、陰陽、歷算,永初五年(111年),朝廷得知張衡善于術(shù)學 ,主政的太后鄧綏便用公車把他請入朝,任命為郎官。
永初六年(112年),張衡與劉珍參議制訂漢家禮儀。 其間,張衡完成了《與崔瑗書》《太玄經(jīng)注》《玄圖》《大司農(nóng)鮑德誄》等作品。元初元年(114年),遷尚書侍郎,著《黃帝飛鳥歷》。
在這一時期,張衡與崔瑗相交愈密,他曾對崔瑗說:“我看《太玄》,才知道子云(揚雄字)妙極道數(shù),可與《五經(jīng)》相比,不僅僅是傳記一類,使人論辯陰陽之事,漢朝得天下二百年來的書啊。再二百年,《太玄經(jīng)》就會衰微嗎?因為作者的命運必顯一世,這是當然之符驗。漢朝四百年之際,《玄》學還要興起來的呢?!?/p>
初掌太史
元初二年(115年),張衡升任太史令,執(zhí)掌天文、星歷、術(shù)算、典籍等方面。張衡進入到其科學創(chuàng)造最為旺盛、科學成就最為豐碩的時期。元初四年(117年),發(fā)明出水力推動的渾天儀。在這期間先后著有《地形圖》《渾儀圖注》《漏水轉(zhuǎn)渾天儀注》《靈憲》《靈憲圖》《算罔論》等,其中《靈憲》是我國第一部天文學理論著作。
任公車令
建光元年(121年),太后鄧綏崩逝,漢安帝親政。張衡轉(zhuǎn)任公車司馬令,掌宮殿中司馬門的警衛(wèi)和接待工作。其間著有《與特進書》《同周興議歷》《東巡誥》《日蝕上表》等。
張衡盼望重任太史令,繼續(xù)學術(shù)研究,便作《與特進書》求助于鄧騭,聲稱“蓬萊,太史之秘府,道家所貴。衡再得當之,竊為幸矣。”然而鄧騭不久便在政治博弈中失敗,被逼自殺。張衡也因與鄧騭關(guān)系密切而多年不得升遷。
復(fù)掌太史
順帝永建元年(126年),張衡回任太史令。鑒于時人嘲其“非進取之勢”“以為失志”,張衡當年即創(chuàng)作《應(yīng)間》一文,表達自己“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的情志與從容淡靜的學者本性。 陽嘉元年(132年),他創(chuàng)造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方向的儀器——地動儀。他還曾創(chuàng)制測量氣象的儀器一候風儀,制造出自動轉(zhuǎn)向的三輪指南車和自動起飛的木雕。針對當時流行的“讖緯之學”,張衡上奏章《論貢舉疏》,以揭露讖緯的虛妄。這一時期,他還著有《順帝封事》《鴻賦并序》《舞賦并序》《羽獵賦》《陳事疏》等作品。
上遷侍中
陽嘉二年(133年),張衡升任侍中。順帝曾在內(nèi)廷詢問張衡被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們害怕他說自己的壞話,都用眼睛瞪著他,張衡只能用假話對答后離開內(nèi)廷。張衡常思如何保全身家性命,認為吉兇禍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于是作《思玄賦》,以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志。 漢安帝永初年間,謁者仆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人曾在東觀撰集《漢記》,因考定漢朝禮儀,上疏請張衡參加討論,但二人很快相繼逝世,張衡一直想完成此事。他出任侍中后便收羅散佚文獻,以圖補充、訂正《漢記》。并指出司馬遷、班固記述的十余事與文獻不符。張衡還認為王莽本傳只需記載篡漢即可,至于王莽篡漢后的紀年、災(zāi)祥,可歸入《元后本紀》;他還認為應(yīng)將更始年號列于光武之前,因為當時人們普遍以更始帝為正統(tǒng),即使是光武帝劉秀最初也是在更始帝手下為將,之后才承繼大統(tǒng)。張衡屢次奏陳其主張,但未被采納。此后,他的著述多未被典藏,使得時人極為悔恨。
河間為相
張衡常在順帝左右,但并未投靠宦官集團。宦官集團始終視其為禍患,不斷向順帝進讒言。永和二年(137年),張衡被排擠出京,出任河間相。河間王劉政驕奢淫逸,不遵法紀;又有不少豪強之徒,糾集在一起做亂。張衡到任后,嚴整法紀,打擊豪強,暗中探得奸黨名姓,一時收捕,上下肅然,他為政以清廉著稱。但張衡已感朝廷腐敗,難以實現(xiàn)其志,曾寫《怨篇》《四愁詩》抒發(fā)其心情。又作有《髑髏賦》《冢賦》。永和三年(138年),張衡作《歸田賦》,并向朝廷請求結(jié)束外任、回京任職。順帝恩準張衡還朝,征拜他為尚書。翌年,張衡在郁悶與凄涼的晚年心境中卒于尚書任上,終年六十二歲。張衡葬于家鄉(xiāng)南陽西鄂,并在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主要成就:
一、天文學
提出“渾天說”:系統(tǒng)闡述宇宙結(jié)構(gòu),認為“天如雞子,地如蛋黃”,天體運行遵循規(guī)律。
發(fā)明渾天儀:創(chuàng)制水力驅(qū)動渾天儀,模擬日月星辰運行,推動天文觀測技術(shù)發(fā)展。
天文理論貢獻:
著《靈憲》,提出宇宙無限論(“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科學解釋月食成因,指出地影(“暗虛”)遮擋導致月食。
繪制記錄2500顆星體的星圖25。
二、地震學
候風地動儀:世界首臺地震監(jiān)測儀器,利用懸垂擺原理探測震源方向,比歐洲同類儀器早1700年。
史載其曾成功檢測千里外地震,龍口吐銅球指示方位。
三、數(shù)學
圓周率計算:推算π≈√10(約3.162)或更精確的730/232≈3.1466,為早期理論求值的重要成果。
幾何研究:探究球體與立方體體積關(guān)系,奠定古代幾何學基礎(chǔ)。
四、機械發(fā)明
自動裝置:
指南車(機械齒輪傳動)。
瑞輪莢(水力驅(qū)動自動日歷)。
獨飛木雕(早期飛行機械模型)。
計里鼓車:利用差速齒輪原理記錄里程,開創(chuàng)機械計量先河。
五、文學成就
漢賦代表: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代表作《二京賦》《歸田賦》兼具文學性與批判思想。
著作整理:現(xiàn)存詩文28篇收錄于《張河間集》,天文著作《靈憲》《渾儀圖注》兼具科學性與哲學思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