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科舉不是明朝才開始的,但明朝把它搞得特別火,為啥呢?

因為明朝一開始就開科舉,還擴招,這下子想當官的人可都瘋了,一個個都埋頭苦讀,這些讀書人后來就成了明朝文官勢力的根基。

科舉考試啊,不只是為了當官,還是讀書人的榮譽之戰(zhàn)。

狀元,那可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雖然都說文無第一,但誰不想當那個第一呢?

不過,狀元三年才出一個,太難得了。

其實啊,讀書人心里的最高榮譽可不是狀元,而是“連中三元”,就是解元、會元、狀元全拿下,這難度可大了去了。

你得全省第一,全國第一,還得讓皇帝也看上你,這不光得學問好,還得反應(yīng)快,長得也得順眼,運氣還得爆棚才行。

科舉進士們越來越多,他們就成了新的勢力,也就是后來的文官群體。

這幫人可不得了,他們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上能威脅皇帝,下能統(tǒng)治百姓,勢力大得很。

1、八股文。

為了當官,無數(shù)人那是擠破了頭,可朱元璋設(shè)下的那道關(guān)卡,可真是難如登天。

啥呢?

就是八股文!

這八股文啊,格式嚴得很,分破題、承題、起講啥的,一大堆部分。最要命的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這四部分,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多一個字都不行,真是把人給框死了。

很多人寫的時候,那都是瞎編亂造,就為了湊字數(shù),對偶工整,結(jié)果內(nèi)容空洞,廢話連篇。

這還不算完,還有更絕的,就是所有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得按照朱熹圣人的思想去寫。

朱熹給四書寫過注,那他的理解就成了標準答案,學子們都得照著來。

這八股文啊,弊端可太多了,選出來的人才很多都是書呆子,跟人交談都兩眼瞪直,舌頭打結(jié)。

但話說回來,八股文也不是一無是處,在這種限制下,還真能選出一些高手,比如后來的徐階、張居正,哪個不是八股文的高手?

總的來說,這八股文還是弊大于利,因為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2、規(guī)則。

很多人弱小的時候,就想著去打破那些規(guī)則。

可結(jié)果呢,大多數(shù)都是白忙活一場,沒啥成果。

為啥會這樣呢?

其實道理挺簡單的。

你想啊,那些制定規(guī)則的人,哪個不是既得利益者?

他們弄出來的規(guī)則,那肯定是先保證自己的好處啊,咋可能為你考慮呢?

就像在一個公司里,老板制定的一些規(guī)定,那肯定是先想著公司怎么多賺錢,自己怎么多獲利,員工的想法啊,那都得往后排。

從古至今啊,都特別講究個“等級秩序”。

就好像古代社會,皇帝最大,然后是各級官員,最后才是老百姓。

為了把這等級統(tǒng)治給坐實了,后世的人可沒少下功夫。

他們把禮儀道德化,啥意思呢?

就是說你得守規(guī)矩,懂禮貌,不然就是不道德。

還把禮儀制度化,就是定下一堆條條框框,讓你必須照著做。

更厲害的是,還把它法律化,你要是不遵守,那就得受懲罰。

其實啊,這些做法就是為了維護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地位。

他們靠著這些規(guī)則,穩(wěn)穩(wěn)地坐在上面,享受著各種好處。

普通人呢,就只能在這些規(guī)則下面討生活。

3、底牌。

從娘胎里出來,就像一張干干凈凈的白紙。

身邊的大人們呢,就開始在這張白紙上寫寫畫畫,把他們的想法、看法、認知還有價值觀,一股腦兒地塞給咱們。

可問題是,咱身邊的大多數(shù)人,也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跟著他們那一套走,最后啊,也就活成了他們的樣子,普普通通,沒啥特別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教的這些東西,就真的是對的嗎?啥是對,啥是錯?難道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很多人都沒去琢磨過這些事兒。

其實啊,一個人最厲害的本事,不是學歷有多高,長得有多好看,也不是有多少錢。

而是不管碰到啥事兒,遇到啥人,都能保持清醒,有自己的想法,能獨立地活著。

得學會自己去想,去判斷,不能啥都聽別人的。

就像走路,別人指的路不一定適合咱,得自己看看,哪條路才是想走的。

要是啥都聽別人的,那這輩子不就白活了嗎?

所以啊,努力讓自己變得清醒點,獨立點。

別老跟著別人的腳步走,要有自己的節(jié)奏。

這樣,才能活出自己的樣子,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