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場票房爭奪戰(zhàn)在影院悄然落幕。截至4月6日22時,清明小長假3天,影市大盤以超3.7億元收官。

清明檔新片收獲不俗票房表現(xiàn),其中,《向陽·花》以超8000萬票房獲得國產(chǎn)新片票房冠軍,《不說話的愛》《獵狐·行動》則分列檔期票房第四、第五位。

《哪吒之魔童鬧海》依舊表現(xiàn)強勁,檔期內(nèi)再砍下超7000萬元票房。引進片《我的世界大電影》累計票房成功破億,最終問鼎清明檔期票房冠軍。

當《我的世界大電影》中,像素風格的方塊巨人奪魁時,久違的進口大IP與《哪吒2》的東方神光在銀幕上交鋒,這其中藏著中國電影市場耐人尋味的三個話題:

為何被唱衰許久的進口片突然殺出重圍?

《哪吒2》熱度漸漸褪去的背后,何以讓整個市場陷入"幸福的煩惱"?

這個曾被稱作"雞肋"的小檔期,到底還有多大的能量?

讓我們穿過爆米花的香氣,揭開這場春日票房江湖的生存法則。

進口片奪魁,國際IP精準回歸

這個清明檔期,競爭不可謂不強。

要數(shù)量有數(shù)量,17部電影齊聚,現(xiàn)實題材、動畫電影、驚悚恐怖題材等為觀眾提供了多樣選擇;

要流量有流量,馮小剛搭檔趙麗穎、超人氣短片遇上張藝興、梁朝偉和段奕宏有一天也能同臺飆戲;

要情懷有情懷,近年來清明時節(jié)逐漸成為新片競逐的“情感剛需檔期”,親情、女性成長等現(xiàn)實主義主題共鳴廣泛;

但有意思的是,最后檔期的票房冠軍,居然是暢銷游戲改編的進口片《我的世界大電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著中國觀眾逐漸對于國外電影,尤其是好萊塢大片“祛魅”,進口片已經(jīng)很久沒有取得這樣的好成績了。

《我的世界大電影》票房破億背后,其實非常有章法:

首先,片方將游戲開放式玩法轉化為線性冒險故事,既保留“方塊世界”視覺符號,又通過明星效應降低觀影門檻。

其次,電影非常聰明地避開暑期檔超級英雄混戰(zhàn),選擇類型相對空白的清明檔,與現(xiàn)實主義題材形成互補觀影需求。

最后,就是在本土化上的努力,舉個例子,在海報正中間有一只憨態(tài)可掬、抱著竹子的熊貓。這讓很多資深玩家期待更深度的中國文化融合。

從這也可以看出,進口片并非失去競爭力,而是需要更精準的定位策略。

“后哪吒”時代,頭部新片面臨挑戰(zhàn)

值得關注的是,《哪吒2》在清明檔的排片雖然僅占12.7%,票房收入仍然位列第三,非常強勢。

但與之相比,這個清明檔頭部新片表現(xiàn)太過乏力,幾部市場一度非常看好的片子,相對來說票房都是差強人意的。

大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發(fā)稿,趙麗穎主演的《向陽·花》票房已超8328萬,張藝興主演的《不說話的愛》已達7273萬,而由梁朝偉和段奕宏領銜主演的《獵狐·行動》,則仍停留在2000萬級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再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2025年一季度過去了,僅有《哪吒2》《唐探1900》《封神2》三部影片邁過票房10億元門檻,多數(shù)電影還在為1億元或5000萬元的票房掙扎。

二者對比,你會發(fā)現(xiàn),《哪吒2》清明檔的強勢,一定程度上虹吸資源,也拉高了行業(yè)標準,對那些不是強類型、大場面的視效片來說,挑戰(zhàn)著實太大。

當然,《哪吒2》現(xiàn)象級的爆款,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了觀眾生態(tài)的變遷,加速了觀眾分層。

這種現(xiàn)象級爆款引發(fā)的“市場眩暈癥”,恰似兩部《流浪地球》之間,中國科幻片的起起落落。

應該思考的是,隨著《哪吒2》票房增速明顯放緩,工作日大盤回落,怎么快速“突圍”,破解困局,都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檔期“進化論”

曾以“小檔期+長尾效應”創(chuàng)造奇跡的清明檔曾經(jīng)給我們帶來過不少驚喜。

如2021年《我的姐姐》憑借口碑發(fā)酵,最終票房達8.6億元;

2024年,在清明檔上映的文藝氣息十足的《草木人間》,最終收獲了1.21億的票房;

縱觀整個2024年清明檔,在宮崎駿動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帶動下,以3天8.4億元的票房刷新了中國影史清明檔紀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事實上,這些年,清明假期的電影已不止步于檔期概念,而是升維為“情感季”,甚至有成為“孵化情感共鳴試驗場”的趨勢。

或許當一部電影能精準對接某個節(jié)日的國民情緒時,三天假期足以讓它長成參天大樹。而2025年清明檔熱度不足,可能更像是成長過程中,市場理性進化必然經(jīng)歷的“陣痛”。

這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了許多:

進口片的復蘇不是簡單的市場讓渡,而是內(nèi)容適配度的勝利;爆款電影需要從“單體突破”轉向“生態(tài)培育”;小檔期運營則需在有限時空內(nèi)構建情感、娛樂、文化的復合場域。

當電影市場告別野蠻生長,這種精細化的運營能力,或許才是未來真正的破局密鑰。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王子揚 任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