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這個中東的古老國度,以其獨特的宗教和文化聞名全球。一提起伊朗,大家腦子里蹦出來的往往是伊斯蘭教什葉派,尤其是它的國教——十二伊瑪目派??赡阌袥]有想過,這個看似純正的波斯宗教,竟然和中國有那么點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甚至可以說,十二伊瑪目派的形成和發(fā)展,某種程度上帶著“中國制造”的影子。
一、什葉派和十二伊瑪目派是啥來頭?
要搞清楚十二伊瑪目派跟中國的聯(lián)系,咱們得先從什葉派的起源講起。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的兩大派別之一,另一個是大名鼎鼎的遜尼派。兩者的分歧起源于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關(guān)于誰該接班當(dāng)哈里發(fā)(伊斯蘭世界的領(lǐng)袖)的問題上,大家吵翻了天。遜尼派覺得應(yīng)該選個靠譜的人出來管事,而什葉派堅持,只有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和他家的后代才有資格繼承大位。
后來,什葉派內(nèi)部又因為對“伊瑪目”(宗教領(lǐng)袖)的看法不同,分了好幾個小派系。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十二伊瑪目派。這個派別相信,伊瑪目一共有十二代,從阿里開始傳下來,最后一位叫穆罕默德·馬赫迪。這位老兄在941年“隱遁”了,據(jù)說現(xiàn)在還活著,等到世界末日那天會回來救世,帶來和平與正義。
這套信仰體系聽起來挺純粹的波斯味兒,對吧?但別急,中國元素的影子其實早就埋下了。
要說十二伊瑪目派跟中國的關(guān)系,關(guān)鍵得看13世紀(jì)的伊利汗國。伊利汗國是蒙古帝國在西亞搞出來的一個分支,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在1256年建立,地盤包括現(xiàn)在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一帶。
旭烈兀打仗是把好手,可打下江山后怎么管這片地兒,他有點犯難。蒙古人馬背上稱雄,治理國家卻不是強項。于是,旭烈兀靈機一動,從元朝(當(dāng)時中國被蒙古人統(tǒng)治)調(diào)了一批漢人官僚過來幫忙。這些漢人可不是隨便拉來的,都是有點真本事的,帶著中國的管理經(jīng)驗、文化習(xí)慣和思維方式,直接扎進了伊朗的土地。
這些漢人官僚在伊利汗國干得風(fēng)生水起。比如在稅收、地方行政、甚至工程建設(shè)上,他們都出了不少力。波斯史學(xué)家拉施特在《史集》里就提到過幾位漢人官員,像李羅(音譯)和汪吉陽(音譯)。李羅管過財政,汪吉陽還當(dāng)過法爾斯省的總督。這幫人不僅帶來了實際的治理技術(shù),還把中國的一些文化種子撒在了伊朗。
二、儒教和什葉派的“撞衫”之處
漢人官僚來了,不光是管賬管人,他們還把儒教的思想帶了過去。儒教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講的是“仁、義、禮、智、信”,還有“忠、孝、節(jié)、義”這些社會規(guī)范。你別說,這些東西跟什葉派,尤其是十二伊瑪目派的教義,還真有點“撞衫”的意思。
首先,什葉派特別強調(diào)對伊瑪目的忠誠和服從。伊瑪目在他們眼里是神圣的,信徒得無條件聽從。這跟儒教里的“忠”不謀而合——君主要你干啥你就得干啥,長輩說啥你就得聽啥,都是權(quán)威不可挑戰(zhàn)。
再比如,什葉派對阿里家族的敬仰,尤其是對侯賽因的紀(jì)念,跟儒教的家族觀念也有點像。每年阿舒拉節(jié),什葉派會搞大游行,悼念侯賽因在卡爾巴拉的殉難。這場面熱熱鬧鬧,帶著對先人的緬懷和家族忠誠的味道,跟中國祭祖、講究孝道的傳統(tǒng)挺像的。
當(dāng)然,這不是說什葉派直接抄了儒教的作業(yè),而是兩種文化在某些點上天然有共鳴。漢人官僚的到來,可能讓這種共鳴在伊朗的土地上發(fā)酵了一下。
三、十二伊瑪目派的“漢化”痕跡
那具體來說,十二伊瑪目派在哪些地方能看出“漢化”的影子呢?

漢人官僚把中國的戶籍制度、賦稅體系甚至科舉的理念帶到了伊利汗國。比如戶籍登記,方便統(tǒng)計人口和收稅;還有分級管理的思路,讓地方事務(wù)更有條理。這些東西在伊利汗國用了一段時間,雖然到后來汗國解體后沒完全留下來,但對當(dāng)時的社會結(jié)構(gòu)多少有點影響。
有記錄說,漢人官員在伊朗開過學(xué)堂,教漢字和算術(shù)。這在當(dāng)時可是新鮮玩意兒。雖然這種教育沒成為主流,但它確實讓波斯人接觸到了中國的知識體系,拉近了兩邊的文化距離。
什葉派的宗教儀式,比如阿舒拉節(jié)的游行,隊列整齊、秩序井然。拉施特在《史集》里提到過,有個漢人官員看了這些儀式后,覺得跟中原的祭祀活動挺像。儒教講究禮儀,儀式上得有板有眼,這種秩序感可能通過漢人官僚的觀察和交流,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當(dāng)?shù)氐淖诮袒顒印?/p>
儒教里有個“仁政”的說法,意思是統(tǒng)治者得對老百姓好點,不能瞎折騰。這跟什葉派里伊瑪目作為公正、仁慈領(lǐng)袖的形象有點搭得上。十二伊瑪目派的教義里,伊瑪目是神的代言人,得為民做主,這種思想跟“仁政”在精神上有那么點相通。
這些“漢化”痕跡不是說十二伊瑪目派變成了中國教派,而是說中國文化在它的外圍和形式上,留下了一些印記。
四、薩法維王朝:十二伊瑪目派的巔峰
伊利汗國14世紀(jì)末崩了之后,伊朗亂了好一陣子。直到1501年,薩法維王朝橫空出世,把國家重新收拾了起來。創(chuàng)始人伊斯瑪儀一世上來就干了件大事:把十二伊瑪目派定為國教,還自稱是阿里后裔,把宗教和政治綁得死死的。
在薩法維王朝手里,十二伊瑪目派迎來了高光時刻。宗教領(lǐng)袖(烏萊瑪)的地位水漲船高,教義也越來越系統(tǒng)化。薩法維的統(tǒng)治者跟烏萊瑪合作,把國家治理得既有宗教色彩又有政治力量。
雖然這時候漢人官僚的影響早就淡了,但伊利汗國時期的那種跨文化交流精神,多少還在薩法維的政策和文化里有點影子。比如對外開放的態(tài)度、對知識的吸收,都能看出點端倪。
快進到20世紀(jì),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是個大轉(zhuǎn)折?;裘纺釒е粠腿送品税土芯S王朝,建了個以十二伊瑪目派為核心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是個宗教大牛,對什葉派教義研究得透透的,同時也接觸過馬克思主義這些現(xiàn)代思想。
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伊朗的政治徹底變了樣。十二伊瑪目派的教義被政治化,成了國家治理的指南針。宗教和政權(quán)合二為一,烏萊瑪?shù)臋?quán)力空前膨脹。
不過,霍梅尼的路子也惹了不少爭議。他對外強硬,對內(nèi)抓得緊,把伊朗搞得在國際上有點孤立。國內(nèi)宗教保守的氛圍,也讓不少人覺得日子過得憋屈。他的政策有功有過,但絕不是啥完美人物,咱們得客觀看。
說了這么多,伊朗的十二伊瑪目派跟中國的聯(lián)系還真不是空穴來風(fēng)。從伊利汗國漢人官僚的管理經(jīng)驗,到儒教和什葉派思想的共鳴,再到文化交流留下的痕跡,這一切都給十二伊瑪目派添了點“中國味兒”。具體體現(xiàn)在行政、教育、儀式和觀念上,雖然不是翻天覆地的改變,但確實有點意思。
不過,咱們也別把這影響吹得太大。十二伊瑪目派的核心還是伊斯蘭教的傳統(tǒng)和波斯的底子,中國的作用更多是在外圍打了個醬油。說它是“中國制造”有點夸張,但說它有“漢化”元素,那絕對跑不了。

伊朗國教十二伊瑪目派跟中國的淵源,是不是比你想的還要深?從蒙古時期的漢人官僚,到薩法維的宗教確立,再到現(xiàn)代的伊斯蘭共和國,這條線拉得挺長。你覺得這種“漢化”到底有多深?有啥想法,歡迎聊聊,一起挖挖這段不太為人知的歷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