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個在詩詞中滿是“家國情懷”的朝代,卻因“偏安一隅”被后人詬病。

其實,南宋并非不想收復中原!

從岳飛“直搗黃龍”的壯志,到韓侂胄“開禧北伐”的豪賭,南宋曾發(fā)起四次大規(guī)模北伐,卻全部失敗。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四次“意難平”的北伐故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岳飛北伐:壯志未酬身先死

時間:1134—1140年

背景:南宋初年,岳飛多次率軍北進,試圖收復被金朝占領的中原地區(qū)。

南宋第一次北伐由名將岳飛主導。他率領岳家軍一路北上,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甚至逼近汴京(今開封)。眼看“直搗黃龍”近在眼前,宋高宗趙構卻連發(fā)十二道金牌,強行召回岳飛。最終,岳飛以“莫須有”罪名被害,北伐戛然而止。

結局:岳飛被以“莫須有”罪名處死,南宋與金簽訂《紹興和議》(1141年)。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隆興北伐:符離潰敗,功虧一簣

時間:1163—1164年

背景:宋孝宗即位后意圖雪恥,命張浚主持北伐。

宋孝宗是南宋最有抱負的皇帝,他力主北伐,重用主戰(zhàn)派張浚。初期宋軍連克靈璧、宿州,但副將邵宏淵嫉妒主將李顯忠的戰(zhàn)功,故意不支援,導致符離之戰(zhàn)慘敗。主和派趁機反撲,最終簽訂《隆興和議》,雖降低了歲幣,但北伐徹底失敗。

結局:南宋與金簽訂《隆興和議》(1164年),改稱臣為“叔侄之國”,歲幣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開禧北伐:權臣的豪賭與背叛

時間:1206年

背景:權臣韓侂胄為鞏固地位,趁金朝內憂外患之際發(fā)動北伐。

權臣韓侂胄為鞏固權力,趁金國被蒙古侵擾時發(fā)動北伐。初期宋軍突襲拿下泗州等地,但很快暴露短板:軍隊長期缺乏訓練,甚至出現“士兵不能披甲”的荒唐現象。更致命的是,四川統(tǒng)帥吳曦為自保,竟投降金國,割讓關外四州!最終韓侂胄被政敵刺殺,頭顱被送往金國求和。

結局:韓侂胄被刺殺,南宋簽訂《嘉定和議》(1208年),向金納貢并稱“伯侄之國”。增歲幣銀、絹各三十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端平入洛:聯蒙滅金,反遭反噬

時間:1234年

背景:南宋聯合蒙古滅金后,試圖收復河南故地。

金國被蒙古打得奄奄一息時,宋理宗選擇“聯蒙滅金”,試圖奪回洛陽。然而,蒙古滅金后立即調轉槍頭攻宋。南宋不僅未收復失地,反而在45年后被蒙古滅亡。這場“勝利”堪稱南宋最慘痛的戰(zhàn)略失誤。

結局:蒙古以南宋“背盟”為由大舉南侵,開啟長達40余年的宋蒙戰(zhàn)爭,南宋滅亡。

為何南宋北伐屢戰(zhàn)屢???

1、內部腐?。汗賳T貪腐成風,軍費被層層盤剝,甚至士兵飯都吃不飽。

2、戰(zhàn)略短視:統(tǒng)治者要么畏戰(zhàn)(如高宗),要么投機(如韓侂胄),缺乏長遠規(guī)劃。

3、軍事短板:南宋缺戰(zhàn)馬、少騎兵,平原作戰(zhàn)被金國碾壓。

4、外敵強大:金國、蒙古正值上升期,而南宋已“重文輕武”百年。

結語

南宋的北伐,像一場悲壯的輪回:始于熱血,終于權謀。

它告訴我們:沒有內部的團結與革新,再多的“北伐夢”也只能是鏡花水月。

正如陸游臨終所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份遺憾,終究成了南宋的千年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