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記者 張守坤

調(diào)查動機

前不久,多地博物館陸續(xù)宣布取消閉館日。如陜西歷史博物館于今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推出取消閉館日、延長開放時間、增加日參觀預約數(shù)等惠民措施;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稱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開放,不再設閉館日等。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博物館、美術館均選擇在周一閉館,周一成為不成文的博物館閉館日。

多地取消閉館日的舉措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有人點贊,“博物館取消閉館日,真是太好了,以后有空就能去‘漲知識’了”;有人擔憂,“公共文化延時服務,資金、資源、服務跟得上嗎?會不會白白增加運營成本,造成資源浪費?”

公共文化延時服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給群眾帶來了哪些便利,面臨哪些困難?又該如何與群眾生活“對表”、保障延時服務質(zhì)量不下降?記者對此展開調(diào)查。

4月5日22時,位于北京市通州區(qū)的北京城市圖書館潞云筑(24小時閱讀區(qū))內(nèi)燈火通明,近30名讀者正在聚精會神地閱讀,他們中有的是帶著孩子的寶媽,有的是準備考研的大四學生,還有的是下了班過來充電的“打工人”。

《法治日報》記者走進圖書館看到,在這里,熱水飲用區(qū)、衛(wèi)生間(包括無障礙衛(wèi)生間和母嬰室)、自助售貨機等一應俱全。不少受訪的讀者直言,“這種公共文化延時服務滿足了自己對‘漲知識’的需求,值得點贊”。

節(jié)假日、公休日、寒暑假期間延長開放時間,探索常態(tài)化延時、錯時開放策略,開辟24小時服務陣地……近年來,各類公共文化機構緊跟群眾需求,不斷推出錯時、延時服務舉措,以新的服務時空與群眾文化生活“對表”。

與此同時,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運營成本增加、工作效率不高、服務水平下降等,在公共文化延時服務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導致一些觀眾的體驗感降低,呼吁及時解決這一問題。

延時服務滿足需求

“晚上8點多下班,回家也沒什么事,不如在圖書館再多學習一會兒,多漲點新知識,不然很容易被社會淘汰?!眲⑾壬潜本┮患夜镜某绦騿T,談及深夜待在圖書館的原因,他如是說。

記者與劉先生交流時看到,他的電腦上寫滿了代碼。只見他時不時往太陽穴上抹幾滴風油精,揉揉眼睛休息片刻后,再次投入學習中。

王先生住在北京城市圖書館附近,他每天下班比較早,空閑時間比較多。知道這家圖書館有24小時不打烊的閱讀區(qū)后,他平均每周都會去三四次,周末有時會待到次日早上才走。

“夜晚的圖書館很安靜,在這里看書我覺得很平靜,這是我放松自己的一種方式?!蓖跸壬f。

晚上11點,記者離開潞云筑時發(fā)現(xiàn),外面的路燈大多已關閉。只有這家深夜圖書館的小小亮光,陪伴著每一位讀者。

在天津,也有幾家營業(yè)到晚上9點甚至更晚的圖書館,比如天津市圖書館。

林女士是天津市圖書館的常客。半年前,她踏上考研之路,但在出租房看書周邊環(huán)境比較嘈雜,難以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單位看書既影響工作又怕被同事發(fā)現(xiàn),影響不好。于是她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城市自習攻略”,發(fā)現(xiàn)這家圖書館提供延時服務。于是,每天下班后,她便來此備考,風雨無阻。

“圖書館基本上座無虛席,很多學生在這里認真復習,好像回到了大學時的自習教室?!绷峙空f。

4月6日20時,記者在天津市圖書館看到,延時區(qū)有300多個座位,上座率達七成以上:有放學還沒回家在這里等著父母接送的學生,有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有下班了來充電的年輕人,還有高校的學生……

多地積極展開探索

早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就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

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fā)現(xiàn),近年來,多地推出相關措施,開展公共文化延時服務。

自2023年8月起,浙江寧波全市26家博物館、圖書館開啟延時服務,將每周末和法定節(jié)假日的開放時間延長至晚間9點。

從2024年“五一”假期開始,山東濟南市、區(qū)兩級共49處公共文化場館每天開放服務時間延長至19時,51家泉城書房延長至21時。

2024年10月,上海市奉賢區(qū)啟動公共文化延時服務,增建奉賢圖書館“深夜書房”,開設市民藝術夜校,延長奉賢博物館開放時間,滿足群眾8小時之外的精神文化需求。

前不久,天津圖書館探索延時開放新模式,推出了“天圖夜讀”夜間文化活動新品牌,涵蓋藝術教育、職場技能提升、生活品鑒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在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法學系副教授夏云嬌看來,公共文化延時、錯時服務的積極意義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打破時間限制,無論何種職業(yè)、作息習慣如何,每個人都有平等獲取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讓不同行業(yè)人群都能在合適的時間走進公共文化場館,享受文化服務,減少因時間因素導致的文化服務獲取不均,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

“對公眾而言,可以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多元時間需求,讓那些因工作、學習等原因白天無法前往的人群,如上班族、學生等,在下班后或放學后有機會參與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資源,提升公眾文化參與度?!毕脑茓烧f。

她指出,對城市而言,公共文化場所延時開放,成為城市夜間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吸引市民和游客參與,帶動周邊文化消費,提升街區(qū)活力。對國家而言,公共文化延時服務可以促進文化傳承與傳播,有利于文化強國建設。更多的開放時間意味著有更多機會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像文化講座、博物展覽、非遺傳承體驗等。這些活動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加深公眾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文化成果的了解與認識,能讓更多觀眾領略歷史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傳播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更多文化人才。

實際問題不容忽視

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盡管各地涌現(xiàn)出諸多公共文化延時服務的優(yōu)秀案例,但實際運行中仍面臨一些問題。

去年暑假,來自安徽的閆先生帶家人去外省游玩時,提前預約了晚上參觀博物館。到館后,閆先生發(fā)現(xiàn)講解員人手不足,只能走馬觀花式自行參觀。

“與白天相比,晚上的安保人員也要少些,有些不守規(guī)矩的游客會越過禁止線和用閃光燈拍照,這些不文明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制止?!遍Z先生說。

連云港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張勇向記者介紹,連云港市博物館2024年在舉辦“數(shù)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huán)省行連云港站巡展期間,每天晚上延時開放至9點,最高單日接待4.2萬人次。此舉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參觀需求,但也帶來一些問題。

“首先會增加運營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能源與維護成本等。延時開放需要更多人員,可能會要求員工輪班或加班,尤其對講解人員及安保人員來說,排班壓力比較大。其次,延時開放必然導致更多的水電消耗,照明、溫濕度調(diào)控、多媒體設備等的運維成本也將相應增加。還會增加安全風險,尤其是晚上開放,對安全管理及應急措施等要求更高,涉及文物的安全,觀眾的人身安全、交通安全等多個方面,都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張勇說。

他還指出,延時服務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專業(yè)人員疲勞或者工作效率下降等問題,尤其對于一些中小館來說,本來人手就緊張,財力也有限,不可能聘用更多人員,延時服務會導致工作時間增加,人員心理疲勞,導致日常服務標準和服務水平下降等,最終影響觀眾的體驗。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