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清明到了,這時候也是養(yǎng)肝護脾的黃金時候!中醫(yī)說,清明前后肝氣最旺,濕氣也跟著冒頭,記住15個字 ——“調肝氣、吃柔肝、睡早起、防春寒、祛濕氣”,順著天時養(yǎng)身體,一年少生?。?/p>

一、調肝氣:別讓肝火 “燒” 了脾胃

最近是不是總覺得心里煩躁,看啥都想發(fā)脾氣?吃點東西就腹脹不消化?這是肝氣太旺 “克” 了脾胃!教大家仨簡單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按按腳背上的 “消火穴”:脫了鞋看看,腳背大腳趾和二腳趾中間的縫,往上摸 2 指寬,有個凹陷的地方叫太沖穴。每天看電視時揉 3 分鐘,像給肝臟 “順順毛”,心情能跟著好起來。

少生氣,多 “找樂子”:別為小事糾結,天氣好時去公園遛彎、打打太極拳,回家聽聽戲曲、泡泡茶,肝氣順了,脾胃才能好好 “干活”。

發(fā)物少吃點:春天的筍、羊肉、海魚雖然香,但吃多了容易 “上火”,換成菠菜、苦菊這些 “清肝菜”,涼拌著吃,清爽又降火。

二、吃柔肝:脾胃喜歡 “溫柔” 的食物

清明吃東西記住一個字 ——“潤”,別太燥也別太涼,脾胃舒服了,身體才有勁:

多吃 “甜滋滋” 的健脾菜

山藥、大棗、紅薯都是廚房的 “常客”。山藥削皮切塊煮小米粥,大棗泡軟了和桂圓一起煮茶,紅薯蒸熟當早餐,都是補脾胃的好法子,尤其適合咱們牙口不好的。

肝火大就吃 “忘憂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花菜又叫 “忘憂草”,曬干的泡發(fā)后炒雞蛋,新鮮的一定要煮熟(生的有毒哦),能平肝火、解心煩;苦菊直接洗干凈涼拌,加點蒜末、香油,吃完嘴里清爽,心里也不 “冒火”。

這兩類要忌口

油炸的(比如油條、炸糕)太油膩,脾胃消化不動;冰飲、涼菜現在別著急吃,咱們體內陽氣還沒完全 “長起來”,吃涼的容易拉肚子。

三、睡早起:跟著太陽調作息

春天是 “生發(fā)” 的季節(jié),咱們的作息也得跟著太陽走:

別熬夜,也別睡懶覺

晚上 11 點前一定躺下,早上 7 點左右起床,中午瞇 20 分鐘午覺,就像給身體 “充電”,下午干活不犯困,走路也有力氣。

早餐別太晚吃

7 點到 9 點是胃最 “活躍” 的時候,這時候喝碗熱粥、吃個雞蛋,脾胃能好好消化吸收。要是睡到 9 點才吃,胃 “等太久”,容易鬧脾氣(腹脹、反酸)。

四、防春寒:這三處別受涼

清明天氣忽冷忽熱,別忙著脫衣服,記住 “下厚上薄”:

腿腳保暖最重要

腳離心臟遠,血液循環(huán)慢,寒從腳起!別過早穿單鞋、裙子,膝蓋、腳踝受涼容易落下 “老寒腿”,晚上泡泡腳(40℃左右溫水),舒服又驅寒。

腰腹護住 “陽氣根”

后腰是腎的 “家”,受涼后容易腰酸、夜尿多,穿衣服記得把腰腹蓋嚴實,別露肚臍,選高腰褲、護腰背心,暖乎乎的更得勁。

頭頸別吹風

早晚出門戴個薄圍巾,護住脖子和后腦勺,不然風一吹,容易頭痛、脖子僵,高血壓的朋友們更要注意,頭部受涼血壓容易波動。

五、祛濕氣:讓身體別 “拖泥帶水”

最近雨水多,好多人覺得身上沉甸甸的,像背著塊濕毛巾,舌苔厚、大便黏,這是濕氣重了!試試這兩招:

吃點 “祛濕黃金搭檔”

薏米提前炒一炒(減少寒氣),和茯苓、冬瓜一起煮湯,脾虛的人喝了不拉肚子;濕氣重的朋友,用陳皮泡點茶,理氣又化痰。

兩道簡單食譜

香椿拌豆腐:新鮮香椿洗凈,用開水燙 1 分鐘(去草酸),切碎了和嫩豆腐拌在一起,加點鹽和香油,春天吃特別開胃,還能清熱利濕。

茯苓薏米姜茶:茯苓 15 克、炒薏米 20 克泡 30 分鐘,加 2 片生姜煮 20 分鐘,代茶喝,生姜去寒,喝完肚子暖暖的,濕氣跟著 “排出去”。

最后嘮叨兩句

咱們養(yǎng)生,不用花大錢吃補品,關鍵是順著季節(jié)來:春天肝氣旺,就少生氣、多吃 “軟和” 的食物;濕氣重,就少吃涼、多吃健脾的東西;天氣多變,就多穿點、別受涼。這15個字記牢了,身體舒服,家人也省心!

覺得有用就轉發(fā)給親愛的朋友和家人,咱們一起把清明養(yǎng)生做好,夏天來了更有精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