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大陸的巴爾干半島西南角,有個面積還不到 3 萬平方公里的小國,論國土也就比我國海南島大一圈,論人口不過 300 來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么個 “彈丸之地”,先是被蘇聯(lián)當成地中海的 “戰(zhàn)略棋子” 養(yǎng)了 15 年,頓頓管飽還送潛艇;后來又抱住中國的大腿蹭了 20 多年援助,從糧食到基建要啥給啥。

可如今的它卻依舊穩(wěn)坐歐洲最窮國家的 “交椅”,2024 年人均 GDP 只有253億美元美元,全球排到114位。

這是哪個國家,為什么得到這么多幫助還是發(fā)展不起來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扶不起的阿斗

這個小國家就是阿爾巴尼亞,堪稱是“扶不起來的阿斗”。

1945 年二戰(zhàn)剛結束,阿爾巴尼亞就跟開了 “求助雷達” 似的,盯上了北邊的蘇聯(lián)老大哥。

那時候的阿爾巴尼亞剛從意大利和德國的鐵蹄下掙脫出來,全國像樣的工廠沒幾家,糧食產量連老百姓的肚子都填不飽。

但它偏偏占著個 “好位置”—— 亞得里亞海的出???,簡直是蘇聯(lián)染指地中海的天然跳板。

1946 年共和國一成立,霍查領導的勞動黨立刻撲進蘇聯(lián)懷里,開口就是 “大哥帶帶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蘇聯(lián)也不含糊,1947 年就簽了第一筆援助協(xié)議,直接送來了 2 萬噸糧食、1000 噸鋼材,還有大批石油和工業(yè)設備。

往后十年,蘇聯(lián)專家跟走馬燈似的往地拉那跑,幫著建發(fā)電廠、修鐵路、搞農業(yè)合作社,甚至把當時先進的 M-40 加農炮都搬了過來。

最夸張的是 ,1959 年赫魯曉夫為了拉攏這個 “地中海橋頭堡”,大手一揮送了 12 艘 613 型潛艇。

這可是蘇聯(lián)當時的主力潛艇,放到現(xiàn)在那就是 “戰(zhàn)略級禮包”。

作為回報,阿爾巴尼亞直接把發(fā)羅拉港免費租給蘇聯(lián)用,讓蘇聯(lián)艦隊堂堂正正開進了地中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這 “甜蜜期” 沒持續(xù)多久就翻車了。

1960 年中蘇交惡,赫魯曉夫要求東歐各國站隊,一起批判中國。別的國家都唯唯諾諾點頭,偏偏霍查梗著脖子說 “不行”,不僅公開支持中國,還在報紙上登長文批評蘇聯(lián) “背叛革命”。

赫魯曉夫哪受過這氣?1961 年直接斷了援助,撤走所有專家,連港口里的潛艇都拖走了一半。

按理說,被老大哥這么一甩,阿爾巴尼亞怎么也得慌神吧?可人家轉頭就把目光投向了東方 —— 因為東邊還有個 “講義氣” 的中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中阿早在 1949 年就建交了,只是初期援助規(guī)模不大,主要是些貸款和物資。

但 1961 年蘇聯(lián)斷援后,中國念著 “同志加兄弟” 的情誼,愣是勒緊褲腰帶接下了這個 “爛攤子”。

1962 年,中國一次性運去了 5 萬噸小麥、1 萬噸食用油,要知道當時咱們自己還在鬧 “三年困難時期”,城里人每月才供應幾兩油啊!

接下來的十幾年,援助力度越來越大:為了幫阿爾巴尼亞完成第三個五年計劃,中國派出 5000 多名專家,援建了化肥廠、鋼鐵廠、水電站等 19 個大型項目,光貸款就給了 15.5 億元,相當于當時中國全年財政收入的 2%。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讓人揪心的是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咱們自己都在廢墟上重建,還硬擠出 3000 噸鋼材、5000 噸水泥運往地拉那。

可阿爾巴尼亞是怎么對待這些援助的呢?

中國送去的精密機床,他們直接扔在露天里生銹,理由是 “壞了再找中國要”;援助的化肥袋剛拆封,就被拿去裝土豆,反正 “中國有的是”。

1974 年,阿方代表來北京談援助,開口就是 “我們需要 20 億人民幣”,相當于當時阿爾巴尼亞全年 GDP 的 40%。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過分的是 1978 年,霍查在公開演講中把中國稱為 “主要敵人”,還在咱們駐阿使館里發(fā)現(xiàn)了 35 個竊聽器。

這下中國徹底寒了心,鄧公直接拍板所有援助項目全部停工,專家撤回,持續(xù) 20 多年的 “中國式幫扶” 畫上句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何貧困至今?

按理說,被兩大強國這么 “富養(yǎng)” 了三十多年,就算學不到十分,也該有點家底了,可阿爾巴尼亞為啥還在貧困線上打轉?咱得從三個 “死結” 說起。

第一結是地理先天不足,資源 “偏科” 嚴重。

別看阿爾巴尼亞挨著地中海,風景挺美,可全國 70% 都是山地,像樣的平原都集中在沿海那一條,種地全靠 “巴掌大” 的地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要命的是,他們的資源分布跟 “鬧著玩” 似的:北邊埋著豐富的鉻礦,儲量占歐洲 80%,可采礦設備全靠外國援助,自己連提煉技術都沒有,只能賣原礦;

南邊倒是有平原能種糧食,可水利設施全是中國援建的,蘇聯(lián)時期修的灌溉渠早就堵得跟篩子似的。

2022 年數(shù)據(jù)顯示,阿爾巴尼亞農業(yè)產值僅占 GDP 的 12%,糧食至今還要進口 40%,堂堂 “歐洲糧倉候選”,愣是把一手資源牌打成了 “要飯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結是援助依賴成癮,產業(yè) “長不大”。

在蘇聯(lián)和中國援助的高峰期,阿爾巴尼亞每年接受的外援相當于 GDP 的 30%-40%,這就好比一個人天天被喂飯,時間長了連筷子都不會拿了。

蘇聯(lián)時期建的工廠,全是 “來料加工” 模式:蘇聯(lián)運來原材料,阿爾巴尼亞負責組裝,成品再運回蘇聯(lián),自己連產業(yè)鏈的邊都沒摸著。

中國援建的化肥廠,明明能年產 20 萬噸化肥,可阿方工人連操作規(guī)程都記不住,最后只能閑置生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到了 90 年代,東歐劇變后援助徹底斷了,阿爾巴尼亞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啥都不會 —— 工業(yè)只剩采礦和釀酒。

農業(yè)靠天吃飯,服務業(yè)基本為零,只能靠 30 萬海外僑民每年寄來的 10 億歐元勉強撐著,活脫脫一個 “援助巨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三結是政治瞎折騰,把一手 “好牌” 打稀爛。

從霍查時代開始,阿爾巴尼亞就走上了 “閉關鎖國” 的歧路。

1960 年代,為了防 “帝國主義入侵”,全國修了 75 萬個碉堡,平均 4 個人一座,把本來就不多的基建資金全扔進了混凝土里。

1970 年代,霍查搞 “農業(yè)集體化”,把農民的自留地全收歸國有,結果糧食產量暴跌 30%,逼得中國不得不每年多運 5 萬噸糧食救急。

1990 年代東歐劇變后,阿爾巴尼亞又搞起了 “休克療法”,一夜之間私有化,結果國企被賤賣,金融市場崩盤。

1997 年甚至爆發(fā)了全國性的 “金字塔龐氏騙局”,老百姓把一輩子積蓄都投進了詐騙公司,最后引發(fā)內戰(zhàn),經濟倒退十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直到今天,阿爾巴尼亞的問題還是 “老配方”。

政府腐敗排名全球前 50,外資來了怕被坑;年輕人失業(yè)率超過 20%,每年有 5 萬人跑路去意大利、希臘打工、

產業(yè)還是 “老三樣”—— 采礦、旅游、僑匯,2023 年出口總額才 40 億美元,還不如我國一個中等縣城。

最諷刺的是,當年蘇聯(lián)援建的發(fā)羅拉港,現(xiàn)在成了北約軍艦的??奎c;中國修的地拉那 - 都拉斯高速公路,坑坑洼洼沒人管。

當?shù)厝苏f:“這路就像我們的經濟,開頭是好的,后面全爛了?!?/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從去年開始,他們逐漸清醒加入了歐盟候選國名單,希望能吸引一些歐洲國家的投資,年輕人也懂得取經搞電商,總比一直伸手強。

參考信息:

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_王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