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中,曾經(jīng)出過一個世界首富,這個人就是經(jīng)營“廣州十三行”之“怡和行”的伍秉鑒,但他的后半生卻充滿辛酸,為何會這樣呢?
這還要從伍秉鑒所做的行當說起。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在清政府時期,中國是一個閉關鎖國的狀態(tài),完全不合外國人做生意。
其實不然,在清朝時期,中國和西方國家是有貿(mào)易往來的。
不過,這樣的商行只有少數(shù)幾家,這便是位于廣州的十三行,怡和行也只是其中一家。
1800年,伍秉鑒的父親因為被朝廷官員冤枉,含恨而終,伍秉鑒接管了家中的怡和行,并開始將生意做大。
因為伍家世代種茶,所以伍秉鑒就靠著茶葉把怡和行做到了十三行的總商,并且擁有了1900萬白銀資產(chǎn),相當于當時半個大清朝一年的收入。
此時,伍秉鑒因為父親當年被朝廷污蔑后,就深知商人在衙門面前不值一提,于是他也是耗費了不少的財力與物力,給自己捐了一個三品官職,當然他的官職是個虛職。
不過,在后來英國這些西方國家還是盯上了中國,想要將鴉片賣給中國,這樣也能彌補其貿(mào)易上的不平衡。
但是不管鴉片的利潤如何豐厚,這十三行中的任何一家都不敢染指,因為當時官府一旦查出來哪家商行有走私鴉片的行為,就會有十分嚴重的責罰。
比如,在1817年官府查獲了一艘美國的商船走私鴉片,只因為這個船只的擔保商是怡和行,伍秉鑒就被罰款16萬兩的罰款。
所以,在當時沒有一家廣東商行敢染指鴉片的。
在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奉命去廣州禁煙,命令伍秉鑒要收繳西方國家運來的鴉片,而這也讓他無所適從,因為禁煙也就意味著要得罪他的外國合作伙伴。
之后,林則徐又將英國來的商人關押了起來,并斷絕水和糧食的供給,但伍秉鑒不忍心,悄悄地給英國商人送了點吃的喝的,這也讓他成為了官府和大眾打壓的對象。
由于清政府的強力禁煙行動,也加速了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
當戰(zhàn)爭來臨之時,伍秉鑒開始動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與財力抵抗外來勢力,虎門炮臺就是他與其他商行一起花費了10萬兩白銀建造的。
之后,清政府簽訂了很多的不平等條約之時,伍秉鑒也是多次捐款,比如《中英南京條約》中清政府要賠償英國1470兩白銀,其中伍秉鑒捐了100萬兩。
《中英南京條約》之后,按規(guī)定清政府開放了很多處口岸,這也就讓伍秉鑒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他為了安享晚年,提出將自己80%的財富都捐給官府。
可官府并不同意怡和行退出,而且還讓怡和行繼續(xù)為其他商行做擔保,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一直被官府所用,可以一直往外掏錢。
此時的伍秉鑒也動了無數(shù)次移民的念頭,不過沒過多久,他就病了,而且還是一病不起,終于他在1863年的秋天永遠離開了人世。
而在十三年之后,一場大火也將十三行燒為了灰燼,此時伍家的一切財富也在這一刻成為了歷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