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世尊拈花

世尊昔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無門曰:黃面瞿曇,傍若無人,壓良為賤,懸羊頭賣狗肉,將謂多少奇特。只如當(dāng)時大眾都笑,正法眼藏作么生傳?設(shè)使迦葉不笑,正法眼藏又作么生傳?若道正法眼藏有傳授,黃面老子,誑呼閭閻;若道無傳授,為甚么獨許迦葉?

頌曰:拈起花來,尾巴已露,迦葉破顏,人天罔措。

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手持一朵花向眾人展示。此時所有僧人都沉默不語,唯有迦葉尊者會心一笑。佛陀隨即說道:“我擁有正法的精髓、涅槃的妙悟之心、無相的實相真理、不依賴文字的微妙法門。這法門超越經(jīng)典教義,以心傳心,如今托付給摩訶迦葉?!?/p>

無門禪師對此評論道:金面佛陀(釋迦牟尼)看似高高在上,實則壓制了眾人本具的佛性;他表面宣揚玄妙法義(懸羊頭),實則傳遞最平凡的真諦(賣狗肉)。我本以為這故事有何奇特之處,但若當(dāng)時所有人都笑了,正法眼藏又該如何傳承?若迦葉沒笑,正法眼藏又當(dāng)如何托付?如果說這法門能傳授,佛陀便是在欺騙世人;若說無法傳授,為何獨獨認可迦葉?

佛陀拈花的動作已顯露了真相(如蛇現(xiàn)尾),迦葉的會心一笑,令天上地下的眾生茫然無措 。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膽無門

無門禪師以反諷手法指出矛盾。若佛法精髓(正法眼藏)能通過“拈花一笑”傳承,為何只有迦葉領(lǐng)悟?若不能傳承,佛陀的托付又有何意義?這暗示禪宗的核心在于破除對“傳授”的執(zhí)著,直指人人本具的佛性 。

“懸羊頭賣狗肉”,慧開真敢講!其言佛陀表面宣揚高深法義(羊頭),實則傳遞最樸素的真理(狗肉)。所謂“涅槃妙心”,不過是眾生本有的平常心,無需外求。迦葉的微笑并非領(lǐng)悟了什么特殊境界,而是放下分別、回歸本然的表現(xiàn) 。

“尾巴已露”!佛陀拈花的動作本身已暴露了真相——真理不在花中,而在當(dāng)下的直心體驗。迦葉的破顏一笑,正是對“無所得”的領(lǐng)悟。而其他弟子(人天)因執(zhí)著于“求法”,反而陷入困惑(罔措) 。

無門禪師通過詰問揭示:正法眼藏的“傳授”實為方便說法,本質(zhì)是啟發(fā)學(xué)人自悟。無論迦葉笑與不笑,真理從未改變;佛陀的托付只是契機,真正的傳承在于學(xué)人放下執(zhí)著、直面本心 。

世尊拈花

世尊最初在華嚴會上嘆道:“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zhí)著,無師智、自然智自得現(xiàn)前?!?/strong>

最后涅槃會上囑咐學(xué)人:“一切眾生本具常樂我凈涅槃四德?!背肺覂裟鶚勊牡?,就是清凈本心。

在靈山會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這心印傳遞給迦葉尊者。

靈山會上拈花的瞬間,在花上嗎?在拈花的相上嗎?執(zhí)相而求,咫尺萬里。

“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六祖壇經(jīng)》)

不是花,不是拈花的相,不是迦葉的微笑,而是那一瞬間的智慧德相清凈本心的相印。

眾皆默然,恰恰是心的妄動,還在思維,分別求索。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正是心不妄動的當(dāng)下清凈本心的呈露。

就如同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貫之!”

如來智慧德相,本具常樂我凈涅槃四德,涅槃妙心,一以貫之也,一心也,清凈本心也,所謂佛性也。

佛陀49年講法,都是這個,一切行住坐臥,視聽言動的當(dāng)下,何嘗不是如拈花當(dāng)下的本然坦露!

可惜眾生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見得。

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何其微妙,又何其遺憾!講法如許年,知音能幾人!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壇經(jīng)

佛陀見此,過可欣慰。正如莊子所言“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慧能亦是聞其風(fēng)而悅之,當(dāng)初一聽金剛經(jīng)之“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處是,正是拈花微笑的當(dāng)下。

佛陀講法,何處不是拈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迦葉微笑

迦葉微笑,要義不在靈山會上。見得自性天真佛,何時不相應(yīng)?

佛陀是借著靈山會的機,把這種相應(yīng),呈露出來。那個當(dāng)下,心佛一如,以心傳心。這是佛陀對一世苦行的迦葉尊者的印可。

也在此立了一個無相的實相,微妙的涅槃妙心,讓學(xué)人去參!

把法身慧命托付給迦葉。

在差不多的時候,東方的孔子,也做了同樣的一件事。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這亦是孔門的心印傳承。

好,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