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心中,高校教師不僅享受著不錯的薪資待遇,工作還非常體面,所以高校教師應該是最讓人羨慕的工作之一。
可當人們真正走近這個群體才會發(fā)現(xiàn),那些站在三尺講臺上侃侃而談的身影背后,藏著太多不為人知的艱辛。
教學任務與科研壓力的雙重夾擊,職稱晉升與學術競爭的現(xiàn)實,讓很多高校教師不得不在透支健康的道路上負重前行。在此情況下,也頻繁出現(xiàn)了高校教師早逝的悲劇。
比如自今年以來,就有數(shù)位優(yōu)秀年輕高校教師因病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南京林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李志明教授因病不幸去世,年僅50歲。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楊炳友教授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年僅54歲。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張金蕾因病去世,年僅46歲。

這些本該在學術殿堂繼續(xù)綻放光芒的生命,卻在最燦爛的年華戛然而止。正當社會各界呼吁關注高校人才健康問題時,寧夏大學又傳來令人心碎的消息——年僅41歲的李海波教授不幸離世。
一開始網(wǎng)上有人發(fā)帖稱,寧夏大學41歲的李海波教授凌晨去世了,當時大家還不相信。
后面九派新聞發(fā)布的消息證實這起悲劇是真實發(fā)生的,李海波教授的同事稱,李海波教授是因突發(fā)疾病去世的,他還表示,后續(xù)應該不會有訃告和追悼會。

說實話大家在看到媒體發(fā)布消息的時候,一方面感到痛心,另一方面感到無語。
痛惜的原因:李海波教授今年才41歲, 41歲正處于年富力強的重要時期,再加上他生前在211高校寧夏大學任教,而這樣的重點大學會有比較完善的保證教師身體健康制度,但他的生命卻永遠停留在了41歲,讓人感到可惜。

無語的原因:李海波同事稱,后續(xù)應該不會有訃告和追悼會。李海波教授生前是寧夏大學測試分析中心副主任、教授,同時他還入選“2023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John Ioannidis教授團隊發(fā)布的,該榜單通過統(tǒng)計每個科學家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及其引用次數(shù),采用6種指標建模進行綜合評分,遴選出全球各學科排名前2%的科學家?,能夠入選此榜單的都是所在研究領域的大牛。
李海波教授不僅在寧夏大學是重量級教授,在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地位也非常高。像這樣的大佬,在去世后,如果沒有訃告和追悼會,真的有點讓人無法接受。
一位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的學術精英,難道在生命謝幕時竟連最基本的儀式感都無法保留嗎?希望寧夏大學要尊重人才,不僅要為李海波教授的去世發(fā)布訃告,也要為他舉行追悼會。

其實當大家看完李海波教授的完整履歷和科研成果后,會對李海波教授的去世感到更痛心。
李海波教授在2007年本科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在本科畢業(yè)后,以優(yōu)異成績留校進行碩博連讀,只用了五年時間,在2012年獲得了華中師范大學物理系的博士學位。

華東師范大學是我國頂尖985高校,學校的物理系在國內(nèi)高校名列前茅。
李海波教授在博士畢業(yè)后,來到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從事博士后工作,在2013年來到寧夏大學光伏材料重點實驗室工作,擔任講師。在2014年在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從事研究員工作。在2015年在寧夏大學光伏材料重點實驗室工作,擔任副教授。
在2021年晉升為了教授,這一年他才37歲,能夠在37歲就成為211高校的正教授,這不僅是年少有為的代表,同時也說明李海波教授真的非常努力。
他在2023年擔任寧夏大學材分析測試中心副主任,同年入選 “2023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李海波教授主要從事減貧與區(qū)域發(fā)展、國土空間規(guī)劃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比如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寧夏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項目)、寧夏重點研發(fā)項目等。他發(fā)表了12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7部著作,有多個發(fā)明專利。
李海波教授今年41歲,他在2012年開始參加工作,從2012年到2025年,僅僅13年時間,他就發(fā)表了120多篇論文,出版了七部著作,這樣的學術成果真的非常亮眼。當然光鮮亮麗的背后,都是李海波教授付出的不懈努力。

憑借科研成果,他也獲得了多項榮譽。比如有寧夏大學優(yōu)秀科研工作者(2016年)、寧夏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2017年)、寧夏科技進步二等獎(2019年)、第二屆寧夏創(chuàng)新爭先獎(2020年)、寧夏科技進步三等獎(2021年)、寧夏大學“立德樹人楷模 ”(2023年)等。
李海波教授是不可多得學術人才,他的英年早逝不僅給寧夏大學帶來了損失,也給家人帶來了難以接受的悲痛。
李海波教授的故事不該只是個令人嘆息的個案。希望高校管理者應該建立更人性化的評價體系,給教師們留出健身、體檢、陪伴家人的"生命空隙"。畢竟,再輝煌的學術成就,也換不回一個鮮活生命。
最后希望李海波教授可以一路走好,希望他的家人可以節(jié)哀順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