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積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師。作品“樹像”系列發(fā)表于《中國陶瓷》雜志,“老玩童”獲全國中青年陶藝家收藏精品大獎賽最佳創(chuàng)意獎。
至10月17日,周積文原創(chuàng)視覺藝術工作室正式滿一歲了,它見證著景德鎮(zhèn)國際陶瓷博覽交易中心(下稱“陶博城”)這一年的成長,自身也在生長著。

以前,他算是漂著的,直到工作室落成,他便開始有了自己的展示空間,接受市場的檢驗。他并不忌諱將市場與藝術掛鉤,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而市場則是藝術作品生長的土壤,只有將藝術、推介、與市場形成優(yōu)質(zhì)的閉環(huán),作品才能流動活起來。

1993年從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的前身)美術系陶瓷設計(繪畫)專業(yè)畢業(yè),周積文就嗅到了沿海城市的商機,他到福建從事西洋雕塑工藝品樣品研發(fā)工作,賺錢的欲望得到滿足,很多作品也被館藏以及獲獎,但他的根始終在景德鎮(zhèn)。
“賺了錢我就回景德鎮(zhèn)”就這樣周而復始,他在景德鎮(zhèn)和景德鎮(zhèn)外的城市奔波,從福建到廣東,造型藝術的經(jīng)驗他積攢了很多,但外地的土壤和景德鎮(zhèn)始終有別,千禧年初期,他帶著這些寶貴的財富經(jīng)驗,正式回歸景德鎮(zhèn),在某種意義上,周積文是“景歸”。






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lián)系的,無論是陶藝還是雕塑,甚至空間藝術、景觀設計,周積文都有涉獵,他并不是一個“專一”的人,但他卻總能用最滿的激情去學習,去實踐,然后去創(chuàng)作。
回歸景德鎮(zhèn)后,他追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深造,努力在千年瓷都這篇土壤中長出自己的果實。
景德鎮(zhèn)人民廣場制瓷工藝銅塑群像是瓷都的重要地標,其中雕像之一的吹釉工藝,便是以周積文為原型制作的。當年為了追隨劉遠長先生學習,他將頭發(fā)理平,還特制了一套特定年代的服裝,盡可能還原吹釉工的神態(tài)以及年代屬性。
“藝術真正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并非腦中杜撰出來的?!?/strong>

與很多陶瓷世家不同,周積文家族此前沒人從事陶瓷行業(yè),他是第一個,他后來成功影響了他的兄弟姐妹,加入到陶瓷行業(yè)中。
在景德鎮(zhèn),無論是陶藝還是繪畫,并不沖突,這一點在周積文身上尤為明顯。
在陶博城4樓周積文原創(chuàng)視覺藝術工作室,各類小雕塑、陶藝作品和傳統(tǒng)青花、新彩繪畫共處一室,進門右手邊的景觀池生出裊裊青煙,流水潺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他頗有興趣地介紹道,空間藝術的追求是他與以前專注單獨作品的不同之處。

在以往的概念里,他從陶藝、雕塑到后期新彩潑墨系列,乃至如今的青花繪畫,他從不懼嘗試,并通過寫生不斷激發(fā)靈感,從而長出自己的符號。


有那么幾年,周積文跟著寫生部落潘凱生等前輩到處寫生,他只是去用心體會,但并不創(chuàng)作陶瓷作品,直到去年工作室落成,他將心中的山水娓娓輸出,或到紙上,或到瓷上,他開始享受這種藝術的表達,這種表達能夠讓他身心放松,繼而讓他把愉悅傳播給受眾。
周積文的山水,發(fā)色純正,青花筆墨濃淡相宜,在他看來,石為山之骨,樹則是毛發(fā),骨有骨的力度,毛發(fā)有毛發(fā)的柔軟感,他的山水畫中往往以留白訴說故事,白的里面加入光的元素,整個畫面更有仙氣,畫面重重疊疊的黑色之中又蘊含神秘感,這是他多年寫生的心得。




“把畫畫完了就沒有讀者的空間?!?/strong>在他看來,畫道畫理最終是在畫人生。一幅畫既要有自己的空間,也要有讀者的想象空間,這便可以成為精神食糧。
那么,精神食糧如何讓人有感知,這是周積文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會思考的問題。好比吃飯會讓人有飽腹感,精神食糧的不可或缺性怎么體現(xiàn)?
他講起一段經(jīng)歷,有一個浙江客戶,做酒莊生意,繁忙的工程事務蠶食著他大部分精力,傳統(tǒng)的酒莊空間更像是一個冷冰冰的售賣場,他往往待上十幾分鐘就待不下去,直到周積文出現(xiàn),改變了這種局面。
周積文根據(jù)酒莊的空間,將藝術瓷瓶、瓷板或其他材料的作品安放在它們獨屬的空間里,一切都改變了。酒莊的整體氣息開始變得不同,酒莊老板愿意花更多時間在酒莊空間里,哪怕是靜靜看著作品發(fā)呆,都是一種享受。作品中的山水仿佛會跳出冰冷介質(zhì)的瓷板,讓人沉浸在大自然之中,這便是精神食糧的力量,就像一種磁場,無形勝有形。

這讓周積文深信,關注空間藝術的打造比關于作品個體本身更有意義,藝術作品之間的巧妙關聯(lián)營造出疊加效果,這讓他異常興奮。
未來的日子,他計劃在陶博城在簽署幾間店面,打造周積文藝術空間。
“我希望,趁著我還年輕,多做一些更有挑戰(zhàn)、更有意義的事?!?/strong>
主筆:張麗云
編輯:徐培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