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瑤族傳承千年的飲食文化瑰寶,靈川縣大境瑤族鄉(xiāng)齋茶的歷史可追溯至盤王南遷的時期。據瑤族老人講述,在那時,便于攜帶且耐儲存的齋茶是瑤族先民在遷徙途中維系生存的重要物資。

最終,一支瑤族支系穿越重重關隘,在大境瑤族鄉(xiāng)的莽莽群山中尋得安居樂土,而齋茶的制作技藝也在這片土地上得以世代相傳,綿延至今,并走進大眾的視野,煥發(fā)新的韻味。

地處桂北山區(qū)的大境瑤族鄉(xiāng),常年云霧繚繞,寒濕之氣較重。為抵御濕寒、預防疾疫,瑤族先民創(chuàng)制了齋茶。

齋茶,這道獨特的無油烹煮飲品,以茶葉搭配姜蒜,經過特殊的熬煮工藝,既保留了茶香本味,又融入了姜蒜的辛辣。在瑤胞們看來,齋茶不僅能提神醒腦,還能驅寒發(fā)熱、除濕氣。2020年,靈川縣大境齋茶制作技藝被列入桂林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鄉(xiāng)野尋藝:

家家戶戶都以齋茶待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近日,記者從桂林市區(qū)出發(fā),沿著蜿蜒曲折的國道357線,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后,抵達了大境瑤族鄉(xiāng)。在鄉(xiāng)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大境齋茶非遺傳承人盧順的工作車間。

盧順向記者介紹了大境齋茶的選材和制作工藝?!拔覀兊牟枞~是谷雨時節(jié)采摘的高山野茶,葉片飽滿鮮綠,紫蘇也是我們大境瑤族鄉(xiāng)高山林里野生的?!敝灰姳R順熟練地抓起一把茶葉放入沸水中,然后依次加入干姜、干蒜、干紫蘇、干香菇和干辣椒。經過簡單的烹煮,便散發(fā)出齋茶獨特的味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十多分鐘后,一鍋色澤如琥珀、香氣撲鼻的齋茶便煮好了。盧順加入適量食鹽調味,再撒上蔥花、炒米、花生、玉米等配料,一碗碗色香味俱佳的齋茶便呈現在了記者面前。

大境瑤族鄉(xiāng)黨委委員蘇梅芳告訴記者,當地居民熱情好客,家家戶戶都以齋茶待客。每當有客人來訪時,主人總會煮上一鍋齋茶,大家圍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好不愜意?!霸诖缶常e人家做客時,人們根本不會問有沒有美酒,而是會問齋茶煮好了嗎?”蘇梅芳笑著說道。

“喝齋茶不需用筷子攪拌,只需輕輕晃動碗中的茶水,待米花等配料聚攏后一飲而盡?!痹诼犕瓯R順對齋茶飲用傳統(tǒng)的介紹后,記者也依葫蘆畫瓢品嘗了齋茶,喝下第一碗茶感覺略帶澀口,紫蘇的清香撲鼻而來;加水后的第二碗茶味道變得中和,香菇的味道也開始濃郁鮮美;再喝上久煮后的第三碗時,姜的辛辣逐漸顯現,越喝越香。

老藝新篇:

賦予傳統(tǒng)茶藝新內涵

“大境齋茶放心喝,杯杯茶來暖心窩。不信你到瑤家看,百歲老人好幾多!”這幾句在大境瑤族鄉(xiāng)流傳已久的俚語,不僅見證了齋茶對瑤族同胞的滋養(yǎng)與呵護,更深深表達了瑤族同胞對齋茶的深厚情感與信賴。

盧順出生在大境瑤族鄉(xiāng)黃泥江村,那里海拔超過500米,高山寒濕。她自幼便跟隨祖母學習煮齋茶。

談及大境齋茶的歷史淵源,雖難以追溯其確切起源,但在“70后”盧順的記憶中,村中長輩曾告訴她,齋茶的歷史可追溯到盤王南遷的艱辛時期。

盧順說:“我們一直都有喝齋茶的習慣,從小就用砂罐煨。以前家里每天都煮,回家還得被逼著喝。這種茶清、香、辣,祛寒除濕效果好,既能飽腹,又能提神醒腦?!?/p>

盧順成年后背井離鄉(xiāng),投身外貿生意,在世界各地奔波。無論身處何方,她心中始終無比懷念家鄉(xiāng)的齋茶。

2019年,盧順了解到家鄉(xiāng)農產品銷售困難的情況,便毅然選擇返鄉(xiāng),成立了大境瑤族鄉(xiāng)“綠之園”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她積極收購村民們銷售困難的辣椒、生姜、香菇等特色農產品,通過加工烘干后,憑借自身的外貿經驗,為這些農產品打開了銷路。同時,她還在基地內精心打造了大境村蔬菜產業(yè)示范點,種植了豆角、茄子、苦瓜等多種經濟作物,為家鄉(xiāng)的經濟發(fā)展貢獻了力量。

在此過程中,盧順心中對齋茶的牽掛從未消散?;氐郊亦l(xiāng)后,每天煮齋茶成了她雷打不動的習慣,她也嘗試把齋茶納入合作社的業(yè)務范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一次煮制齋茶時,她突發(fā)奇想,試著將干香菇加入齋茶中,沒想到這一創(chuàng)新之舉讓齋茶的味道愈發(fā)鮮美。盧順告訴記者,最早的齋茶配料較為簡單,只放茶葉、辣椒、姜和蒜。如今她在保留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入了香菇和紫蘇,使齋茶的口感更豐富,營養(yǎng)也更全面?!拔覀儸F在以姜蒜驅寒、紫蘇理氣、紅茶暖胃,并借助香菇提鮮,形成了‘藥食同源’的獨特配方?!彼€特別指出,齋茶不放油的做法一直未變,“就連炒米我們都是直接生炒,這樣才能保留齋茶最原始、最純粹的風味?!?/p>

經過研發(fā)、創(chuàng)新和推廣,2019年,盧順帶著自己的齋茶多次參加展會,頗受好評。2020年,在國家民族政策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大力支持下,大境齋茶制作技藝終于成功被列入桂林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探索發(fā)展:

拓寬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價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3年,隨著產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盧順的心中又逐漸孕育出一個宏大的愿景:她要將齋茶帶到更廣闊的世界舞臺,讓每一位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在異鄉(xiāng)也能品嘗到那碗充滿家鄉(xiāng)味道的齋茶。

“想當年我在外工作,時常懷念這碗齋茶,但攜帶不便成了最大難題。我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讓齋茶更便捷的走出大山呢?經過無數次嘗試與探索,我想到了真空包裝,只需通過物流便可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品嘗到齋茶。”盧順說道。

2023年,盧順通過調研后,決定擴容車間,并大膽引入現代工藝和生產技術設備,推動齋茶產業(yè)從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向機械化生產邁進,成功實現了齋茶的商品化轉型。

“當時和靈川縣城的薇建酒樓達成合作意向以后,我就決定擴大生產規(guī)模?,F在我們不僅產量明顯提升,還能按照合作商的定制調整口味。”盧順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靈川縣金龍路的薇建酒樓。此時正值午餐時段,店內座無虛席,每一桌都擺放著一鍋熱氣騰騰的齋茶,有的顧客直接飲用,有的顧客將齋茶當作火鍋鍋底涮菜,十分熱鬧。

酒樓經理馮女士說:“齋茶是店內的招牌產品,在靈川縣城內獨此一家,每天有九成的顧客都會點齋茶?!瘪T經理還告訴記者,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將這個飲食文化發(fā)揚光大。

如今,盧順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又擴建了第二個齋茶生產廠,還擁有了自己的茶園和香菇生產基地。同時,她合作的第二家實體店也在桂林市區(qū)緊鑼密鼓地裝修中,即將開門營業(yè)。

除了線下推廣,盧順和女兒還在視頻號中不遺余力地推廣齋茶。她們精心拍攝齋茶的制作過程、品嘗體驗等視頻,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就連其正在念中學的兒子廖盧熠也積極參與其中,他自行錄制了一段全英文的齋茶介紹視頻,向網友們展示齋茶的魅力。同時,他還將齋茶帶到學校給同學們品嘗,讓更多人了解。

如今,通過靈川縣的大力推廣和傳承人的多方努力,大境齋茶在網上的銷量也十分可觀。2024年,光是盧順自己在網絡上帶貨銷售的齋茶就突破了20萬元。

大境齋茶,這種瑤族古老的飲食,正帶著瑤鄉(xiāng)人民的熱情與期待,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向著更廣闊的天地飄香四溢。

來源丨桂林晚報(記者劉琪)

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