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家出版社,發(fā)現更多文學好書

★ 權威解讀:周汝昌先生是紅學研究的大家,也是詩詞大家,他的觀點深刻而獨到;

★ 通俗易懂:語言平實,適合所有熱愛詩詞的讀者;

★ 適合人群: 紅學愛好者、文學研究者、想要深入了解詩詞的普通讀者 。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汝昌講古詩詞(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汝昌講古詩詞(二)》

周汝昌 著 周倫玲 整理

作家出版社

新書介紹

《周汝昌講古詩詞》收入周汝昌先生《讀詞雜記》《“贏得青樓薄幸名”正解》《談唐詩史上的“三李”》《關于古典詩詞的鑒賞》等六十余篇講論詩詞的文字,熔鑄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體會,集中體現了作者在古典詩詞方面的研究收獲,兼顧內容的難易程度、讀者的接受水平及閱讀興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字、對聯等優(yōu)秀文化做了細致深入的評點和分析。

作者介紹

周汝昌(1918年-2012年),出生于中國天津市,是中國著名的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和書法家。他被譽為“紅學泰斗”,在《紅樓夢》的研究領域有著卓越的貢獻。周汝昌的研究不僅限于《紅樓夢》,還涵蓋了詩詞、戲曲等古典文學的諸多領域。

文章試讀

對聯

——《中國古今實用對聯大全》序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李景峰同志將這部對聯集持示于我,要我為它撰序。辭而不獲,姑且記下我的一些感想,聊為芹曝之獻。

對聯是我們華夏民族的一種“獨門”的文化現象和文學形式。所謂“獨門”,是說全世界就只我們特有,我們專擅。比如西方,就不曾聽說有對聯這種名目的產生和存在。道理安在?這就是一個高深的文史哲綜合性的大課題,而絕不是一樁細瑣的“閑文”,或偶然的“異象”。我的理解是,對稱和諧之美,大約是我們這個宇宙中的諸般至美中的一大關目,而華夏民族最能感受它,表現它,贊頌它,運用它。這就使得我們的語文天然具有內在對稱質素,并且從遠古以來就朝著對稱美這個特色的方向不斷發(fā)展。單從文學藝術來說,發(fā)展到南北朝已然達到了一個極關重要的關鍵時期,漢語文本身的獨特的形、音、義綜合美,這時經過無數文學大師們發(fā)揮運用,造詣已到高峰,為隋唐的格律詩的新形式奠定了最好的基礎。于是對聯這個文學和美學的概念,也就充分得到“認定”。

由此可見,對聯乃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美學觀和語文特點的綜合物,是幾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級創(chuàng)造積累的特殊成就。不認識這一層意義,就會把它當作是一種文人墨客的裝飾性“玩意兒”,或者加上“形式主義”的洋帽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聯該當是貼在門框、懸之抱柱的。這自然不錯,但不要忘記,我們日??谡Z中也離不開“對對子”。你若不信,就想一想:“神清氣爽”“興高采烈”“無精打采”“垂頭喪氣”“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有理的五八,無理的四十”“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這些羅列不盡的常言俗語,都是什么?那本身就是十分工整的對聯。舊時學童,除了讀書作文之外,最要緊的一門“必修課”是“對對子”,他們要念會了“天對地,雨對風,大野對長空”這樣的無數種優(yōu)美悅耳的“對子歌”。從這里,你可以體會,我們的語文,“天生”的就是那么安排好了的“對聯”,不但詞義為對,音調也為對——平仄是要嚴格對仗的:“天”是平聲,“地”恰為仄;“雨”是仄聲,“風”恰為平……依此類推。你看這是不是一種奇跡?

我常想,不管是誰,當他讀宋賢張耒的詞,讀到“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或是讀唐賢王勃的序,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如果他不能領略、欣賞這種極高度的文學對仗之美,那他必定是在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面存在著巨大的缺陷,而那實在是至堪嘆惋的事情。擴而言之,假如我們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領略欣賞這種至美,民族文化的前景就可憂了。

對聯是由我們語文本身的極大特點特色而產生的,并非“人為”地硬造而成。這在西方語文中是沒有的。比如莎士比亞的名劇中,偶然只有運用“排句”(couplets)的例子,那還遠遠不是“對仗”。我記得英國著名漢學家謝迪克教授(Porf.Shadic,早年在我國燕京大學,后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告訴我說:“在英文來說,用排句是為了取得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用多了讀來使人有‘滑稽’之感?!边@說明中西語文之異,文學美學觀念之異,是多么巨大(因為我們有全部排句對仗的駢文體,如《文心雕龍》,乃是價值極高的文學理論名著)!常言說“敝帚自珍”,我們的對聯文學,是值得自珍的,何況它還并不同于一把“敝帚”呢!

六朝以后,格律詩達到高度完美的音律定型階段,這時對仗更加精工美妙,實為文學上的一種特異的奇觀。于是,警策之句,精彩之筆,總是集中凝注在對句上。在律詩來說,即落在頷頸(或稱頸腹)二聯上。于是發(fā)生了摘句欣賞評品的風氣。這就更加促進了對聯的“獨立”形成與繁榮興盛。

由此又可想見,對聯是一種“精粹”,一種“提煉”,一種“結晶”,或一種“升華”。它有極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的最濃郁的美感,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它又有雅俗共賞的優(yōu)點,農村父老之喜愛對聯,絕不下于高人雅士。

我們過年過節(jié)的春聯,更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麗的“全民性文藝活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從幼年讀聯,祖父、父親都喜歡把佳聯摹勒在板上,鐫刻成“板聯”,懸在廳室,樸厚清雅之至。至今我仍能背誦那些給我智慧和審美培育的聯文佳句?!都t樓夢》第十七回寫寶玉試才題對,第一副聯是登上沁芳橋亭,“四顧一望,機上心來”,于是說出“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兩句十四字。這一聯,表面全切水景,實際又分隱“紅”“綠”二義,與“怡紅快綠”暗暗相關(這又是為了遙遙映射黛玉和湘云二人的結局而設的)。對聯的作用,由此亦可窺一斑。等到北京在南菜園修建“大觀園”時,支持者前來,非要我將書中未曾寫到的多處景物的對聯補齊不可,我也為他們完成了這件新奇的“撰聯任務”——我是想借此說明,我對楹聯,是有很深的淵源和感情的,這自然也就是我樂為此集提筆寫序的真緣由。

這部對聯集標明為“實用對聯”,目的清楚明確。我們當然可以把它拿來欣賞,但更可以選擇“對景”“合題”的書寫張貼,各得其所。我想,此中固然有編著者的苦心匠意,但也說明了我們民族傳統(tǒng)對聯在當前生活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就內容而論,既有傳舊之美,也有創(chuàng)新之意,值得表彰贊許。

對聯和萬事一樣,有真有假,有高有次,有精有粗。這部對聯采輯甚富,大體上可稱琳瑯滿目。我希望其中不要雜入一些平仄不諧、對仗不切,又無精義的“假聯”“次聯”。倘能如此,則本集的內容之豐美,分類之詳細,與實用性之突出,就價值倍增了。

作家出版社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汝昌講古詩詞(一)》

周汝昌 著 周倫玲 整理

作家出版社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汝昌講古詩詞(二)》

周汝昌 著 周倫玲 整理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顧,點擊關注

澳門文學叢書(第五批)出版:用文字描繪城市的過去、當下與未來

《外交官筆下的“一帶一路”》 新書發(fā)布

聚焦反扒警察的電視劇《黃雀》熱播,同名小說出版;王小槍:盡可能往人的內心深處多走一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排版:鄧 寧

編輯:祁創(chuàng)祎

一審:劉豈凡

二審:劉 強

三審:顏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體矩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