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2月下旬至今,《一位上海建筑師連接的世界:紀錄片文獻展暨上海近代建筑師研究同濟學術譜系展》在同濟大學舉辦。展覽被許多市民朋友和“鄔粉”親切地稱為“寶藏展覽”,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聯(lián)合主辦,計劃于4月18日落幕。

本期新聞晨報《上海會客廳》節(jié)目,我們再次走進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的展覽現(xiàn)場,并連線采訪了此次展覽的兩位主策展人,聽聽她們的個人分享與感言。
新聞晨報《上海會客廳》節(jié)目
紀錄片導演感恩上海,寫下《給鄔粉的一封信》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導演兼制片人陳慶是紀錄片《鄔達克》的總導演、制片人和展覽主策展人之一,陳慶在4月10日下午提筆寫下《給鄔粉的一封信》,表達了她和團隊對于上海和鄔達克建筑愛好者的感激之情。
很多人把鄔達克建筑愛好者稱為“鄔粉”,其實我個人特別不喜歡“鄔粉”這個詞。我想,對鄔達克以及我們的紀錄片懷有熱忱的朋友并不是單單癡迷于某一個人或某幾棟建筑,他們是長久以來珍視自己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對我們來時歸去的路保有好奇和探索的人。
在15秒之內必須有“爆點”的短視頻充斥每個空間的當下,很慶幸,我們這部沒有更多賣點和噱頭、有一點建筑專業(yè)的學術門檻、又試圖探討一些意義和價值的傳統(tǒng)紀錄片能夠被看到,并得到很多朋友的喜歡。 就這一點而言,我非常感恩。感恩這座城市和這些年在這里的所有遇見。

在徐家匯書院的線下首映會上,有00后的朋友鼓勵陳慶去做一部同題材的紀錄電影,并表達他們愿意買票去電影院看。關于電影的拍攝計劃,陳慶告訴記者:“電影版的籌備目前得到了相關主管部門和一些機構的支持,當然還有很多困難,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暫別是為了更好的再見,希望終有一天,我們能在電影院里和大家重逢。”
對于即將落幕的展覽,陳慶認為:
現(xiàn)場的留言有很多都非常打動人,其實珍惜專業(yè)的價值,珍惜實踐的力量,也是我們在這個展覽里想表達的,這也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很高興朋友們看懂了我們的表達。展覽期間也產生了很多新的“連接”,每一份“連接”都彌足珍貴。感謝華霞虹老師和她的設計團隊,讓我第一次參與策展就“撞”進了一個高水平的設計呈現(xiàn)里。也感謝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義務擔任導覽,幫我們接待了眾多參觀者。感謝《新聞晨報》一路的關注和支持。




參觀者的現(xiàn)場留言(截至4月10日下午)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華霞虹是紀錄片《鄔達克》學術顧問之一,也是這次展覽的主策展人之一。在華霞虹教授看來,這個進入倒計時的展覽已經把學院大多數(shù)老師都變成了“金牌導覽”。
據悉,展覽原本是到4月18日落幕,因為4月19日和20日恰好是周末,所以展覽要到4月21日(周一)才開始進入撤展環(huán)節(jié)。華霞虹教授也表示,如果市民朋友有時間和興趣,歡迎在4月20日前繼續(xù)前往同濟大學校園看展。不過比較遺憾的是,校園櫻花季已經落幕,記者前往櫻花大道,發(fā)現(xiàn)櫻花已經謝了。
在華霞虹教授看來:“這次展覽為學院帶來了很多的朋友,結果也大大超出預期,為此充滿感激。市民們對城市歷史和建筑文化的熱愛使我們備受鼓舞,也非常珍惜有機會在安靜的校園里踏踏實實做好基礎研究。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帶著優(yōu)質的研究成果和同學們的創(chuàng)意與大家在市中心再相聚。”
對話華霞虹教授:老師們和朋友們很喜歡這個展覽
Q新聞晨報:從開幕到現(xiàn)在,你一共做了多少場的導覽和準導覽介紹活動?
A華霞虹:真的記不清楚了。比較正式的的導覽有好幾場,包括給我們同濟大學創(chuàng)建“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中華民族建筑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研究基地”、中歐同學會上海分會、斯洛伐克駐滬總領事館、匈牙利駐滬總領事館等單位和機構做導覽;其他我和學生葉無霜給數(shù)十人次做過導覽,這當中有市民朋友,也有京滬兩地的中學生,其中年齡最小的是幼兒園小朋友。個人的導覽有給匈牙利鄔達克文化基金會的維拉格·切伊迪女士、劉既漂(中國第一代留法藝術家,二十世紀初中國設計、建筑、策展領域的先驅)的外孫女和外孫、曾外孫女等等,還有其他朋友的。我們學院的老師們也會給來學院交流的老師和學者做導覽。

Q新聞晨報:有沒有計算過去了多少次展覽現(xiàn)場?
A華霞虹:沒有。展覽施工的時候我每天會去現(xiàn)場好幾次。后來因為假期,我只要去展覽現(xiàn)場就會檢查設備,有時候還會打掃一下衛(wèi)生。開學后又延展了,我主要是需要檢查屏幕是否還在工作。我們的展廳其實幾乎不斷電地開到現(xiàn)在,對屏幕來說也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展覽期間我們還根據自己發(fā)現(xiàn)和觀眾發(fā)現(xiàn)的錯誤,重新制作更新展品、加固展簽等等。

Q新聞晨報:師生們和朋友們對展覽的反饋如何?
A華霞虹:老師們和朋友們幾乎一致表示很喜歡這個展覽,覺得是“很拿得出手的展覽”,甚至說稱得上“展覽的天花板”了,這些評論讓我覺得是不是很過譽。學院師生們都為這個展覽的人氣感到很自豪。

Q新聞晨報:學院每年都會舉辦許多展覽,這個展與之前的有什么不同之處?
A華霞虹: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這個展覽“連接”起了很多人,特別是廣大的市民朋友。說明這個展覽的主題和形式特別雅俗共賞,而對展覽的基礎研究和原創(chuàng)的設計是當下上海非常有潛力深耕的領域,也給我們后續(xù)的工作帶來很多啟發(fā)和鼓勵。
Q新聞晨報:這次的展覽是跨年的,經歷了龍蛇兩個生肖年份, 也經歷了元旦、春節(jié)和清明小長假,如今馬上要落幕了,是否有許多的感慨?
A華霞虹:這次的展覽在學院來說確實算是周期很長了,感覺謝幕已經謝了無數(shù)回了!因為跨年又經歷各種假期,覺得獨特的時間節(jié)點特別多,很有趣,也得到了各方面特別多的支持,包括《新聞晨報》這邊,真的非常感恩。不過對我來說,可能最在意的還是帶著學生們,借著學院一代代學人的基礎工作,用集體的專業(yè)力量實現(xiàn)了一個很好的成果。無論是紀錄片《鄔達克》還是展覽本身,如果能讓參與者和觀眾都更加珍惜專業(yè)的力量,那我就感到最最欣慰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