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業(yè)內專家認為,電動車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出行工具。
他說,電動車一公里出行成本6分錢,而且是點對點的出行,比公交車、地鐵、高鐵相對來說優(yōu)秀很多。
某財經(jīng)平臺甚至做出了這樣的預判:未來,電動車是出行的核心支撐。
說到電動車,不得不提民間對電動車的定義:兩輪的、三輪的、四輪甚至后八輪的,只要用電機驅動的,似乎都可以叫電動車。
這些電動車,按照車輛分類標準,可以是自行車、也可以是摩托車和汽車;可以是載客的、還可以是拉貨的。
不過,前述專家所說的電動車,專指四輪、能夠合法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電動汽車。
雖然出行成本低,但并非所有的電動車,都受所有群體的歡迎。
比如兩輪電動車,很受一部分人的歡迎,同時又非常受另一部分人唾棄,即開電瓶車罵小汽車、開小汽車罵電瓶車。
保有量超過民用汽車的兩輪電瓶車,深受一部分人喜愛的原因,是出行成本極低(安安家的電瓶車,一公里出行成本僅有1分錢),而且不管是停車、行駛都極為方便。
強大且受約束強度不高的改裝、極高的保有量、道路通行條件以及追求利潤最大化等多重因素疊加,讓電瓶車對一部分人的生活,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如你所知,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針對兩輪電動車的檢查,得到了很多網(wǎng)友的關注。
其實,電瓶車野蠻生長及控制的背后,是城市規(guī)劃的滯后、是最優(yōu)出行解決方案的滯后造成的。
讓我們把格局打開,重新審視電瓶車的變化過程。
這不得不提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個美國夢:每家擁有一輛汽車。這個夢,在我們這旮旯得到廣泛的傳播,對幾代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2024年,我們實現(xiàn)了這個夢想嗎?
《2024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2024年末,全國私人轎車保有量1.82億輛,按照戶均4口人算,大約45%的家庭擁有一輛私人轎車。
私人轎車的擁有量如此之低(連美國百年前的夢想都沒達到),為何我們還覺得出行的路上,堵得不要不要的呢?
這涉及到另一個需要打開格局的現(xiàn)狀: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方向,分為兩種模式,一是前蘇聯(lián)的集中模式(高樓),二是歐美日本的分散模式(低層獨棟)。
當45%的私人轎車保有量,疊加高度集中的居住模式時,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鄉(xiāng)鎮(zhèn)中心區(qū),高峰時段的堵車,成了居民生活最常見的場景之一。
最近幾年,這種現(xiàn)象更為明顯,從民用汽車的保有量,以及道路汽車密度,你可以觀察到這種現(xiàn)象的變化情況:車輛密度急劇升高,道路壓力急劇增大。

商人善于尋找解決問題的商機,兩輪電瓶車就是這種場景下的最優(yōu)選擇,沒有之一(事實上,很多城市嘗試過包括限購、限行、公交、社區(qū)巴士等在內的很多出行方式,因效果不佳,未能解決居民出行的需求,大多不了了之)。
長途地鐵公交、從家到地鐵站、公交站電瓶車的出行模式,既緩解了城市道路的壓力,也實現(xiàn)了出行成本的最小化,同時還是效率極高的出行方式。
便宜、方便、不需要等車的電瓶車,人見人愛,市場保有量迅速超過汽車,成為居民出行最主要的選擇(兩輪電動車保有量2023年已經(jīng)突破4億輛,全國民用汽車僅有3.5億輛)。
但在一些城市(比如廣州、深圳等),因為規(guī)劃、歷史遺留等原因,電瓶車缺乏專用道路(有些地方雖然有非機動車道,卻與人行道在一起),對行人的影響也比較大。
當然,電瓶車也有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風險:像汽車一樣的強制保險。
低成本的電瓶車保險,能夠最大限度降低家庭在用車過程中的風險,相信大部分人是可以理解這一需求的。
或許,是時候拋開所謂的標準,認真審視電瓶車真正的需求,從出行的角度來理解電瓶車,讓市場來管理電瓶車,而不是視其為洪水猛獸的方式加以約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