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舊黨爭仍不停不歇,韓忠彥與曾布不和,蔡京漁翁得利,入朝執(zhí)政。朝中新舊交替,向太后撤簾,徽宗真正嘗到做皇帝的滋味。

高俅善佞,徽宗片刻難離,因其沒有功名,無法走文臣升遷路線,故外放邊帥劉仲武軍前,憑邊功而屢晉太尉,掌管禁軍二十余年。這已是蘇東坡下世多年后之事,無須贅述。有意思的是東坡苦讀多年,滿腹才情,一生宦途坎坷,終不過三品知制誥,副相都未謀到手,家臣高俅不學無術,僅憑足下蹴藝,謀得武職,躍為三公之一,無不令人慨嘆。

所惜高俅不擅治軍,強大金兵南攻開封,幾十萬禁軍守城不力,土崩瓦解。然高俅不壞不惡,懂得知恩圖報。劉仲武失勢,受到他大力照顧。蔡京當政,迫害蘇家,高俅不畏其淫威,公然接濟舊主后人,朝野無不稱頌。高俅有三個親生兒子,并非《水滸傳》所言,家有螟蛉之子(養(yǎng)子)高衙內,也就無所謂霸占文學虛構人物林沖之妻,把他逼上梁山。高俅總體大節(jié)無虧,尚屬好人。

此是后話。再說徽宗親政伊始,詔命東坡、秦觀離開貶地北還。其他哲宗所斥元祐大臣,只要還活在世上,亦陸續(xù)接到詔命,踏上還朝路途。

詔命傳至儋州,已屬炎炎五月天。東坡仍為瓊州別駕,移廉州安置。意思是先離開海南,渡海上岸,再循序漸進,一步步往上晉升,就如當年初離黃州一樣。東坡擬完謝表寄走,開始做離儋準備。黎子云兄弟、各位學子及父老依依不舍,爭先致饋,送東坡父子于舟次。東坡心情復雜,既留戀儋州人情,又渴望早回海北,于是作《別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yōu)。
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詩畢,不忘作跋調侃兩句:臨行寫此,以折菜錢??梢娭嗁偃?,沒少吃黎族百姓菜肴。

東坡離儋為六月初,中旬到達瓊州,候舟渡海。姜唐佐系瓊州人,來送老師,向他討要贈詩。東坡只題了兩句:“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币饧春D媳淮蠛W韪?,然與大陸地脈相連,姜唐佐一定會破天荒中舉揚名。還約定,待其高中后,再給續(xù)詩。

姜唐佐收下老師的兩句詩,后苦讀中舉,成為海南第一位舉人??上鋾r東坡已逝,姜唐佐找到子由,弟代兄續(xù)詩曰:“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币馑际菛|坡沒看錯姜唐佐。

六月二十日凌晨,東坡父子與久候瓊州的吳復古登上海船,往北而渡。距離當年登島,已整整三年,東坡置身海浪之上,眼望星月,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作《六月二十日夜渡?!罚?/p>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船過海峽,徐徐靠岸,東坡走出船艙,踏上久違的陸地。子由已被朝廷召走,迎接東坡的是弟子秦觀。東坡南貶時,“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無一幸免,尤以秦觀貶得最遠,先出為杭州通判,途中再貶郴州,終發(fā)配至雷州。謫居郴州時,曾作《踏莎行·郴州旅舍》,中有佳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向瀟湘去”,廣為傳誦。

師生雷州相見,自得置酒歡會。秦觀感慨不已,作《江城子》:

南來飛燕北歸鴻,偶相逢,慘愁容。綠鬢朱顏,重見兩衰翁。別后悠悠君莫問,無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紅,莫匆匆,滿金鐘。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后會不知何處是,煙浪遠,暮云重。

秦觀小東坡十二歲,時年五十三,說兩衰翁,倒也屬實。秦觀沒老師達觀,不肯說從前,也不愿談未來,消沉得很。人一消沉,加之上了年歲,最容易想到死,秦觀作《自挽詞》道:

藤束木皮棺,藁葬路傍陂。
家鄉(xiāng)在萬里,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歸,惴惴猶在茲。

東坡見詞,心生不祥之感,卻還是故作輕松道:“某亦嘗自為志墓文?!?/p>

師徒分手,東坡父子踏上北歸路。七月初來到安置地廉州,剛剛歇腳,又接到新誥命,授舒州團練副使,量移永州。父子重新啟程,往北而行。九月初到達廣西郁林,得到秦觀死訊。東坡大放悲聲,連續(xù)兩日食不下咽,為寄哀思,將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書于扇面,旁題悼詞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高山流水之悲,千載而下,令人腹痛。

隨后父子倆自郁林至梧州,再東赴廣州。蘇邁、蘇迨兄弟早從蘇過信里得知消息,已率家人來廣州等候?;葜菀粍e三年多,祖孫三代重又歡聚一堂,且多了二兒一家,讓東坡甚感欣慰。廣州朋友也熱情歡迎大難不死的老友,或飲酒喝茶,或游寺廟,訪道觀,東坡大喜之下,作詩曰:

秉燭真如夢,傾杯不敢余。
天涯老兄弟,懷抱幾時攄。

十一月上旬,一家人離開廣州,繼續(xù)北上。到得清遠,九十七歲高齡的吳復古自番禺趕來,陪東坡游畢廣慶寺,又揖別遠去。其間東坡寫信給朋友,論及詩文之道: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鬃釉唬骸把灾晃模卸贿h?!庇衷唬骸稗o達而已矣?!狈蜓灾褂谶_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此系東坡自道行文之妙,也是其重要文論,影響深遠。信寄出,蘇家上路,來到英州。朝命又至,起復東坡朝奉郎,提督成都府玉局觀,且可在外州任便居住。這意味著東坡正式去掉罪臣身份,可自由選擇京城以外任何地方終老。

東坡正在高興,傳來吳復古逝世消息。想不到剛在清遠見過面,音容宛在,轉背斯人便魂歸道山。東坡幾分傷感,作《祭吳子野文》?!白右啊蹦藚菑凸抛痔枴<牢睦镎f吳復古。

令東坡驚喜的是,竟在英州見著鄭俠。當年鄭俠給神宗上《流民圖》,請求廢除斂掠不道之政,得罪王安石和呂惠卿,貶謫英州十年。哲宗即位之初,因東坡兄弟進言,鄭俠改任泉州教授,元符初再貶英州,仿佛專門在此等候東坡到來似的。兩人惺惺相惜,彼此贈詩,感嘆人入老境,成為孤云倦鳥,自得閑飛。

辭別鄭俠,來到韶州,大庾嶺隱約在望。上路登嶺時,已是靖國元年(1101)初。來到嶺上,七年前過嶺時的情景歷歷在目。一切仿佛做夢一樣,感覺一點都不真實。東坡不禁嘆道:“夢里似曾遷海外,醉中不覺到江南?!?/p>

當年南下過嶺,未到梅花開放時節(jié),只逢梅樹,未見梅花。梅花因與東坡錯過,心有不甘,幾度開了謝,謝了開,企盼東坡上嶺。盼到今春,花期即過,東坡才姍姍來遲。好在百花接著綻放,喜迎東坡。東坡作《贈嶺上梅》曰:

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嶺上有店,仿佛還是七年前模樣。唯店前東坡手栽小松已干粗枝繁,亭亭而立,靜待老友歸來。東坡上前,抬手拍拍松樹,這才入店少憩,解渴棄饑。一老翁走出來,望望東坡,問蘇過兄弟:“此官為誰?”答曰:“蘇尚書?!崩衔虇枺骸澳悄颂K子瞻歟?”答曰:“是也?!崩衔糖耙緰|坡曰:“我聞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歸,乃天佑善人也?!?/p>

與其說天佑善人,毋寧說東坡內心強大,以貶徙為修行,苦中作樂,功德圓滿,獲得新生。試看古今多少南貶過嶺人,諸如宋之問棄尸桂州,李德裕命殞崖州,寇準病歿雷州,蔡確溘斃新州,皆有去無回,未能復身登嶺北歸,唯東坡不缺胳膊不少腿,全身渡海越嶺,原路返還,算是難得之特例,實屬天大贏家。東坡笑謝老翁,題詩于壁間云:

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
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下得嶺來,到達虔州,因贛江干枯,唯候發(fā)春水,再擇機登船啟程。偏偏遭遇瘟疫流行,家人多染病,竟有六個仆從一病不起,死于旅館。

一停又是兩個月,直到劉安世等貶官過嶺來到虔州。劉安世曾受司馬光重用,也被章惇貶往嶺南,近日才遇赦北歸。當年蘇東坡不惜得罪司馬光,反對盡廢新法,與司馬光紅人劉安世也多有齟齬,曾當面嘲諷他是鄉(xiāng)巴佬。被蔑視的滋味不好受,劉安世一直記恨在心。時過境遷,東坡早忘記宿怨,主動向劉安世示好,約其出游。劉安世依然難以釋懷,有些愛搭不理。東坡厚著臉皮道:“虔州城外有個南塔寺,寺里有玉版和尚,頗有意味,不容錯過?!?/p>

劉安世好奇心起,才答應一同前往。出城到得寺中,住持迎住,依東坡意愿,燒筍招待兩位。筍是剛出土的白嫩春筍,劉安世覺得鮮美可口,問何名。東坡答曰:“玉版是也?!眲彩赖溃骸熬褪悄阏f的玉版和尚?”東坡道:“正是。此和尚善說法,令人得禪悅之味?!?/p>

劉安世不免失笑,想東坡雖老,仍不失機趣。從此兩人冰釋前嫌,一路結伴而行,直至金陵,劉安世繼續(xù)向北,東坡走進崇因禪院,作《觀世音菩薩頌》以還愿。南遷過境時,東坡曾來此許愿:吾如北歸,必將再過此地,當為大士作頌。

東坡又約友人重游金山寺,登妙高臺,撫今追昔,竟在寺院墻上見到自己畫像,白描畫技之高超,自非大畫家李公麟不可為。友人告知,幾年前李公麟游金山寺,寺僧說東坡南貶途中曾到過寺里,勾起其心念,畫東坡像于壁上,但愿老友能夠北還,入寺與自己畫像重逢。

元祐期間,李公麟與蘇家來往密切,為蘇家遍畫家廟神像。王詵邀蘇家等名流至西園雅集,李公麟欣然前往,還作畫《西園雅集圖》。至東坡兄弟遭貶,李公麟不相聞問,途遇蘇氏兄弟家侄,以扇障面,裝作不曾看見。東坡好友畫家晁以道聽說,非常氣憤,將所藏李畫擲于地上,讓家人隨便送人,不愿再見到。

李公麟所為,東坡還是從晁以道等人書信中聞知,今見李公麟給自己畫的像,難免五味雜陳。也許李公麟自覺愧對蘇家,到了金山寺,畫東坡像以自慰。其實東坡從不記人過,不會怨恨李公麟,當即向寺僧討得筆墨,在畫像旁自題一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首句借用《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即形體誠然可似干枯樹木無感無覺,無知無欲,精神與思想亦可像死灰一樣別無點點火星,無靈無明,無聲無息。東坡自認為已摒棄狹隘自我,不再為物欲所動,而實現道家“吾喪我”,寂寂然超乎物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物我兩忘,物我同一。

次句引《莊子·列御寇》:“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睎|坡通曉世事天理,順應環(huán)境和自然,不為心索和外繩所羈絆,其人生如脫系舟楫,無拘無束,隨水浮泛,逍遙自在,身心俱獲自由。

東坡從致君堯舜的儒家入世理想,至物我兩忘的道家自由意志,漸臻四大皆空的佛家色空永恒境界,人生越來越圓滿。在東坡眼里,這份圓滿才是至偉至大功業(yè),幸貶黃、惠、儋三州,礪行致遠,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空乏身,忍心性,終使人生圓滿成功,死而無憾矣。

功德圓滿,也就到了尋找最后歸宿之時。子由因復職太中大夫,定居許昌,來信勸兄長也住過去。畢竟兄弟倆年事已高,能待在一起,可彼此照應。東坡也想來日無多,不宜骨肉分離,決定六月動身,去往許昌。卻聞年初向太后駕崩,蔡京當政,黨爭又起,東坡不愿靠近京都,再陷是非,坐累親友,加之子由家口龐大,不好給他平添負擔,遂放棄赴許計劃。

寫信回絕子由后,東坡委托老友錢世雄在常州購房,作久居之計。然后登船前行,往常州進發(fā)。正值酷暑時節(jié),船至儀真,東坡身染瘧疾,倒臥在船。值米芾經儀真北還,得知東坡至此,大喜過望,暫時取消行程,登船探視,見東坡虛乏不振,稍做問候,留下近作《寶月觀賦》,悄然離去。

夜里東坡略覺輕松,讓蘇過念米作給自己聽。聽到精彩處,竟一躍而起,說此賦不僅當世無人可比,即使古人也難以企及,又強打精神,寫便箋給米芾

嶺海八年,親友曠絕,亦未嘗關念,獨念吾元章(米芾)邁往凌云之氣,清雄絕世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毒耶!今真見之矣,余無足言者。

米芾深受感動,常來看望,侍奉湯藥,以盡弟子之禮。六月中旬,東坡病體稍愈,米芾稍感心安,揖別北行。東坡抱病扶杖,送走米芾,率家人離開儀真,趕到鎮(zhèn)江,往祭堂妹。

章惇之子章援南赴雷州探視父親,恰巧來到鎮(zhèn)江,傳書于東坡。章援本系東坡門生,因父輩恩仇,久廢師禮。此時呈書,無非朝野皆在傳言,東坡將回京出任宰執(zhí),章援希望恩師勿念舊怨,給皇上進言,寬恕年老家父,讓他早日回歸鄉(xiāng)里,頤養(yǎng)殘年。

換作他人,接到仇家子弟求情信,只怕怒火中燒,一把撕個粉碎。東坡寬容,不記人仇,只記人恩,難忘烏臺詩案章惇為自己辯護之舊情,不記其不擇手段整治自己的丑惡行徑,帶病回復章援曰:

某自儀真得暑毒,困臥如昏醉中。到京口,自太守以下,皆不能見,茫然不知致平在此。得書,乃漸醒悟。伏讀來教,感嘆不已。某與丞相定交四十余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某在海外,曾作《續(xù)養(yǎng)生論》一首,甚欲寫寄,病困未能。到毗陵,定疊檢獲,當錄呈也。

“致平”乃章援字號。此系東坡平生最后一封書信,對象竟是曾瘋狂迫害自己的政敵之子,且他以丞相恭稱章惇,字里行間滿是真誠和悲憫,不見幸災樂禍之揶揄,更無任何仇恨和怨氣,足證東坡心地純明,仿佛水洗過的純凈天空,未有絲絲污垢。

寫完信,東坡又強打精神,在紙背錄一白術方,供章惇服用,以抗嶺南瘴癘,養(yǎng)生延年。章惇獨相秉政之際,屢欲置東坡于死地,今東坡北還,反而良言安慰,獻方促其絕地續(xù)命,盡量多活些時日。同處圓顱方趾之內,彼此用心,竟大異其趣。有人讀過東坡此紙單方和書信,禁不住贊嘆曰:此紙乃一揮,筆勢翩翩。

其實哪是筆勢翩翩,是東坡風度翩翩,無大悲憫和大愛心,又如何翩翩得起來?蘇過見父親仇將恩報,既不滿,又疑惑。這天熬好藥,侍奉父親喝下,見其精神尚佳,試探著道:“《論語·憲問》有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圣人用意明顯,德需留給德者,若以德報怨,以善報惡,又拿什么報德報善?遇怨逢惡,就得讓其受懲罰,遭報應,父親以德報怨,憐憫和善待章惇,似有不妥?!?/p>

蘇過愿動腦筋,以圣人言聯系實際,東坡頗感安慰,給予充分肯定,繼道:“要說為父與章惇之間,并不全是個人恩怨,無非為父在士大夫里有些威望,又前后做過先帝八年老師,章惇害怕君臣心存為父,召喚回朝,影響其所行新政,才耿耿于懷,痛下狠手,將為父一貶再貶,以期為父死于貶所和赴貶途中。故為父善待章惇,與以德報怨,似乎不是一回事。況章惇已得到報應,被朝廷貶往嶺南,亦無須為父多此一舉,以直報怨?!?/p>

此理好像也說得通,蘇過不便多語,閉上嘴。東坡來了興致,又接著道:“章惇權欲熏天,獨相執(zhí)政七年,無所不用其極,弄得天怒人怨,然依為父看來,畢竟功大于過。論過大致有三:一者不守臣德,欺皇帝年輕,為所欲為,置相權于君權之上,以臣壓君;二者宣廢高太后,慫恿哲宗廢孟后,立劉妃;三者睚眥必報,倒在其權杖之下的元祐重臣及其相關官員超過千人,以權打擊異己之手段令人發(fā)指。”

章惇所為,朝野盡知,自然瞞不過蘇過。東坡話鋒一轉道:“然章惇又屬有宋以來少見的鐵血宰相,殺伐果斷,敢作敢當,頗多建樹。為父科舉入仕,原為致君堯舜,救國濟民,皆因遭貶在外,無能為力,幸有章惇在朝,實現為父未能實現的宏愿。這也是為父不恨章惇,不愿以直報怨的重要原因吧。”

如此看待政敵,恐怕唯東坡做得到。蘇過問父親:“章惇功在何處?”東坡道:“一是長期主管地方,了解民情,當國主持新政,能修正王安石變法,去掉不合理部分,適應地方經濟,增加財賦,充實國庫,商民能負擔得起。二是主持治理黃河,溝通水系,有效減輕水災,造福于民。三是派遣得力干將,三戰(zhàn)西夏,殺夏將,擒夏王,迫使西夏向宋稱臣;進擊吐蕃,招降各部,靖綏西部高原;甚至親自主持兵器改造,提升邊軍戰(zhàn)斗力?!?/p>

蘇過幾分不解,問道:“章惇有功于大宋,為何還受排擠,落得身敗名裂遠貶嶺外下場?”東坡嘆道:“這便是章惇可悲之處?!碧K過忽而笑道:“父親只道章惇可悲,忘記自己剛從海外嶺南歸來,受盡非人苦難,不也可憐嗎?”東坡笑道:“為父奉旨致遠修行,畢竟不同于章惇罪有應得。為父無端受人嫉妒,遭貶在外,然走到哪里,官民抬愛,受惠多多。章惇則自食其果,流落雷州,連租民居寄身,民視其為狗屎,不肯出租,可悲可憐可嘆?!?/p>

這倒是事實,章惇在朝千人恨,離朝萬眾唾。蘇過道:“章惇得勢那會兒,不可一世,耍盡權威,大打出手,以致臭名昭著,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聰明絕頂如章惇,難道用權時不會想到失權日?”

東坡沉吟片刻,道:“章惇有三功三過,還有三失。”蘇過問道:“哪三失?”東坡道:“失智,失仁,失勇?!碧K過道:“章惇聰明絕頂,怎會失智?”東坡道:“聰明非智慧,有時正因太聰明,反致失智。當然還是權令智昏,章惇相權在握,上敢欺君,下敢壓臣,仿佛錘子于手,滿眼皆釘子,總忍不住舉錘敲擊幾下。也就忘記任何權力甚至君權,其功效時效和使用范圍皆有限,不可能處處管用,威勢永存。況相權君授,予取予奪在于君,一旦為君收回,你便什么都不是,唯有挨敲之份。章惇惑于相權,不知天高地厚,終為權力所反噬?!?/p>

蘇過受父啟發(fā),道:“章惇失智,惑于相權,一日不可無權,導致抓權越緊,用權越狠,便越恐懼,越害怕大權旁落,才以權打擊異己,置元祐老臣于死地,以圖永居相位,故而缺德失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多缺德事,行多失仁謀,也就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睎|坡道:“過兒說得很對,正是這么回事。繼續(xù)往下說?!?/p>

受到父親鼓勵,蘇過發(fā)揮道:“章惇不傻,也知自己所作所為,會帶來什么后果,說不定偶爾會心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念。然出手容易,收手難,沉迷權力過久,享受過太多用權玩權之樂,身心俱陷其中,縱有抽身之愿,亦欲罷不能,無動力,更無勇氣,唯有一條道走到黑,聽天由命,坐以待斃。”

兒之所道,正是父之欲言,東坡道:“過兒說得真好!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吾與章惇本屬同人,胸懷報效君國初衷,出道入仕。然幾十年下來,吾奉旨宦游,別無建樹;章惇獨相專權,有三功,有三過,還有三失,失智失仁失勇,亦惑亦憂亦懼,令人惋嘆。”

蘇過道:“由章惇三失,反觀父親在權力面前,一直保持清醒甚至警覺,從沒沉迷其中,雖屢遭王安石和章惇等人打壓,依然不惑不憂不懼,無怨無悔無束,活得心寬意遠,坦然自在。怪不得圣人言: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東坡點頭頻頻,又緩緩道:“人非圣賢,不是誰都可成為智者仁者勇者。然無論如何,人生于世,需腳踏實地,也需仰望高處,哪怕不能抵達,亦心向往之。道理不深奧,唯有眼界夠高,格局夠大,才認得清人世真相,懂得厚德成仁壯勇,以至無惑無憂無懼?!?/p>

父子暢所欲言,至夜深方止。翌日命船夫揚帆啟程,直指常州。船行運河,兩岸百姓聽說東坡在船上,將北往汴京,出任宰相,執(zhí)掌朝政,紛紛趕到河岸,一睹其風采。東坡躺在船艙里,聞得兩岸歡呼聲起,慢慢穿上短褂,戴頂小冠,由兒子扶到甲板上,讓岸上百姓看個夠,又樂呵呵地對同行朋友道:“瞧這陣勢,好像來看殺東坡似的!”

到達常州,入住錢世雄代為購置的房子。病情變得越發(fā)嚴重,東坡自感大劫難逃,作《乞致仕表》,請求皇上罷去自己所有職務,包括朝奉郎和提督成都府玉局觀,以便病體痊愈,多活幾日。時人覺得為官不耕不織,卻玉食錦衣,皆取之于民,跟搶劫百姓并無區(qū)別,辭官無異于放棄惡行,可得到上天諒解,多獲些陽壽。

朝廷恩準下來,東坡病情卻依然毫無起色。連夜寫信托付子由,自己死后愿葬于郟城縣釣臺里,命撰墓志銘。該地形貌頗似眉山,又距許昌不遠,可方便子由照料。

信寄走,東坡心靜如水,笑對守在床邊的錢世雄道:“吾好不容易萬里迢迢,自海外生還中土,無奈一病不起,倒不如身處蠻荒之地,活得健康自得。然細思之,此乃天意,吾在嶺外海南修行圓滿,自該北歸,還尸中土?!?/p>

正說著,門外來了位七旬老者,手端砂缽,說是煮好的河豚肉,贈給東坡補身子。東坡聽得真切,知是常州城里開設河豚館的老秀才,讓蘇過請入室內。老秀才進來,蘇過從他手上接過砂缽,揭開缽蓋。河豚肉香頓時彌漫屋子,東坡翕翕鼻翼,說聲好香。

在蘇過侍奉下,東坡吃兩塊河豚肉,又喝口湯,問老秀才道:“還在開河豚館?”老秀才道:“托先生洪福,仍在開?!睎|坡又問:“我寫的招牌呢,還留著沒?”老秀才道:“一直掛在門楣上。”東坡道:“食客不怕死,敢去吃河豚?”老秀才道:“敢敢敢,正是先生所書招牌,讓敝館生意興隆,至今不衰?!?/p>

錢世雄證實老秀才所言不假,說自己也常去河豚館吃河豚肉,每次都會站在門口,抬頭瞄瞄“值得一死”招牌。東坡聞言,不覺失笑,心下思忖:當年信手作“值得一死”四字,本為河豚館所書,誰知竟是提前喻示自己死地。看來生死有定,蹈履洶涌海濤之上,未落水葬身魚腹;行跡瘴雨腥風之間,未染毒棄尸蠻荒,原是要茍延老命,辭海越嶺,北歸中土,把最后一口氣留給常州。東坡哂道:“既然常州值得一死,老夫死于此,又有何憾?”

死而無憾,然死前沒能與子由重逢,見上最后一面,還是讓東坡略覺惋惜。老秀才走后,東坡把完成于儋州的《易傳》《書傳》和《論語說》三書,交給錢世雄,囑其妥為保管,不要示人,三十年后定有人能懂。

錢世雄含淚應承,收下三書。東坡又命蘇過把大哥、二哥叫到床前,交代道:“吾生與人為善,問心無愧,無惡無恨,死必不墜,慎勿哭泣以怛化?!币馑际亲约捍松钪歼h游,隨遇而安,處處積德修行,死得其所,不會墜入地獄,大可不必悲哭。事實也是東坡不惑不憂,亦不懼死亡,覺得死亡屬圓滿人生最后一環(huán),值得慶幸,大可不必悲傷。

眼看死期將至,杭州徑山寺長老維琳冒著酷暑,來常州看望老友。東坡頭腦還清醒,竟笑對維琳道:

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疾。
平生笑羅什,神咒真浪出。

原來東坡不僅看透生死,也看透佛祖,覺得人生憂患難去,皆因生命之存在,一旦生命無存,憂患自然也會消失,即使鳩摩羅什圓寂,也不用為其念經祈福。

鳩摩羅什為印度高僧,漢末來華,獨力翻譯佛經三百卷。東坡讀過鳩摩羅什傳記,知道高僧病逝前,同至大漢的天竺僧友為其念梵文咒語,依然沒能挽救他生命,還是很快死去。東坡說神咒浪出,正是指鳩摩羅什之死。還對維琳道:“吾嶺海萬里不死,而歸宿田里,遂有不起之憂,豈非命也夫?然死生亦細故爾,無足道者,惟為佛為法為眾生自重?!?/p>

東坡把生死歸結于命,視為小事,才如此淡然。在他心里,不論是佛是法還是眾生,最重要的是自重。唯其自重,才能自度,別人沒法度你。

東坡漸漸衰弱下去,聞根先離,即失去聽覺。維琳附在東坡耳邊大聲道:“端明宜勿忘?!币饧床灰宋鞣綐O樂世界。東坡弱弱答道:“西方不無,但個里著力不得?!卞X世雄就在一旁,也湊近道:“至此更須著力。”東坡答曰:“著力即差。”

解脫之法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一勉強便錯。東坡樂天知命,順其自然,不愿勉強別人,也不會勉強自己,面對死亡也一樣。維琳和錢世雄退到一旁,讓東坡三個兒子上前,請求遺教。東坡別無表示,咽下最后一口氣。

此系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東坡完成六十六歲的生命,安詳地走了,走得從容,走得自重,走得自在,走得圓滿,就如他設想的一樣。

東坡歸宿于郟城縣西二十七里釣臺里,子由遵兄遺愿,撰寫碑銘。十一年后子由在許昌去世,亦葬于兄長墓旁。元代郟城縣尹楊允在蘇氏兄弟的墓間置蘇洵衣冠冢,始稱三蘇墳。釣臺里形如眉山,又有三蘇墓,人稱小峨眉。

東坡走了,帶走有形身體和大起大落的圓滿人生。東坡沒走,靈魂不滅,精神永存。其靈魂和精神就潛藏于其三千多首華美詩詞、四千多篇知性文章以及無數高雅書帖和繪畫里,只要打開這些作品,東坡就會燦然顯現,與你會心而笑。那是千年老友式的笑,笑得你忘記苦惱,忘記憂愁,忘記人生種種不幸,滿心都是快樂。

東坡是快樂的,無論得失,無論榮辱,無論浮沉,無論饑飽,無論冷暖,無論苦甘,無論酸辣,無論夢覺,無論醉醒,甚至無論生死,可謂無所而不樂。

為何人人皆覺人生苦,唯有東坡得其樂?皆因東坡德高識深,胸懷寬闊,心里所裝全是愛。東坡愛父母,愛兄弟,愛妻兒,愛親友,愛百姓,愛君國,愛古圣,愛今賢,愛儒教,愛道釋,愛山川,愛河流,愛花木,愛蟲鳥,愛詩文,愛筆墨,愛酒肉,愛美食,世上沒有任何東西不愛,甚至包括欲置其于死地的政敵。

痛苦無不來自嫉妒、怨憤、仇恨、貪婪和無節(jié)制的趨利,戰(zhàn)勝痛苦的唯一良法,就是敞開胸懷去愛。心被愛填滿,自然沒法容納種種執(zhí)念,才會變得無懼無畏、無憂無慮,變得強大無比,面對再猛的打擊、再大的劫難、再不公的命運,皆當作修行,修來福報,離苦得樂。

愛讓人快樂,使人幸福。東坡苦難一生,卻過得比誰都快樂和幸福,就是他懂愛會愛,以愛修德。東坡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最高智慧在愛,最大成功是樂。

本文經 岳麓書社 授權,文摘自 肖仁福 著《蘇東坡傳:人生就是哈哈哈哈哈》,本文配圖 由 梁家民 使用 ChatGpt 4o AI技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