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耳朵是人類獲取外界聲音以及信息的重要“場所”,它雖然功能強大,但也會有生病的時候,其中最常見問題主要有2個,一個是耳鳴,即患者總感覺耳朵內(nèi)有嗡嗡作響的聲音,而另一個則為耳聾,即耳不能聽聲。

說到耳鳴,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深有體會,而中醫(yī)認為,腎開竅于耳,也就是說,耳鳴癥狀的出現(xiàn)往往跟體內(nèi)的腎精缺失有很大關聯(lián)。但即便如此,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患者在從腎臟入手去治療耳鳴的過程中,收效甚微,那這究竟又是為什么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大家要知道,世間百病都有虛實之分,而耳鳴也不例外,由虛證導致的耳鳴,多與氣血不足有關,耳朵失去了氣血的濡養(yǎng),不足則鳴;而實證則是因為耳竅被堵住了,中醫(yī)常說:“九竅要通,通則無病”,而耳竅作為人體的孔竅之一,應該是通暢無阻的,但若是受到了病邪的阻滯,就很容易造成耳鳴病癥的出現(xiàn),這其中最常見的,便是氣滯不通。

那么,我們既然知道了病因所在,又該如何去治療耳鳴病癥呢?對此,清朝醫(yī)家王清任就有一個藥方,堪稱精妙,它便是“通氣散”。王清任原本是一個習武之人,是清代的武舉人,但后來卻因為一些原因而選擇了“棄武從醫(yī)”,在治療病癥方面,它常常會有非常獨特的見解,針對于耳鳴病癥,他也往往會從疏理氣機入手。

“通氣散”出自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整個方劑僅含三味中藥,即柴胡一兩、香附一兩、川芎五錢,將這三味中藥研成粉末,早晚開水沖服即可。這個藥方雖然看著很簡單,但其中的配伍卻是相當精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中,柴胡味道苦辛,主要歸入肝膽經(jīng),這味藥材可以加速體內(nèi)的新陳代謝以及氣血的流通,同時還能疏肝解郁,緩解情緒異常。而香附這味藥材,用李時珍的話來解釋,就是“氣病之總司”,很多人在生氣的時候,之所以會捶胸頓足,就是因為氣機留在了胸腔難以疏通,而香附就具有開郁解氣的效果。說到川芎這味藥材,對中醫(yī)有了解的朋友應該并不陌生,用一句話概括這味藥材的功效,就是“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中開郁結”,意思就是說,川芎這味藥材,可以行竄體內(nèi)經(jīng)脈,同時還能將體內(nèi)的郁滯疏通,將藥性引入頭面,進而緩解病癥。

這三味藥材可以說是中醫(yī)里鼎鼎有名的中藥了,在各自的領域里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大家若是仔細觀察,其實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三味中藥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疏通氣機,古人曾說過:“治病不明經(jīng)絡,開口動手便是錯”,那么,我們體內(nèi)的肝膽經(jīng)脈究竟是如何循走的呢?實際上,膽經(jīng)循走于人體的側面,總是在耳朵周圍“繞圈子”,也就是說,膽經(jīng)和耳朵之間的關系往往最為密切,而肝膽互為表里,因此疏泄肝膽,其實就是在疏泄耳朵的氣機郁滯,一旦肝膽經(jīng)脈疏通了,那么耳鳴的癥狀自然就會得到緩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臨床上,關于耳鳴的虛實區(qū)分也很簡單,凡是因勞累過度造成的耳鳴,多半都是腎虛所致,若是伴有脾氣暴躁、情緒異常等癥狀,就要考慮到肝膽了,如果針對于耳鳴病癥的治療一直難以見效,那就不妨換個思路,從肝膽疏泄入手。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chuàng)出品。作者周淺,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zhuǎn)載、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