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懼內”一詞有著夸贊男人疼愛妻子的意思,但在之前,“懼內”往往預示著男子主義受到了損失。于是,一些人就將那些損害男子主義的女子稱為“母老虎”。
民國時期,有三位女子并稱為“民國三大母老虎”,她們分別是汪精衛(wèi)妻子陳璧君、張繼夫人崔震華還有戴季陶妻子鈕有恒。

然而“母老虎”這個稱謂,對鈕有恒來說著實有些冤枉,因為她既不像陳璧君那樣插手丈夫的政治事務,也不會像崔震華對丈夫實行家法,更不會嚴管不許丈夫討妾。
但她之所以被人誤會是“母老虎”,純屬戴季陶個人問題。
戴季陶雖然是國民黨元老,政治地位顯赫,但其內心極其幼稚,且性格浪蕩、脾氣暴躁,若非鈕有恒在旁輔助,他恐怕很難在政治界立有一席之地。

相反,鈕有恒雖然只比戴季陶大幾歲,但由于從小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其心智十分成熟,完全具備一個獨立女性的特質。
據(jù)說,鈕有恒17歲時因看透世間炎涼,便有了出家的打算,在尼姑院有過一段修行,后經(jīng)家人苦勸才還俗。還俗后,鈕有恒也不愿虛度光陰,她在南潯女校讀書時認識了秋瑾,兩人關系密切,情同姐妹。
秋瑾是何等光明的人物,鈕有恒雖沒有走上與好姐妹一樣的道路,但其堅強、自信,畢業(yè)后就在上海女校當上了教師,從不像其他女子一樣,將人生的希望寄托在男子身上。即便她后來嫁給了戴季陶,她也沒有喪失自己的人格。

也正是因為鈕有恒夠聰慧、夠理智,在看到戴季陶行為幼稚、不冷靜的時候,她總會加以約束、幫助和安慰。導致她在外人眼中不像是戴季陶的妻子,更像是他的姐姐或者母親。
一開始,戴季陶在鈕有恒的約束下也過了一段相對收斂的生活。但在長子戴安國出生后,鈕有恒潛心修佛,對他有缺管束,他喜歡拈花惹草的本性就暴露了出來。
1912年,戴季陶逃亡日本,其間認識了日本藝伎津淵美智子。戴季陶風流倜儻,文采又好,還會討得姑娘歡心,所以深得津淵美智子的傾心。之后,兩人同居,并生下一子。

等孩子出生后,戴季陶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錯,想著回去后一定會使鈕有恒生氣,便央求蔣介石將孩子帶回去,并表示一輩子都不會相認。于是,蔣介石就將這個孩子帶回了國,交由小妾姚冶誠撫養(yǎng),而這個孩子就是蔣緯國。
此時,戴季陶拈花惹草時還是偷偷摸摸,但很快他就開始光明正大了。
1922年,因工作原因,戴季陶和鈕有恒分居兩地。為了照顧好丈夫的身體,鈕有恒決定讓自己的外甥女趙季官去上海,在戴家當女傭。

然而,鈕有恒萬萬沒有想到,戴季陶竟如此不能自控,趁著自己不在,與自己的外甥女勾搭在了一起。
趙季官時年二十歲,正是花一般的年紀,長得如清水芙蓉,且身材苗條、婀娜多姿。戴季陶一眼就被年輕的趙季官吸引,再次展露出了他浪漫的一面。趙季官哪曾見過這般攻勢,不久就淪陷了,完全將道德忘在了身后。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兩人的丑事很快就被鈕有恒得知。然而鈕有恒的反應卻和戴季陶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沒有爭吵、沒有發(fā)瘋,更沒有哭泣。

鈕有恒就靜靜地等待著,因為她知道,不用自己出手也自有人會處理這件事。
果然,最先坐不住的是趙季官的父母,他們實在不能接受女兒插足別人的婚姻,在怨怪女兒不自重的同時也痛恨戴季陶的哄騙。于是,為了使女兒斬斷這段關系,趙季官的父母做主為女兒找了一門婚事,并快速定下了婚期。
然而沒過多久,社會上就傳出了戴季陶投江的新聞,趙季官得知后失聲痛哭,認為是戴季陶聽說她要嫁人,悲痛欲絕,所以想要自殺。

事情鬧得沸沸揚揚,趙季官父母不愿看女兒傷心,便前去勸服鈕有恒接受這段關系。鈕有恒被鬧得沒有辦法,就默認了丈夫與外甥女的關系。
但世人皆被戴季陶騙了,他根本不是為愛殉情的。
事實上,戴季陶投江之前,正奉孫中山先生之命,從上海經(jīng)武漢赴四川參加制定憲法的會議。在途中,戴季陶得知川軍各派正在醞釀戰(zhàn)爭的傳聞,就以為船上有人對他監(jiān)視,便在輪船未到宜昌之前,趁晚餐后無人注意,跳入了江里。
因當時戴季陶穿的是長袍,內襯是鴨絨,所以沒有沉入江底。后來,戴季陶被漁民所救,生命沒有大礙。

陰差陽錯般,戴季陶的逃命之舉卻被人誤認為是殉情,他不但大難不死,還如愿娶到了戀人。只是鈕有恒心中是何滋味,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之后,鈕有恒便不再管戴季陶的事情,任由其自由發(fā)展,自己則潛心修佛,不聞世事。1942年,鈕有恒住進了重慶的上清寺,每日只念經(jīng)打坐,參禪悟道,飲食也清淡無比。
一日,鈕有恒照舊在蒲團上打坐,不知過了多久,等別人看出異常時,卻發(fā)現(xiàn)她已沒了氣息。
鈕有恒就這樣離開了人世,戴季陶親自為其操辦喪事,人人都道戴季陶是個好丈夫,但只有他知道,他對鈕有恒只有尊敬,沒有愛情。

因此鈕有恒死后一年多,戴季陶就迫不及待地將趙季官扶為了正室,還宴請親朋好友參加他們的婚禮。誰都以為,戴季陶與趙季官會白頭偕老,畢竟當初他們愛得轟轟烈烈,但沒想到,沒有了鈕有恒,他們的生活一團亂麻。
結婚沒過多久,趙季官就突然中風癱瘓在床,只能讓人伺候。之后,趙季官又感染了腦膜炎,情況不容樂觀。
而國民黨的衰敗,戴季陶的人生也迎來了低谷。1948年,陳布雷自殺,這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原本就情緒不定的他,脾氣愈發(fā)古怪。

1949年,戴季陶到廣州養(yǎng)病,由于長期以來心神不寧,他只能通過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那一日,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無法入眠,即便吃了藥也無濟于事。于是,他煩躁地抓起一大把藥吞入口中,心想這次終于可以睡著了,卻沒想到他永遠陷入了沉睡之中。
得知愛人身死,趙季官淚流滿面,她頓失活下去的欲望,也要自殺,幸而被及時發(fā)現(xiàn)搶救了過來。不過,趙季官也沒能逃離死亡的召喚,雖然被救回,但她每日郁郁寡歡,最終離開了人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