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是進化的獎勵:從孔雀尾巴到蒙娜麗莎》,陳水華 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5年2月版。

關于審美和藝術,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少困惑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已經(jīng)越來越清晰。但有一個領域,依然云山霧罩,現(xiàn)有理論也多含糊其辭,甚至矛盾百出——這個領域就是審美藝術。

面對落日或者飛鳥,我們會不約而同地贊美,但面對藝術作品,卻總是眾說紛紜。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的《大衛(wèi)》和梵高的《向日葵》,讓所有人都心潮澎湃,但在畢加索的《亞威農(nóng)少女》、達利的《永恒的記憶》和杜尚的《泉》面前,卻有不少人鎖起了眉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是進化的獎勵:從孔雀尾巴到蒙娜麗莎》內(nèi)頁插圖。

關于審美和藝術,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少困惑,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藝術家,甚至包括那些哲學家和美學家。我們的困惑,主要源自下列問題:美是客觀的嗎?美有沒有標準?審美時為什么能夠感受到快樂?審美和快樂是什么關系?審美是一種感性活動還是理性活動?什么是藝術?為什么會出現(xiàn)藝術?審美和藝術是什么關系?為什么不同的人有共同的審美偏好,卻也有不同的審美趣味?藝術審美與自然審美有什么關系,又有什么區(qū)別?當代藝術是怎么回事?當代藝術是藝術嗎?

千百年來,哲學家們窮經(jīng)皓首,對美和藝術的問題做了大量的闡釋,但這些闡釋在審美和藝術之外,又構筑起另一重迷霧。在人類理性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為什么我們對于美和藝術的認識仍如霧里看花一般,總是莫衷一是?關于美和藝術的闡述甚至成了玄學,充滿隨意的語言和混亂的邏輯,思想表達和藝術表達混為一談。對此,我們甚至都習以為常了。

關于美,存在三個基本問題:什么是美(what)?如何美(how)?為什么美(why)?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認識美的出發(fā)點,也就是我們周邊,哪些東西是美的,美的要素是什么?第二個問題,問的是美的形成機制,也是美的近因,即我們的生理,特別是腦神經(jīng)是如何感受美的?第三個問題,問的是美的根源,也即美的終因,即在生命的演化中,為什么會產(chǎn)生美,它有什么適應功能?

千百年來,人類討論的焦點,依然集中在第一個問題。因為單在這個問題上,人類就吵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法達成共識,甚至沒有意識到如何美和為什么美的問題。關于如何美,局限主要來自科學基礎,長期以來,大腦對于人類一直是個神秘的黑箱。而為什么美,則是一個石破天驚的問題,因為美具有先天性,不依賴任何基礎,這是一個傳統(tǒng)美學共識。而科學發(fā)展的歷程告訴我們,對常識,尤其是習以為常的事物,問一句為什么,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起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是進化的獎勵:從孔雀尾巴到蒙娜麗莎》內(nèi)頁插圖。

值得欣喜的是,科學的發(fā)展,為我們認識審美投下了曙光。同時也提醒我們,應該把第一個問題暫時擱在一邊,審視一下第二和第三個問題,很可能后者才是我們認識審美問題的根本。

基于腦神經(jīng)生理學發(fā)展起來的神經(jīng)美學,為我們理解大腦的審美機制提供了幫助。它試圖回答,大腦是如何審美的。當我們說美的時候,大腦發(fā)生了什么反應?許多令人困惑的審美現(xiàn)象,有其生理基礎嗎?而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發(fā)展起來的進化美學,則帶領我們一起探尋審美的起源,告訴我們,為什么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美會是美的,丑會是丑的,它們與我們?nèi)祟惖?a class="keyword-search" >起源進化和生存發(fā)展有什么關系。

當科學家進入藝術領域

神經(jīng)美學和進化美學的觀點,讓我有豁然開朗之感,也明白了美學和藝術理論之所以長期以來混亂的根源所在:美和藝術,不只是哲學問題,更應該是科學問題。只有借助科學和理性的光芒,我們才能看清美和藝術的原真面目。

然而,在閱讀現(xiàn)有論著的過程中,我仍能感覺到跨越科學的局限。尤其當科學家進入藝術領域,總有點猶猶豫豫,含糊其辭,甚至底氣不足。其中固然與這些科學家對哲學和藝術理論把握不足有關,更關鍵的還在于,現(xiàn)有的研究或者理論還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那么,問題的核心是什么呢?在我看來,問題的核心是:在生命演化史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美和藝術?它們分別扮演著什么角色?

從神經(jīng)美學和進化美學這兩條主線出發(fā),我了解了近年來腦神經(jīng)科學、認知科學、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等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這些問題的背后,都有一個隱隱約約的身影—獎懲系統(tǒng),這是一個從生命進化之初就存在的動力系統(tǒng)。我忽然明白了,美其實是一種進化獎勵,而快樂、幸福、愛情和美都是同一個東西,是美的不同面相。美的演化史,就是獎懲系統(tǒng)的演化史。而藝術和性選擇,是個體利用獎懲系統(tǒng)追求自身利益的結果,是個體試圖擺脫自然選擇控制的努力,或者說是載體對基因的反叛。形象的比喻是,美是自然選擇控制個體的誘餌,而個體吞食了這個誘餌,卻沒有上鉤,這就是藝術。審美是動物的生存本能,而藝術利用了這一本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是進化的獎勵:從孔雀尾巴到蒙娜麗莎》內(nèi)頁插圖。

明白了這一點,我心中原有關于審美和藝術,甚至人生的困惑,似乎都迎刃而解了。美和藝術的起源與演化歷史在我面前呈現(xiàn)出清晰的脈絡: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枝干,什么是外來寄生的藤蔓,相互之間是什么關系。我甚至明白了,為什么人類具有先天直覺,為什么理性和感性之間具有剪不斷理還亂的聯(lián)系,我們?yōu)槭裁葱枰囆g,生命為什么有一個方向,明白了為什么我們總是覺得不幸福,人生為什么需要意義,明白了美、藝術和生命的關系,明白了愛才是生命演化的奇跡。

“美是進化的獎勵”

美的演化歷史如此壯觀,而現(xiàn)有的研究和論著仍陷于局部和片段。且多數(shù)論者或困于科學邏輯,或乏于人文素養(yǎng),較少做觸類旁通的推論。以至于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我希望把我看到的面貌介紹給大家。其中的主體部分,基于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我也做了許多類似鋪路搭橋、捅破窗戶紙的事情。我希望打通看似獨立的學科與主題之間的關系,提供一套合理的理解框架。

本書始終圍繞“美是進化的獎勵”這一核心主題,力圖展現(xiàn)美的起源和演化的主體面貌,回答并解決其中的關鍵問題。全書分為四大單元,第一單元“美的起源和演化”,是基礎部分,回答美學的三個基本問題:什么是美?如何美?為什么美?如果把美的演化史比喻為一棵大樹,第一單元是其中的主干;第二單元“藝術的本質”,聚焦藝術,回答藝術和審美的關系,藝術起源、藝術審美和進化的關系;第三單元“審美和藝術的困惑”,著力于分析和回答審美和藝術中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包括審美的感性和理性糾葛、審美的功利性、審丑現(xiàn)象、當代藝術和抽象藝術;第四單元“生之愉悅”,是對美的演化史的延伸,展示審美、藝術、愛情和幸福一脈相承的關系,美同樣是生命演化和人生幸福的基礎和追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是進化的獎勵:從孔雀尾巴到蒙娜麗莎》內(nèi)頁插圖。

達爾文在倫敦市郊的家,名為“唐恩小筑”。房子不算大,比較簡樸,但房子后面有個花園,達爾文特別喜歡。他曾在里面做各種各樣的實驗,觀察他種的植物,還試著培育過植物的種子。在里頭,他也養(yǎng)過鴿子,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動物,解剖過世界各地的殖民者、探險家、商人寄給他的標本。

某種程度上,這個花園也是《物種起源》這一偉大著作的萌發(fā)地和孕育地。我很難想象,當世界圖景和人類的秘密在達爾文眼前展現(xiàn)時,他是怎樣的心境。但我相信,達爾文是一個極度理性的人,環(huán)顧小花園,他一定也發(fā)現(xiàn)了,花園的一角一直迷霧重重,其中隱藏著人類審美和藝術的真相。達爾文在其后半生曾經(jīng)試圖驅散這些迷霧,他因此創(chuàng)作了《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達爾文一度相信,他已經(jīng)做到了。

然而,150 多年過去,達爾文的后花園依然云霧繚繞。這確實令人沮喪,似乎也表明,即便有了先知,人類也并不那么容易走出迷途。世間過于嘈雜,而人類并不善于傾聽。但終究,光還是照進來了,云霧在逐漸消散。

本文選自《美是進化的獎勵:從孔雀尾巴到蒙娜麗莎》,為該書的序言部分,較原文有刪節(jié)修改。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fā)。

原文作者/陳水華

摘編/何也

編輯/張進

導語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