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裁判文書網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民間借貸糾紛超120萬件,其中熟人借貸占比高達67%。李女士怎么也沒想到,三年前借給閨蜜的15萬救命錢,最終變成了法庭上的冰冷證據(j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2歲的設計師張昊掏出手機展示轉賬記錄,那個標注著"兄弟買房"的5萬元轉賬,如今成了對方口中"自愿贈與"的禮物。北京朝陽法院數(shù)據(jù)顯示,借貸糾紛中41%的被告會采取拉黑、失聯(lián)等極端手段。

心理學教授陳默在《當代人際關系報告》中指出:70%的友情破裂始于經濟往來。就像程序員王磊的遭遇,大學室友連續(xù)半年"忘記"歸還的38筆外賣代付,最終累計成壓垮友情的2386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某律所整理的《借貸避坑指南》揭露驚人細節(jié):53%的借款人會在三個月后選擇性遺忘債務。就像劉雯借給同事的3萬

更令人心寒的是情感綁架。剛畢業(yè)的小林被老鄉(xiāng)以"不借就是看不起我"逼著網貸2萬,中國人民大學調查顯示,25-35歲群體中,每3人就有1人遭遇過道德綁架式借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58同城上的"專業(yè)討債"廣告開始出現(xiàn)在家庭群里,我們不得不思考:金錢究竟是友情的試金石還是照妖鏡?那些打著感情牌借錢的人,是真的走投無路,還是早就備好了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