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博物館與美術館揭示了一條關鍵路徑:文化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以學術為根基、以觀眾為中心、以城市為舞臺的生態(tài)重構。

“魔都的美術館博物館現在都哈靈!”這是近來筆者偶遇的多位觀眾不約而同的贊嘆。有意思的是,上述評價恰恰印證了近兩年在上海悄然發(fā)生的一場文化轉型。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今年4月,滬上已擁有百余家公立私立美術館和數十家綜合性博物館,2024年的數據顯示,上述場館總共接待觀眾量超2800萬人次。在過去的幾年,這些場館通過地標性建筑與空間敘事、策展模式創(chuàng)新和IP運營深化等多維度,成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尤其是近兩年,他們更是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蛻變——從早期依賴“網紅展”吸引眼球,到如今以學術深耕到跨界破圈為核心競爭力,形成了全球領先的文化集群。

2019年11月,西岸美術館開幕,同時宣布與法國蓬皮杜中心開始5年展合作項目。之后不到兩年,浦東美術館開幕,開館大展合作方英國泰特美術館拿出了百多件珍貴藏品,包括鎮(zhèn)館之寶《奧菲莉婭》。從那時起,上海的博物館與美術館的觀眾人次就呈現了爆發(fā)式增長,但這一階段的“流量狂歡”背后,既有社會對文化消費需求的激增,也暗含了早期展覽策劃的“流量焦慮”。各種“網紅展”一時層出不窮,雖在短期內拉動人潮,終因內容深度不足被詬病為“打卡式消費”。
2023年度,上海博物館的“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成為轉折點。這是上博首度聯手英國國家美術館,推出“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大展系列的第二個展覽。這場收費特展以52件西方藝術史重磅展品吸引了超42萬人次參觀。調研顯示,觀眾已從“看熱鬧”轉向“看門道”, 觀眾審美的覺醒倒逼機構提升策展深度。
到了2024年后,上海的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展覽策劃明顯轉向內容深耕,從“展品堆砌”進階到學術敘事重構。
諸如浦東美術館自開幕以來,便以國際化視野和優(yōu)質展覽贏得了廣泛贊譽。其引進的《卡拉瓦喬:奇跡與光芒》等展覽,通過深入研讀,構建清晰的敘事線索,引導觀眾理解展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風格和歷史意義。同樣,以上博東館為代表的公立機構的轉型皆體現在全球視野的本土化建構上?!缎且袊嵌选そ鹕彻攀裎拿髡埂泛汀督鹱炙畮p:古埃及文明大展》均成為現象級IP。前者通過132件文物系統(tǒng)梳理古蜀文明,后者作為亞洲最高等級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不僅展出大量珍品,更通過與本土學者合作推出“中埃早期文明對比”講座,將展品置于人類共同遺產框架下解讀。此類展覽正是依托了上博的“大博物館計劃”,通過與國際頂尖機構合作,實現資源整合。

至于民營系的代表比如藝倉美術館在近兩年的展覽策劃中呈現出鮮明的學術深度與國際化視野,尤其在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作為“行為藝術之母”在中國的首次美術館個展,不僅是藝倉美術館的高光時刻,更成為上海藝術生態(tài)的里程碑事件。此外,如近期舉辦的弗朗西斯科·維佐利和謝伊·弗里施兩位意大利當代藝術家的新展亦頗得好評,通過國際頂尖藝術家的引入、技術賦能的創(chuàng)新體驗及工業(yè)遺跡空間的活化,完成了其從“流量追逐”到“價值創(chuàng)造”的轉型。
再以龍美術館最近的《天地大觀》特展為例,由創(chuàng)始人策劃,以兩百件商周至明清文物構建、串聯起華夏文明的物質與精神嬗變。展覽不僅展出西周兮甲盤、明永樂唐卡等億元級文物,被稱之為其“露家底”之舉,更以學術圖錄、專題講座深化歷史闡釋,標志著國內民營美術館從“藏家私享”到“文明共享”的轉型,也為全球私人美術館的運營提供了參考價值。

當然上海的博物館與美術館的轉型仍面臨多重挑戰(zhàn),從流量驅動到內容為王,揭示了一條關鍵路徑:文化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以學術為根基、以觀眾為中心、以城市為舞臺的生態(tài)重構。相信“到上海去看展”將成為新時代海納百川的路標,博物館與美術館正和廣大上海市民一同以自信姿態(tài),書寫著全球文明交流的“上海探索”。
作者:卜 翌
圖片:王 凱
編輯:小 開
責任編輯:李 緯
欄目主編:朱 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