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寧海發(fā)布” 昨天直播了 “鄉(xiāng)土寧海” 水東居士的演講,此刻為您呈上精簡前的演講稿全文。在這里,您將跟隨水東居士一同穿梭于寧海的時光長廊,探尋“長街”與“長亭”的前世今生。
大家好!我是“鄉(xiāng)土寧?!彼畺|居士,老家在車岙港東岸的松岙村。今天有幸擔任長街文化推薦官,與諸位一同回溯“長街”與“長亭”那段源遠流長的歷史。

何以長亭?宋朝時,長街村北有座七間長的亭子,叫做“留云亭”,是當時的“地標建筑”,慢慢地這長長的亭“長亭”就成了村名。
近百年來,村里一條街越來越長,集市越來越熱鬧,就這樣長長的街“長街”就替代了“長亭”。從“長亭”到“長街”,一字之變,承載的卻是千年煙火的積淀。
誰又能想到,當初宋代古亭下那方寸之地,歷經(jīng)歲月洗禮,竟崛起為如今活力四溢、底蘊深厚的國家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強鎮(zhèn)。而這一切的奧秘,正藏于茶山腳下的三門灣從海洋到海涂、再到海塘的滄海桑田之中。
下面,且讓我為大家揭開長亭的三重歷史面紗。

其一,鹽史
往昔,此地瀕海,長亭人世世代代以煮海為業(yè)。長亭的鹽史,最早能上溯至唐朝,直至2004年才畫上句號。北宋年間,寧海鹽署從港頭遷至長亭。時至今日,在新塘、下灣塘、大祝等村落,依然能覓得古鹽墩的遺跡?!伴L亭洋十八灘,灘灘灶火接潮煙”,這般向海而生的頑強韌勁,早已融入長亭人的血脈骨髓。

其二:圍墾史
歲月變遷,海退涂升,長亭人開啟圍墾大業(yè)。從長街諸多塘名,諸如大城塘、月邊塘、保衛(wèi)塘,便能清晰窺見三門灣的滄桑巨變。長亭村東面有座南宋時建造的“單孔雙閘”——“綠云閘”,就是長亭圍墾史最好的見證。而山頭的“煌言塘”,則銘刻著明末張蒼水駐軍山頭村,軍民攜手圍海造田的壯麗史詩。數(shù)百年來,長亭人憑借家族合力、股份協(xié)作,于三門灣畔圍墾出廣袤海塘,爭得“寧海糧倉”的美名。
總浦塘村的“圍塘文化記憶館”中就記錄了這段歷史。

其三:采石史
海退之后島就成了山,而這山有特殊的材質(zhì),利于一層層開采石板。明代起,伍山石宕越挖越多,越挖越深。到了民國時期,借助升降機的力量,開采出大量石板,海運至石浦、舟山與上海等地。
之后廢棄的石宕并沒有被荒廢,而是華麗變身為“國家礦山公園”,成為如今聲名遠揚的4A 級伍山石窟風景區(qū)。
我們長亭人懂得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更懂得在發(fā)展中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就是我們長亭人與時代同行的文明密碼。
大家都知道,三門灣是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里,被列的第九大漁業(yè)港。而承載著三重歷史的長亭,與三門灣的地質(zhì)變遷相互交融,共同鑄成了長亭人獨有的三重精神:與海博弈有韌勁,族群協(xié)作敢擔當,緊跟時代勇創(chuàng)新。
愿長亭的故事,如同三門灣的歷史一般,悠長且光彩奪目!
謝謝大家。
視頻版長街長亭的故事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投稿郵箱:nbnh3889@163.com 微信18969872107
□ 文章:水東居士
□ 圖片:寧海發(fā)布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南方
□ 寧波南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