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于志斌
觀瓷憶往,國寶漂流
大英博物館豐富的收藏品,十大鎮(zhèn)館之寶,以及中國瓷器,這些已多見于自媒體。不過在親身進入大英博物館參觀后,方才獲得了近距離拍攝世界珍稀和頂級文物的快感,增長了世界文明發(fā)展史的認知,證得了“百聞不如一見”的真趣。在參觀瓷器時,“靠近些,再靠近些,多看幾眼”,是我不斷的心聲。瓷器被陳設在玻璃罩內(nèi),拍攝的圖片是不能呈現(xiàn)瓷器的原色的。盡管知此甚詳,我還是忍不住拍攝了一百多張圖片,并且用心地編輯和制作成電子圖冊,以此存念和分享。
遺留至今且器體形色都完好的我國古代瓷器,我以往所看多是國內(nèi)的館藏,觀瓷時常會脫口而出“泱泱吾華,怎一個瓷字了得”之語。這一次在不足三十分鐘時間里,我竟然看到了那些精美絕倫的宋元明清官窯器,有的堪稱稀世珍品或者孤品,都是吾華的國寶,“了得”的贊語當然再次發(fā)出,還引發(fā)了回憶與思考。

四十一年前,我入職出版社的第二年,有一天主持業(yè)務工作的局長黎洪先生來編輯部參加選題討論會,會議進行中他時而插話議論某個選題,時而講一講自己的選題思路,當他聽到一部文物書稿時,接過話頭說了起來,還神情一斂,說到我國大量的文物流失到海外,你們可以搞一本國寶流失記——找到有關的作者,請他們講一講這些文物的價值和流失到海外的故事,這種書既生動有趣、讀者廣泛,又富有教育意義。云云。
要把黎先生的好策劃變成書,就得找到能寫出文物流失類讀物的作者。這樣的作者不僅要有文博學的學術背景,還要有一些海外研學的經(jīng)歷,最好其人還會講文物故事。因為種種原因,黎先生的策劃沒有變成書。不過由于深受觸動和引以為憾,反而變成了業(yè)務動力,我后來策劃組織出版文物類圖書,實濫觴于此。一九九五年出版的《中華古玩通鑒》叢書,有李廣寧編著的《陶瓷器》一冊,其附錄可見瓷器的拍賣價格。此時我知道了在海外的一些瓷器,以拍賣方式回歸祖國。
我想當年的好策劃沒有變成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的作者資源稀缺。因了改革開放持續(xù),中外交流頻繁,你來我往方便,這就令海外的中國元素,包括各種館藏的和拍賣中的中國字畫、瓷器、青銅器、玉器、佛像等,進入了吾華人士的視域,其中不乏學者。如上世紀九十年代留學美國的劉海翔,專門到歐洲游學,看了很多的藏品,潛心研究,寫出《歐州大地的中國風》,友人推薦予我,在敝社出版了。是書述及中國瓷器、家具、亭臺樓閣等對歐洲的影響,亦可看作國寶流失海外的別一種呈現(xiàn)。

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游歷海外并且去觀看那里的館藏文物,不僅孕育出寫國寶流失海外的作者,也呼喚著出版這方面讀物,以解答人們的心中之問——有哪些國寶流失于海外、流失的原因等。諸如《流失海外的國寶》《故宮國寶海外流失秘笈》等出版了。大古董商盧芹齋這樣的歷史人物,以及相關的文物故實開始為人所知。有司和同胞持續(xù)發(fā)出歸還我國文物的強音,流失于海外的一些文物,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回到了祖國。我想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這些事情這些現(xiàn)象是絕對不可能發(fā)生,絕對不可能出現(xiàn)的。
一些國家的文物流失于海外,被他國的機構或者個人所掌握,成為收藏品,妥善保存,并且公開展出,滿足了世界各地人士欣賞和研究的需要。但是追本溯源可知,歐美國家館藏和私家收藏的非本國之文物,在其流轉(zhuǎn)過程大都留下了“巧取”和“豪奪”的不義痕跡。我的小書《寄意古董》(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中《悲歌慟哭庚午年》一文,亦涉八國聯(lián)軍搶掠吾華國寶事,反映出倚強凌弱的世界歷史。在全球“文物歸還運動”中,大英博物館被埃及不懈地追討羅塞塔石碑、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阿蒙霍特普三世雕像、內(nèi)巴蒙墓室壁畫、圖坦卡蒙相關文物(如雕像、珠寶)等文物,面臨的國際輿論壓力持續(xù)增加。

《寄意古董》(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講解員是藝術考古博士,她介紹了追討文物的埃及,因其國內(nèi)某文物出現(xiàn)了問題,自己沒有修繕的技術力量,只好把該文物送到了大英博物館,文物得到修繕復原,歸返埃及。這件事情讓我想到:假如一個國家不僅沒有修繕文物的技術力量,而且還是貪腐橫行的體制、愚弄民眾的政治、積貧積弱的社會、武斗戰(zhàn)亂的時局……這個國家流失于海外的文物,回歸國內(nèi)又會面臨怎樣的命運呢?
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歸祖國,祖國應該是更加安全可靠、更加斯文在茲的環(huán)境。反之則于文物大大不利,甚至是十分有害的。我看黎先生的出版策劃至今仍有生命力。良書為友,以史為鑒,人民清楚了一件件國寶是在那樣一種時代背景下流失到海外的,就會大大地降低那種時代的復辟和重來的可能性。
這次大英博物館觀瓷,是補己之不足的重大經(jīng)歷。因觀瓷而引發(fā)的一些回憶和思考,實在是我之快感、認知、真趣的箋注。讓我們擁抱現(xiàn)代文明吧。
蘇格蘭木器掠影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木器類文物有家具、樂器、門板、懸掛件,多為橡木材質(zhì),制作時代不同,既有來自民間的,也有來自貴族城堡和宮廷的,很有特色。我對十四十五十六世紀的木器尤其興趣濃厚。
這些木器有的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情緒,如一張由某醫(yī)院制作于一五二〇年的橡木板雕刻,醫(yī)院創(chuàng)辦者的手臂成了雕刻的主要部分,此外還有狐貍打扮成修士的諷刺場景,其中兩只正在爭奪一只鵝。
有的表現(xiàn)了宗教或神話故事,如鄧弗里斯郡艾米斯菲爾德塔的橡木門,由當?shù)毓そ臣s制作于一六〇〇年,展示了參孫撕裂獅子的下巴,所持盾牌上刻了文字,整件頗具蘇格蘭傳統(tǒng)風格。

從木器上亦可見出社會不安寧的現(xiàn)狀,如雕刻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圖案的某城堡橡木門,其門板鑲嵌鐵釘,實為防御暴力侵入而強化門板的堅實之為。中世紀蘇格蘭經(jīng)常陷入困境和暴力,卷入了世仇的地主們,住在堅固的防御塔中以保護自己免受敵人的傷害。
從木器的雕作風格上還可以看出新風尚受到了抵制,如一些工匠在制作木器時,仍然堅持粗陋的設計和舊技法,其代表作品是約制作于一六〇〇年的一件床架,雖然雕作不復雜,畫面卻顯得活潑。
在帶有蘇格蘭風格的木器上,也發(fā)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特色之一高浮雕,如制作于十六世紀中期的三塊橡木面板,雕作內(nèi)容可能仿自中世紀,分別表現(xiàn)了所羅門的審判、天使的報喜、賢士的崇拜。制作于一六二九年的一件木屏風,則使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經(jīng)典圖像,展示了十二個先知中的六個;古典神話被改編為基督教的背景,而女預言家被賦予了預言基督降臨的特征。此外還有由蘇格蘭工匠制作的一系列家具,明顯受到了新風尚的影響。
我對這些木器一看再看,個別木器離而復返后三看,看得入神。一個人在見了雕作精美、器形妙造的杰作后,發(fā)生占有欲的機率還是很大的吧。對于這些木器,我占有它們的辦法是用手機拍攝之,一時間有擁有這些木器的感覺。
我想把這些具有中世紀傳統(tǒng)之風、蘇格蘭風格、文藝復興風格的木器,與同時期的我國明清家具、木雕件做比較研究,應該是有趣的,或許還有學術意義。我雖然不具備這個功柢,但也看出木器的雕作從簡單到繁縟,在吾華和此土是有共性的;宮廷,包括高階貴族定制的木器更為精美,亦為共性。明清木器和此處所見木器,各有其旨趣卻又和而不同、同中見避,實可謂各美其美。

參現(xiàn)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我把導游規(guī)定的時間全部用足,仍感意猶未盡,品味亦多。比如我在看花了眼的情況下,懵懵懂懂地上到了該館的頂層。頂層是花園式的公共場所,在此可以環(huán)顧愛丁堡城市景觀。我由此想到諸如博物館這類公共建筑,若是能夠營造和開放這種頂層空間,供參觀者到此小憩和放松,游目騁懷的同時,把館內(nèi)所見與四面景物聯(lián)系起來,“噢,那些人物、物品以及文明,原來就產(chǎn)生于這塊土地上!”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往返,或可知歷史似遠不遠,昨天亦即今天。
又如該館名為“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我以為蘇格蘭歷史上曾經(jīng)獨立,現(xiàn)在則是大不列顛英格蘭及北愛蘭聯(lián)合王國之一部分,作為國之一部分,怎么還會有“國家博物館”呢?這不是涉嫌分裂國家嗎!我以為人家是不會這樣命名的,應該是一種錯譯,便去請教導游,導游說不錯。到酒店后我即閱讀了該館提供的中文版介紹,人家的白紙黑字,就寫著“蘇格蘭國家博物館”。這說明國情不同,命名思維不同;總以政治正確為先導,往往出錯。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入口毫不起眼,離我想象中的宏大壯嚴氣魄甚遠。館共七層,設立不同展品的分館。各個館的陳設和展品豐富多彩,有一些堪稱全球獨一無二的東西,如誕生于一九九六年、卒于二〇〇三年的多莉羊標本。無論你是粗通文墨還是學富五車,在館里呆一天應該不會嫌煩,沒有郁悶感。孩子們肯定會尋到自己喜歡的地方。我恍惚看到,閉館時間到了,孩子們依依不舍、不愿離去。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3605篇文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