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因重度抑郁病而被迫休學的學生突然給我發(fā)來微信,內容觸目驚心:“老師,我在外面,沒有錢了,被人扣留了,找你借幾百元錢?!边@已是該生第二次以如此急切的方式向我借錢。上一次,同樣是這般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沒有絲毫的迂回與鋪墊。

我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馬和家長取得聯系。家長的態(tài)度堅決且強硬,說道:“別借錢給他,別理他?!?出于對家長意見的尊重,我委婉地拒絕了該生的借錢要求。
然而,僅僅一個小時后,這位學生竟連續(xù)發(fā)來多條“借錢”微信,其語氣愈發(fā)急切與焦慮。我堅守著家長的意見——不借錢、不理他。
可該生并未罷休,緊接著給我打電話,電話那頭傳來的主題始終是“借錢”,那強硬的態(tài)度,仿佛我欠他錢一般。在我拒絕之后,他依舊不依不饒,又一次打來電話,而且是反復地撥打。

最終,實在經不起他這般反復打電話的糾纏,我心一軟,借錢給他了,但僅僅借給他 100 元錢。隨后,我趕緊給家長打電話說明了情況,家長在電話那頭無奈地喊我以后不要理他,聲稱自己已經管不了這個兒子。
在如今的教育環(huán)境中,面對學生,特別是像這樣有特殊病情的學生,老師有時確實會感到力不從心,仿佛矮了三分。聽著該生那“討債”般的口氣,我的內心猶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滋味交織在一起,有無奈,有擔憂,有困惑,更有深深的同情。

網友們針對這一事件各抒己見。有的網友言辭懇切地表示:“搞不清楚對方實際情況最好別借,你不知道對方拿去干啥,萬一是離家出走你給錢問題就大發(fā)了?!贝搜哉摬粺o道理,畢竟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貿然借錢,可能會引發(fā)一系列難以預料的后果。
還有網友心有余悸地說道:“我碰到過很壞很壞的學生,會訛老師,誣陷老師。別當東郭先生,不用搭理他,把他微信,手機號碼全部拉黑。”顯然,這位網友曾經有過令人不悅的經歷,以至于對這類情況充滿警惕。

更有網友憂心忡忡地提醒:“人家都叫你不要借錢了,你不聽還想人家還錢?萬一因為你借的錢害得小孩怎么樣了,你信不信家長起訴你?”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現實中因為處理不當而導致的糾紛并不鮮見。
對于患有重度抑郁癥的學生而言,我們當下的社會支持體系確實存在諸多不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由于病情的影響,極有可能會產生一些極端的行為和想法。比如,他們可能會突然情緒崩潰,做出自我傷害的舉動,或者對周圍的人充滿敵意和攻擊性。

而老師面對這樣的學生時,常常陷入一種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一方面,家長明確表示別借錢給他,要遵循家長的意見;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殊病情,擔心學生因得不到幫助而出現更嚴重的狀況。
如今,面對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如何在維護教育秩序的前提下,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愛和有效的幫助,已然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棘手難題。
過去的教育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和封閉,而現代社會的開放性和多元化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的快速傳播、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都讓教育工作變得更加復雜多變。

我們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社會資源在支持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短缺,這也使得學校和老師在應對這類問題時感到力不從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