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教仁與孫中山有分歧嗎?不僅有,而且還很大。兩人爭論的核心就在于新生的國民政府到底該采用總統(tǒng)制還是內閣制。

那么總統(tǒng)制和內閣制有何區(qū)別呢?簡單來說,總統(tǒng)制下,總統(tǒng)掌握主要決策權;內閣制里,議會權力較大。相對而言,總統(tǒng)制權力集中,議會制權力分散。

孫中山主張效仿美國實行總統(tǒng)制,宋教仁則傾向借鑒法國推行內閣制。1911年12月15日,孫中山抵達上海,當晚同盟會高級干部開會,可會議情況說法不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胡漢民記錄,孫中山覺得內閣制平時能讓元首避開政治沖突,由總理對國會負責,但當時是非常時期,不適用。眾人聽后認同,傾向總統(tǒng)制。但另一位參會的居正記載不同,他說宋教仁主張內閣制,孫中山堅決反對,黃興勸宋教仁別太堅持,會議沒定論,黃興決定去南京和各省代表商議表決。

個人更傾向于居正的說法,畢竟胡漢民一直支持孫中山,記錄可能有主觀傾向。而且章士釗回憶,宋教仁力主內閣制,孫中山堅持總統(tǒng)制,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

后來在南京表決,最終確定實行總統(tǒng)制,黃興的支持起了關鍵作用。黃興和宋教仁同屬華興會,黃興在革命陣營資歷老,是宋教仁的“大哥”,可這次他支持孫中山,推動了總統(tǒng)制確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盡管確定了總統(tǒng)制,宋教仁沒放棄對內閣制的堅持。當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宋教仁覺得要修改,他向各省代表講了兩個多小時,言辭懇切,卻沒人回應。

孫中山也意識到,按原大綱,不管是總統(tǒng)制還是內閣制都難推行,就采納了宋教仁的《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主要是增設副總統(tǒng),規(guī)定大總統(tǒng)發(fā)布法令命令要副總統(tǒng)同意,有點內閣制的影子。

可1912年1月2日,大會又提出再修正案,把宋教仁提案內容全取消了。部分代表覺得宋教仁主張修改大綱是想當總理,對他不滿。第二天各省代表會議,宋教仁連部長都沒選上,孫中山提名他當內務總長也被否決。但宋教仁很淡然,他覺得自己一直主張內閣制和政黨內閣,當不當總長無所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局勢反轉,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要接任。革命派怕袁世凱專權,決定用內閣制限制他權力。宋教仁以法制局局長身份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組織法草案》,明確提出責任內閣制。這草案雖沒成正式法律,但直接影響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

宋教仁為啥這么堅持內閣制呢?一方面,他在同盟會里政治法律素養(yǎng)比較高,對政治制度理解也很深刻。他覺得總統(tǒng)是國家核心,不應輕易變動,內閣掌握實際權力,總統(tǒng)不負實際責任,能減少政治沖擊。他還說:“內閣不善而可以更迭之,總統(tǒng)不善則無術變易之,如必欲變易之,必致動搖國本?!?/p>

另一方面,宋教仁對中國國情清醒。中國幾千年君主專制,民眾易迷信個人權威和強權。辛亥革命后,部分軍人居功自傲、擁兵自重。這種情況下,內閣制權力分散,能防止權力過度集中。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后,宋教仁更明確說,把總統(tǒng)制改內閣制,能限制總統(tǒng)權力,讓野心家難得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宋教仁主張合理,但不少人攻擊他,懷疑他推行內閣制是為當總理。宋教仁回應:“世人誣我運動總理,由來已久,雖無其事,實不欲辯,且因以自勵,蓋已久矣。人之欲為總理,其惡是哉?” 在他看來,人們想為國家效力是好事,不該被無端指責。

袁世凱評價,孫中山坦率天真好相處,黃興也不難對付,只有宋教仁足智多謀難應對??上谓倘矢慕M國民黨成國會第一大黨后,還沒實現組建內閣抱負,就在火車站遇刺身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孫中山為啥主張總統(tǒng)制呢?推翻清朝后,國家百廢待興,建設要統(tǒng)一規(guī)劃部署,這就需要政府權力穩(wěn)定集中,能高效決策執(zhí)行。總統(tǒng)制能提供強有力政府,滿足這需求。而且當時中國民眾文化水平低,很多人不識字,對民主政治不了解,總統(tǒng)制對國民政治素質要求低,更符合國情。

后來,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將位子讓給袁世凱。為防止袁世凱專權,他轉而支持自己原本反對的內閣制。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也確定實行責任內閣制。這一轉變,看得出孫中山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了策略調整。

不管是選擇總統(tǒng)制,還是內閣制,都展現出當時革命者對中國未來政治道路的探索。我們可別簡單從道德層面去評判這段歷史。實際上,在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定都北京還是南京、國旗選擇這些問題上,同盟會內部也曾有諸多分歧和爭論。這些爭論,正是革命黨人探索之路上的思考與碰撞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