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成都七中12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家?年華”暨“青春足跡”校友返?;顒訙厍榕e辦。 雨后的曦園和七里香韻,裹著濃郁的草木和花香的芬芳。在師生志愿者的陪伴下,一群銀發(fā)校友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成都七中為銀發(fā)校友們舉辦的專場返校活動。
活動現場的“照片墻”讓不少銀發(fā)校友停留駐足。這面相片墻,收集展示了成都七中建校至今歷屆畢業(yè)生的珍貴影像。在高1957級校友照片墻前,韓粵瓊和張學華這對老姊妹正在仔細尋找當年的自己。
“這不是你嘛!我一下子就找到了!”韓粵瓊指著照片里一個青澀的女孩,這個女孩正是她的同班同學張學華。如今,兩人已逾古稀,互相攙扶著重返母校,尋找當年的記憶。

▲韓粵瓊(左)和張學華(右)
這次回母校,韓粵瓊還帶著一份特別的“任務”。“好幾名老同學腿腳不便,再三叮囑我要把照片帶回去?!彼o貼著照片墻前,顧不得雨點,在畢業(yè)照上一排一排地尋找昔日同窗。
“在這在這!我找到了!”韓粵瓊用手擦去照片上的水滴,不甚熟練地點開手機相機,一張張拍下來,“回頭就把這些珍貴的照片發(fā)給其他沒來的同學?!?/p>
列五中學退休教師侯澄杰也回到了母校七中,他印象最深的,是校園里的七里花香,“每年校慶的時候,七里香開得滿墻都是?!?/p>
侯澄杰是成都七中高1965屆5班的“搗蛋鬼”,他清晰記得一個午后和同學玩“躲貓貓”,打碎了教室里一個大花瓶,隨后不久就收到“老師找你”的消息。原以為免不了一頓責罵,沒想到老師找他是為了吃飯。提起師長,侯老師十分動容,“老師們太好了,不僅教學能力強,為人也非常正直、善良,他們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F在有的老師已經不在了,沒有機會再去看望……現在能回母??纯?,我非常感激。”

▲劉亞君(左)和侯澄杰(右)
和侯老師一同回來的,還有高1965屆1班的劉亞君校友。多年前,還是中學生的劉亞君,就住在離學校不遠的磨子橋,每天清晨,她都會伴著朝陽走進校門。這條路,她一走就是6年。時過境遷,那扇老校門早已不在。同行的幾位老校友說,“也正常,畢竟我們都快90歲了?!?/p>
▲復原的“老校門”
那扇老校門,于老一輩七中人而言,不僅是一扇門,更是承載了集體記憶的精神符號。不過,令老校友們很暖心的是,活動現場,那扇“校門”又回來了,就像當初上學時的那樣。
原來,為了讓老校友們能在返校中找尋到原汁原味的七中記憶,學校特意做了暖心設置,還原了老校友們記憶中的“校門”。這讓老校友驚喜之余,更感暖心:“太親切了,感受到了學校的用心,和對我們這群老校友的關心?!?/p>
▲成都七中高1965屆校友在辦公樓前合照
海棠花開了又謝,辦公樓墻壁上的爬山虎依然生機勃勃。
審是樓前,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先生端詳著眼前一棵樹,神情專注。這位老先生名叫魏國洪,1950年,他成為新中國成立后首批踏入七中的學生;40年前,他和同學們在學校80周年校慶時種下這棵樹苗。如今,這棵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就像七中精神,歷經風雨,卻依舊挺立?!?/p>
▲魏國洪校友
學校設立的銀發(fā)專場,溫暖著老校友們的心。魏國洪更是連連說著感謝,“感謝學校對老校友的關照,感謝母校永遠記得我們”,魏國洪表示,“家·年華”這幾個字,其實也蘊含著他們想要對母校說的話:“無論我們身處天涯海角,無論年華如何似水,母校七中,就是我們永遠的家?!?/p>
文 張佳迎 圖據成都市第七中學
編輯 歐鵬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