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是什么樣的一本書,能讓讀者發(fā)出這些感嘆:
“讓科學與禪思恰如其分地交織在一起,而沒有夾纏一絲廉價的傷春悲秋,讀來如清風拂面。譯筆流暢生動,加一星!”
“因為這本書,我今天在陽臺上看了半個小時檸檬葉上的小蟲子。喜歡?。?!對小鳥抖胸念念不忘。”
“正如森林本身一樣,看一眼就覺得吸滿了飽含負離子的氧氣一樣?!?/p>
這本書就是2014年出版的《看不見的森林》,出版11年后,今天仍能以9分高居豆瓣科普類圖書TOP100。
出版以來獲得眾多獎項:
2012年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
2013年美國國家學院最佳圖書獎
2013年普利策獎非虛構類最終入圍作品
2014年新京報年度好書
2014年中國好書
2015年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
這本書為何如此獨特?
它介于“科學和詩歌之間”,從一米見方的土地揭示生命的波瀾壯闊,是一部流動生機的紀錄片。
這是一本森林觀測筆記,有讀者稱它為森林版《瓦爾登湖》。
讀罷此書,許多讀者會產生走出家門,觀察身邊的環(huán)境和親近大自然的迫切愿望:
“近期最愛,早點看到這本書,生物也不會老考那么低了…”
“我得去找一塊我自己的壇城,再買一個放大鏡?!?/p>
“真正的森林不在遠方,在你凝視的一平方米土地上。”
“科學教會我們解剖世界,卻忘了教我們如何傾聽一片落葉墜地的嘆息?!?/p>
從無限小的事物中尋找整個宇宙,是大多數(shù)文化中貫穿始終的一個悠遠主題。
《看不見的森林》正有著這樣的特質。
在這本書里,生物學家戴維以一年的時間為主線,以一小片森林作為整個自然界的縮影,為我們揭開森林里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書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簡單的觀察結果作為開頭,比如藏在落葉層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綻放。
通過這些觀察,戴維織就了一個生物生態(tài)網,向人們解釋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較大的哺乳動物聯(lián)系起來的科學觀點,比如低級生物間的相互聯(lián)系,真菌和土生節(jié)肢動物的聯(lián)系等,并描述了延續(xù)數(shù)千年甚至數(shù)百萬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戴維每天都會在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種以大自然為家的動植物間復雜而又微妙的關系,因此每一次尋訪對于他來說,都象征著一個自然故事的縮影。
這本書里優(yōu)美的語言能使讀者把閱讀過程看作一次尋找大自然奧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戴維則像導游,帶領我們探索存在于我們腳下或者藏在我們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所以,春天到了,萬物復蘇,不妨讀讀這本書,然后走出家門,去發(fā)現(xiàn)我們和身邊自然萬物的關系吧!
我們能否通過凝視葉子,窺見整個森林?
盡管我們的隱喻是由西藏的壇城引入,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同樣能找到類似語境。
布萊克的詩歌《純真預言》(Auguries of Innocence)更甚一步,將壇城縮小到一粒塵土,或是一朵花中:“一粒沙中見世界,一朵野花中見天國。”
布萊克的訴求,是建立在西方的神秘主義傳統(tǒng)之上。這種傳統(tǒng)在基督徒的冥思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對于克洛斯的圣約翰,阿西尼的圣弗朗西斯,或是諾維奇的朱利安女士而言,地牢、洞穴,抑或一顆微小的榛子,都可以用作透鏡,從中窺見終極實在。
本書是一名生物學家面對西藏喇嘛、布萊克的詩歌以及朱利安女士的榛子提出的挑戰(zhàn)而做出的回應。
我們能否通過凝視葉子、巖石和水珠打開的一扇小窗口,窺見整個森林?
在田納西州山丘上一座由老齡林構成的壇城中,我試圖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者說,只是尋求答案的開頭。
這座林中的壇城,是一個直徑一米多的圓。大小與喇嘛們繪制出來而后又抹去的壇城相當。我在森林里隨意穿行,找到一塊適合蹲坐的巖石,就算選定了壇城的地址。
巖石前面的區(qū)域,就是一座壇城,我此前從未見過的一個地方。

目錄
目錄
1月1日 伙伴關系
1月17日 開普勒的禮物
1月21日 實驗
1月30日 冬季植物
2月2日 腳印
2月6日 苔蘚
2月28日 蠑螈
3月13日 獐耳細辛
3月13日 蝸牛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4月2日 電鋸
4月2日 花朵
4月8日 木質部
4月14日 飛蛾
4月16日 日出的鳥
4月22日 行走的種子
4月29日 地震
5月7日 風
5月18日 植食性昆蟲
5月25日 波紋
6月2日 探求
6月10日 蕨類
6月20日 混亂
7月2日 真菌
7月13日 螢火蟲
7月27日 太陽光斑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8月8日 地星
8月26日 蟈蟈
9月21日 醫(yī)藥
9月23日 毛蟲
9月23日 禿鷲
9月26日 遷徙的鳥
10月5日 預警波浪
10月14日 翼果
10月29日 面容
11月5日 光線
11月15日 條紋鷹
11月21日 嫩枝
12月3日 落葉堆
12月6日 地下動物世界
12月26日 樹梢
12月31日 觀望
致謝
參考文獻
譯后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