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微信
很多重大疾病背后,比如中風、心梗、冠心病等,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血管里面長「斑塊」了。
心內科醫(yī)生提醒,一旦身體出現(xiàn)3個癥狀,往往提示斑塊隨時會脫落,并將堵死血管。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告訴你斑塊在堵死血管之前的危險預警,并教你延緩血管“長斑”。
受訪專家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yī)師 高登峰
哈爾濱醫(yī)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yī)師 原玥
北京急救中心主任醫(yī)師 王小剛
斑塊堵死血管前有3個信號
全身的動脈血管都可能長出斑塊,其中,頸動脈斑塊的危害極大,半數(shù)以上中風都跟它有關。
哈爾濱醫(yī)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yī)師原玥提醒,如果出現(xiàn)以下3個癥狀,說明頸動脈斑塊極度危險,最好及時到醫(yī)院檢查治療。
1
眼部異常
一過性視野黑矇,單眼或雙眼視物模糊,甚至失明。
2
感覺異常
單側身體、面部或部分肢體出現(xiàn)運動障礙、刺痛或麻木,突發(fā)行走困難、步態(tài)不穩(wěn)。
3
語言或吞咽異常
短暫失語,突發(fā)眩暈、意識或記憶障礙、吞咽困難等。
以上三大癥狀提示,頸動脈斑塊可能在短期內突然脫落,阻塞重要功能血管,進而出現(xiàn)嚴重癥狀,因此要盡早就醫(yī)。
7個習慣,相當于在培養(yǎng)斑塊
調查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超過40%;45歲以上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病例中,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更是達到80%。
專家提醒,一些不良習慣相當于在“培養(yǎng)”斑塊,尤其是以下7個危險因素。
1
常吃油炸食品或快餐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會促進炎癥因子表達,導致代謝異常,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
日常應少吃快餐、零食和各種油炸食品。
2
不注意控血壓
血壓忽高忽低或者水平過高,血流會反復沖擊血管內壁,撞擊血管壁上的斑塊,使其脫落。
3
愛喝甜飲料
高血糖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為脂質沉積提供條件。
建議盡量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如果想喝飲料,可選茶水、黑咖啡、低脂牛奶等。
4
吃太多“壞脂肪”
全球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病例中,31%歸因于高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升高,會讓斑塊變得極不穩(wěn)定。
不建議常吃動物內臟、魚子醬、蝦醬、螃蟹、魷魚等。如果愛吃肉,不妨吃點雞鴨魚肉,少吃豬牛羊肉,尤其是肥的。
5
不愛吃果蔬
飲食中缺乏足夠的水果和蔬菜,意味著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攝入不足,不利于維護血管健康,可能加速斑塊形成。
6
抽煙飲酒
吸煙會損傷血管內皮,促進斑塊形成。過量飲酒會導致血壓升高、血脂異常,加劇斑塊不穩(wěn)定性。
7
容易焦慮
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等情緒中,可能導致體內應激激素(如皮質醇)水平升高,從而損害血管內皮,促使斑塊形成。早期斑塊有“逆轉”可能
醫(yī)生表示,血管內存在斑塊的人,如果處于早期脂質條紋階段,通過強化降脂、調整生活方式,能實現(xiàn)部分或完全“逆轉”。
成熟斑塊雖然完全消失的可能性極低,但可通過治療,穩(wěn)定斑塊、減少炎癥、降低破裂風險。
專家們總結了以下幾個“控斑”要點。
1
控制血脂
膽固醇是形成斑塊的主要原料,因此應少吃高脂、高糖、高鹽食物,烹調方式多用蒸、煮、涼拌,少油炸,不喝甜飲料、酒類。
每天吃夠一斤蔬菜半斤水果,多吃粗糧,全谷物、豆類,其中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同時要在醫(yī)生指導下嚴格控制血脂指標。
2
穩(wěn)定血壓
血壓穩(wěn)定才能穩(wěn)住斑塊,應盡量將血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超過140/90毫米汞柱就突破了“危險線”,要盡早就醫(yī)。
3
堅持運動
久坐會降低血流速度,而運動是預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措施,每周應進行150分鐘左右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跑步、快走等。
日常還可以做“踝泵運動”,即勾腳尖、繃腳尖、繞踝等動作。
4
早點戒煙
戒煙一年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改善斑塊穩(wěn)定性。
5
科學用藥
專家提醒,已患有心血管疾病、中度以上動脈狹窄、壞膽固醇在3.4毫摩爾/升以上或存在多重危險因素者,應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同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防止斑塊進一步增大、破裂。
阿司匹林作為二級預防藥物,可在斑塊破裂時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動脈血栓形成,顯著降低急性心梗、腦卒中風險,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