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時期的尾聲,國內(nèi)局勢依然處于比較微妙的狀態(tài),很多和政治人物有關的活動都容易被上綱上線,因此不能輕易參加。一旦參加錯活動,有可能被認定站錯隊,產(chǎn)生一些比較復雜且難以解決的后果。

1975年初,老革命家李富春因病去世??紤]他為新中國立下了很多功勞,中央決定特地為他舉行了追悼會,鄧小平代表中央親自致悼詞。

然而有一個細節(jié)卻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那就是李富春唯一的女兒卻沒有為父親送葬,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富春的女兒李特特之所以沒有來,是因為母親蔡暢不讓她來——即便是聶榮臻出面勸說,蔡暢都沒允許。

那么問題來了,這究竟出了什么問題?事情還要從蔡暢和李富春的人生經(jīng)歷說起。

蔡暢的老家是湖南雙峰縣。她出生在世紀之交的1900年,因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母親特別關愛她。蔡家雖然不是富貴家庭,但生活狀況還可以,基本上過得去,而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蔡暢的母親葛健豪是一位女中豪杰,是我國早期的女權活動先驅(qū),人稱“瀟湘三女杰”之一,是著名烈士秋瑾的好朋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母親的影響下,蔡暢從小樹立了用知識拯救國家的理想,而且受到葛健豪影響的不只是女兒蔡暢,還有蔡暢的二哥蔡林蒸和三哥蔡和森,其中蔡和森是毛主席的好朋友,是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結合這些情況來看,蔡暢的人生也注定不會平凡,因為她周圍的人就不是普通人。

蔡暢15歲的時候,思想非常封建的父親想將她許配給地主做姨太太。對此,蔡暢堅決反對,在母親的支持下,她果斷離家出走,用行動向舊社會第一次喊了不!

到了1919年,她的命運發(fā)生了很大改變,這一年的中國發(fā)生了五四運動,很多年輕人開始走出國門,去其他國家尋求救國之道,蔡暢也踏上了留學法國的路。

在法國期間,她深入學習了馬克思著作,在四年后的1923年,蔡暢決定入黨,成為早期黨員之一。而且在留學期間,她還結識了周恩來、鄧小平、陳毅和聶榮臻等人,結下了革命友誼。

但有一個人他們不僅成為了好友,之后還成為了眷侶,這個人就是李富春。

當時李富春也在法國留學,在法國期間,李富春經(jīng)常深入社會底層,了解法國社會的工人運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法國期間,李富春和蔡暢在留學生組織的座談會上偶然相遇,之后多次參加了一些交流動作,久而久之兩人產(chǎn)生了一些情愫,但兩人都沒有說。

后來蔡暢的母親葛健豪到法國問起留學生活的時候,看出了一些端倪,于是刻意觀察了一下李富春,發(fā)現(xiàn)他是一位有志青年后撮合兩人多見面,多溝通。

就這樣,1923年兩人在法國巴黎結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婚后兩人的幸福生活并沒有持續(xù)太久,回國后,革命工作非常忙碌,夫妻倆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還要忙于各項革命宣傳工作。

過了一段時間,兩人的女兒降生,兩人討論了大半天,決定取名李特特。

之后兩人一邊干革命,一邊想辦法照顧孩子,這期間可以說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經(jīng)歷了很多次危險的考驗,他們等到了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夫妻倆比很多烈士要幸運。

建國后,李富春擔任了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成為了經(jīng)濟領域的一員干將,蔡暢則長期擔任全國婦聯(lián)主席,為婦女權益而努力。

兩人在不同的戰(zhàn)線上都在為國家的未來而努力,而且兩人生活都非常簡樸,拒絕了組織給他們安排的吉普車。

到了1974年,蔡暢還遵照李富春的想法,將多年積攢的10萬元上交給黨組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因為兩人一門心思干工作,忽略了家庭,尤其是女兒長大后,兩人對女兒關心確實減少了太多,所以母女倆開始聚少離多,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溝通少了,所以人和人之間也就有了一些誤會。

等到蔡暢退居二線,有時間陪伴女兒李特特的時候,兩人還都有點不太習慣。

更糟糕的是,1975年父親李富春病逝,給兩人帶來了很大打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由于當時國內(nèi)形勢十分復雜,盡管蔡暢也很想女兒參加追悼會,但她理性分析了局面,認為存在政治風險。于是不讓女兒李特特參加。

對此,李特特十分不理解和母親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無奈之下,李特特找到聶榮臻,希望聶榮臻勸說母親。聶榮臻對此也十分不理解,于是同蔡暢溝通,但依然勸說無效。于是就出現(xiàn)了李特特沒有參加父親李富春追悼會這一幕。

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之深。

直到多年后,經(jīng)歷了一些風雨后的李特特這才意識到母親的決定其實是對的,可以讓自己避免很多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