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近日,北京兒童醫(yī)院開設“拒絕上學門診”10個月以來,接診近萬人的消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篇報道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和共鳴,也正是因為不少家長曾經或正在遭遇孩子上學困難問題。

門診負責人表示,當孩子已經拒絕上學的時候,說明心理問題到了中度以上的水平?!熬芙^上學門診”就診量之大的確需要引起教育專家和家長們的高度重視。報道中提到導致孩子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還是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筆者認為,孩子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主要原因是家長過高的學業(yè)期望、過多的壓力和不正確的溝通交流方式。

例如,部分家長沿襲傳統“吃苦”教育模式,認為只有吃苦才能出人頭地。家長基本不關心孩子的心理問題,把孩子的抗拒、逃避、出走、自殘等行為都歸結為缺乏生命磨礪(沒吃過苦)。而且在家長式教育里,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平等的心理溝通,長期維持“命令-說教-服從”的威權倫理關系。也有部分家長雖然比較開明,沒那么“專制”,但依然以說教為主,不能與孩子建立朋友式的溝通交流環(huán)境。這兩類家長都將學習看作孩子未來唯一的出路,以成績好壞作為評判孩子優(yōu)劣的唯一指標。

每天的生活僅有按部就班的上學,孩子基本被這種機械的教育“規(guī)定”了一切。加之素質教育對副科的要求提高了,家長們在語數外學習之外還安排了一些所謂的課外學習,進一步增加了學業(yè)要求。雖然有明文禁止,但大部分孩子仍然在家長的安排下提前學習,尤其是英語、計算機。于是,時下最常見的場景是:孩子剛出校園,就被送到培訓機構。周末雖然安排了戶外活動,也基本是一些課外培訓機構的課程。校內“卷”完校外“卷”,既有家長的強制意愿,也有學校的課業(yè)壓力,孩子很難再享有隨心所欲的成長空間。

事實上,孩子的心理問題主要來自他所感知的壓力。而壓力則來自家長,關鍵在于這些壓力是不是迅速傳導給孩子,進而導致孩子厭學。家長應當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重于學習成績。家長除了及時了解孩子心理狀態(tài)并進行干預外,還應當從親子關系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是否處于能夠平等地進行良好溝通交流的狀態(tài)。其次需要反思的是,是否常常關注孩子的小進步,并給予表揚肯定。最后需要反思的是父母是否真正參與了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否經常與孩子一起參加活動或玩游戲,而不是“說教-批評”之后就不理不睬了,親子時間太少也是導致代際隔膜的因素之一。和孩子做朋友,與孩子共同成長,既可以讓孩子保持身心健康,還可以為孩子的未來創(chuàng)造無限可能。

文|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