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竇建德,隋末著名農(nóng)民起義領袖,割據(jù)群雄之一,虎踞河北,擒殺宇文化及,先后與隋唐等關隴統(tǒng)治集團斗爭數(shù)年,也是推翻隋煬帝暴政斗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竇建德出身農(nóng)民階級,卻有著出色的政治手段和人格魅力,深受河北軍民、士紳甚至隋朝投降官僚愛戴。
621年虎牢關一戰(zhàn)后,竇建德被李世民擊敗,押送長安斬首。
但即便身死,竇建德的形象依然遺愛于河北百姓心中,其部下劉黑闥高居義旗,一呼百應,河北部分州縣亦有“竇王廟”,父老群祭,歷久不衰。
對于竇建德的事跡,《舊唐書》給出客觀評價:
“建德義伏鄉(xiāng)閭,盜據(jù)河朔,撫馭士卒,招集賢良。中絕世充,終斬化及,不殺徐蓋,生還神通,沉機英斷,靡不有初……然天命有歸,人謀不及?!?br/>
綜上,竇建德是一位杰出農(nóng)民領袖,文武兼?zhèn)?,極善籠絡人心,頗有漢高祖遺風。

然而,時也運也,竇建德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出現(xiàn)一系列失誤,被李世民抓住破綻,從而潰敗,只給后人留下一聲嘆息。
竇建德起兵:草根崛起之路
573年,竇建德出生于貝州漳南縣(今山東武城縣)。關于其身世背景,史上僅記載世代務農(nóng)。
據(jù)記載,竇建德重信崇義,把履行承諾看得非常重要。曾經(jīng)有同鄉(xiāng)父母去世,家貧無力安葬,正在耕田的竇建德立即放下農(nóng)活,主動送去辦理喪事所需財物。
正是這份仗義豪氣讓鄉(xiāng)里對他夸贊不已。后來他當了里長(過去的農(nóng)村生產(chǎn)隊長),因犯法出逃,直到朝廷大赦天下才回家。
不久他父親去世,送葬的有一千多人,凡有送禮者,一概辭謝。
從以上經(jīng)歷,不難推斷,竇建德雖不是豪族巨賈,但應該是家底殷實的中小地主家庭,憑借家族在當?shù)氐挠绊懛e攢了一些人脈資源。

所謂亂世出梟雄,以竇建德的江湖習氣,大概率是考不上科舉的,充其量是個鄉(xiāng)紳,但那個紛亂的時代給了他出人頭地的機會。
但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窮兵黷武,為實現(xiàn)“秦皇漢武”之宏圖偉業(yè),于611年征討高句麗。
由于河北距離高句麗較近,成了朝廷重要征兵地。當時隋朝政府征兵數(shù)十萬,竇建德也在其中,并被郡里任命為二百人長。
時值山東、河北等地爆發(fā)水旱災害,加上朝廷苛政賦稅徭役不堪重負,百姓四處逃荒,盜匪強盜嘯聚山林。
竇建德預判隋朝統(tǒng)治動搖,易釀成動亂,便與同行的孫安祖等人商議應趁機建功立業(yè)。
好巧不巧,當時往來的各股盜匪,襲擾各州縣,沿路屠殺百姓,焚燒房屋,唯獨不到竇建德的家鄉(xiāng)漳南縣騷擾。
漳南縣令經(jīng)過調(diào)查才發(fā)現(xiàn),原來盜匪大多是由附近民組成,很多人都受過竇建德救濟,所以不愿冒犯。
據(jù)此,郡縣官府得出結(jié)論:竇建德就是勾結(jié)賊匪的刁民,于是貿(mào)然拘捕他的家屬,不論老少全部殺掉。
此時的竇建德正在出征的路上,得知消息后悲痛萬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帶著他的兩百手下逃跑落草投靠到高雞泊的義軍領袖高士達。

與被逼上梁山不同,竇建德早就有落草高雞泊的想法。
高雞泊位于河北衡水附近的濕地,方圓數(shù)百里,湖沼上的蒲草又密又深,以此為隱藏基地,往來搶劫積蓄財富,暗自拉起人馬,待時局動蕩,必干出一番大事。
高士達對竇建德早有耳聞,故見到他十分高興,任命其為司兵訓練兵馬,殊不知竇建德其實是來“鳩占鵲巢”的。
在竇建德的操持下,很多流民慕名而來,隊伍很快發(fā)展到一萬多人。
同時竇建德又極善籠絡人心,為人十分慷慨,不僅以財物接濟別人,還與士卒共同吃苦耐勞,所以高雞泊的草寇無不對他忠心耿耿。竇建德也完成了從鄉(xiāng)民到農(nóng)民軍首領的華麗蛻變。
建立夏國政權,虎踞河北
高雞泊義軍勢力的擴大引起了州郡政府的注意,616年,涿州通守郭絢率領一萬多人馬前來討伐,高士達命竇建德出戰(zhàn)。
這是義軍與隋軍首次作戰(zhàn),關系到竇建德的威信,故竇建德非常重視。
由于義軍整體實力未對隋軍形成優(yōu)勢,所以竇建德決定出奇制勝。
為此,他與高士達定下反間計,由他先假裝叛逃,派人給郭絢送信說愿意投降官軍,共同討伐高士達。
為了把戲演的逼真,高士達當著義軍將士的面懲處竇建德,而竇建德暗中率七千兵馬前往抵御。
郭絢不知是計,還準備跟他訂立盟約。竇建德則趁隋軍松懈之際,發(fā)起突襲,大敗隋軍,殺敵數(shù)千,斬殺郭絢,經(jīng)此一戰(zhàn),竇建德在義軍中的威名大振。

不久,朝廷又派太仆卿楊義臣率領一萬多人討伐。就在危急時刻,義軍內(nèi)部卻發(fā)生矛盾。
原來竇建德功高震主,高士達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原想找個幫手,誰知卻要翻身做主了,為此兩人猜忌不斷。
面對楊義臣大軍壓境,高士達決定親率精兵迎戰(zhàn),以挽回威信。
竇建德知道楊義臣是當朝猛將,非郭絢之流可比,再加上其剛剛打敗義軍張金稱,銳氣不可抵擋,所以建議避其鋒芒,再趁疲憊松懈之際發(fā)起攻擊。
但高士達執(zhí)意出征,在初戰(zhàn)取得小勝后就縱情喝酒,驕傲輕敵,楊義臣趁機偷襲大敗義軍斬殺高士達。

而竇建德早已預料高士達必敗,便趁楊義臣包圍高雞泊前,率百余親信逃至附近的饒陽縣。
沒有高士達的束縛,竇建德雖然失去藏匿基地,反倒展現(xiàn)出極強的政治手腕和人格魅力。
在饒陽縣,竇建德輕易招撫三千百姓加入義軍,隨后又重新返回平原,招攬?zhí)由⒌氖勘?,重新拉起一支隊伍?/p>
為了進一步鞏固并壯大實力,竇建德做了兩手措施,首先為高士達舉行葬禮,并厚葬戰(zhàn)死義軍戰(zhàn)士,全軍穿白色喪服。
以此展示自己不計前嫌的大度,也表明自己肝膽仗義,在場義軍將士無不感動,誓死跟隨竇建德,軍隊再次振奮。
其次,與其他義軍抓到隋朝官吏和當?shù)厥考澗土⒖虤⒌舨煌?,竇建德往往以禮相待。
當時的中原起義多如牛毛,竇建德此舉表明自己仁義之師和志向高遠,瞬時提高了格局。
此后隋朝郡縣官吏為保性命,紛紛獻城投降,竇建德軍隊氣勢更加興旺,規(guī)模多達十多萬人。

617年七月,隋朝右翊衛(wèi)將軍薛世雄率領三萬人馬討伐竇建德,雙方在河間城附近擺開陣勢。
竇建德以精兵埋伏于沼澤,正面佯裝逃跑,薛世雄輕敵不加防備,竇建德發(fā)動突襲,一舉將其擊潰,隨后攻下河間、樂壽等河北諸縣。
618年三月,江都事變發(fā)生,隋煬帝被右屯衛(wèi)將軍宇文化及所殺。消息傳至中原,社會嘩然,各路豪強紛紛譴責宇文化及大逆不道。
當然,各路反王其實是各懷鬼胎,為博取政治資本和利益而已。
竇建德亦迅速做出反應,他追謚楊廣為閔皇帝,以顯示其忠君道義,后以樂壽為都城,建立大夏政權,自稱夏王。

至此,竇建德從一介草莽跨越階層,成為隋末勢力強大的諸侯。
此后,竇建德開始了一系列開疆拓土和征伐活動。
619年,竇建德在聊城擊殺宇文化及,報所謂弒君之仇,后攻陷洺州、相州、衛(wèi)州、幽州等河北大部地區(qū),甚至唐朝左武衛(wèi)大將軍徐世勣、唐高祖李淵皇妹同安長公主都被俘虜。
而河北軍之所以如此強盛與竇建德治軍手腕息息相關。
竇建德每當攻陷城鎮(zhèn),所得財物全部獎賞給各位將領,自己只吃蔬菜、脫皮粟米飯,他的妻子曹氏不穿絲織衣裳,日常生活十分簡樸,被俘隋朝官員和士兵聽憑其意志,涉及遣散的一律發(fā)放路費盤纏。
正是竇建德以極高的紀律約束和仁德表率贏得河北軍民士紳的一致?lián)泶鳎滠婈犓蚺?,河北、山東等地全被竇建德收入囊中。
與此同時,李淵占據(jù)關中和西北,王世充占據(jù)河南,故北方形成竇建德、王世充、李淵三方鼎立的局面。

虎牢關之戰(zhàn),草莽梟雄終不敵天策上將
竇建德以鄉(xiāng)野農(nóng)夫起家,既沒有政治資源和背景,胸無詩文點墨,也沒讀過兵法,但卻能雄踞河北。
可見其不僅僅擁有很強的戰(zhàn)場指揮能力,籠絡人心的政治手腕在隋末梟雄中亦是一等高手,杰出的政治軍事能力純粹是老天賜予的。
不過竇建德在戰(zhàn)略層面的錯誤卻讓他與統(tǒng)一寰宇失之交臂,最終落得慘死結(jié)局。
首先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李淵的實力最強,王世充的實力最弱。從權力制衡的角度,竇建德應聯(lián)王抗李,效仿三國時期諸葛亮聯(lián)孫抗曹的總方針。
但竇建德卻選擇尊崇隋朝宗室來建立權威。

早在竇建德誅殺宇文化及后,就以大臣之禮先拜見隋煬帝的皇后蕭氏,還封齊王楊暕的兒子楊政道為鄖公,并主動與嫁到突厥的義城公主示好,以此借突厥的援助壯大自身力量。
起初竇建德與王世充交好,但后來得知王世充廢除楊侗自立,遂與其絕交,因為王世充殺楊侗的行為讓其沒法繞過尊隋綱領和政治道義,因此兩人只能各自為戰(zhàn)。
竇建德認為,中原的割據(jù)勢力皆是一盤散沙,而突厥作為當時蒙古高原的統(tǒng)一軍事政權,在介入中原事務時有極大話語權。
比如李淵在太原起兵時都要主動巴結(jié)突厥人,所以只要抓住義城公主這條線,就能與突厥保持緊密聯(lián)系。
竇建德的考量并非沒有道理,只是忽略了李淵和李世民的實力能力。
此時的李唐已經(jīng)掃清關中所有反抗勢力,在李淵看來,竇、王失和是莫大的喜事,正好可以實現(xiàn)東出關中爭奪天下的戰(zhàn)略。
620年,秦王李世民統(tǒng)率十萬大軍向王世充開戰(zhàn),戰(zhàn)場形勢呈現(xiàn)一邊倒局面,河南各州縣紛紛投降,王世充僅以洛陽等少數(shù)城池據(jù)守。

在此期間,竇建德始終沒有采取任何行動,直到王世充被圍困洛陽,糧草告急時才介入河南戰(zhàn)場。
道理很簡單,他手下的中書舍人劉斌勸諫:唐強鄭弱,唇亡齒寒,只有打走唐軍,才能保持三分鼎立局面,還可以乘唐軍戰(zhàn)敗,直向西打攻取長安。
但即便如此,竇建德也是僅以書信勸李淵和李世民罷兵,而未采取任何強硬措施,雙方足足拉扯幾個月,竇建德才于621年二月發(fā)兵援助王世充。
王世充的弟弟徐州行臺王世辨任帶領幾千人與竇建德會師,竇建德統(tǒng)率人馬十多萬,大夏軍隊幾乎傾巢而出,對外號稱三十萬,駐扎在成皋,竇建德與王世充約定內(nèi)外夾擊必破唐軍。
總之,竇建德對這次戰(zhàn)爭信心滿滿,畢竟在以往平定河北時,不管是隋朝軍隊還是地方豪強都被他掃進歷史,更何況這次兵力規(guī)模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
但事情的結(jié)果遠出乎其意料,年僅二十一歲的李世民將成為他草根逆襲的終結(jié)者。
621年三月,李世民率三千五百精銳騎兵進駐洛陽咽喉虎牢關,阻擊竇建德。

雙方首次交鋒,李世民就以奇襲、誘敵打埋伏的方式殺傷殺死不少夏軍士兵,還捉拿其多名部將。
在此后兩個多月里,李世民死死據(jù)守虎牢關,竇建德竟未前進一步,自己的運糧部隊反倒屢遭劫掠。
夏軍人心驚恐,上到將帥,下到士卒都想回洺州大本營。
當時,國子祭酒凌敬曾勸竇建德放棄正面出擊虎牢,暗地率主力西進,跨越太行山,奪取河東,南下逼迫長安,屆時洛陽之危必解,此為圍魏救趙之計。
但竇建德的手下都被王世充賄賂,紛紛反對,還誣凌敬是不懂軍事的書生,王世充告急文書也紛至沓來。
竇建德把信守承諾視作人生信條,自然未采納凌敬意見,當時只有他的妻子曹氏勸竇建德聽從凌敬之言,反被竇建德批評。
此后,竇建德親自領兵出戰(zhàn),把全部人馬壓向虎牢,李世民則按兵不動以挫其銳氣,隨后發(fā)動突襲,大破夏軍,竇建德本人也被俘虜。

621年七月,竇建德在長安市場中被斬首,時年四十九歲。
竇建德從起事到滅亡,共六年,在那個四海分裂的年代,他打破階級天花板,成為當時最顯赫的梟雄,其掌控人心之手段令所有對手望塵莫及。
但他犯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失誤卻葬送了奮斗來的一切,從此天下局勢大變,大唐成為中原大地的主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