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先生在《美學(xué)散步》中深刻指出,生命的深邃與廣闊,其實都蘊藏在我們的審美之中。
經(jīng)濟、政治、社會、宗教、哲學(xué),這些看似高深莫測的領(lǐng)域,無一不在我們的審美體驗中得以顯現(xiàn)。
審美,不僅是我們個性的獨特印記,更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品質(zhì)。
失去了審美的眼光,生活便只能停留在膚淺的“生存”層面,而無法觸及真正的“生活”內(nèi)涵。


01
清居之韻
古人有言:“居城市中,當以畫幅當山水,以盆景當苑囿,以書籍當友朋。 ”
這 句話道出了在喧囂都市中,如何以一顆審美的心,去營造一方清凈的居所。
每一幅畫都是自然的縮影,每一盆景都是心靈的慰藉,每一本書都是智慧的源泉。
想那鄭板橋,在閑居之中,對著周遭的生活環(huán)境,心生歡喜,于是有了“風(fēng)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的感慨。
這樣的居所,不僅給了生命以豐富的感受,更在東方人獨有的詩心熏陶下,讓這些感受變得愈加深刻和雋永。


02
格物之致
我們所欣賞的,不僅僅是自然的美景,更有那些經(jīng)過匠心獨運的造物。
對這些造物的欣賞,更需要我們具備高遠的精神境界。
在書齋的案頭,放置著精美的筆墨紙硯,讓我們在書寫中品味丹青之韻;
在茶室的桌席上,布置著雅致的青瓷竹爐,讓我們在品茗中享受淡泊之味;
在幾架陳榻之間,擺放著精良的清供之物,讓我們在靜觀中滋養(yǎng)古雅之志。
這些名物,不僅寄托了我們的情懷,更讓我們的品趣得以高遠。
而那些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人,由于缺乏對事物的真趣欣賞,他們的生活便顯得愈發(fā)粗糙,靈魂也隨之日漸枯萎。


03
研藝之境
以書畫藝術(shù)來陶冶性情,這無疑是中國人最獨特的生息哲學(xué)。
在這黑白交織的紙上世界里,每一筆、每一墨都是創(chuàng)作者精神的映射。
因此,明代文人所倡導(dǎo)的審美生活便是:“名琴為和友,好書為益友,奇畫為觀友,法帖為范友……”
在這樣的生活中,琴書成為了養(yǎng)志的良伴,筆墨成為了修行的工具。這誠然可以視為一生的功課。
當我們以這些看似無用之物為心友,以這些看似無用之事來消遣生涯時,我們的人性才能得以回歸天真。


而這正是審美所帶來的生命境界的提升。
在這樣的境界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朱光潛先生所贊嘆的“慢慢走欣賞啊”的生活態(tài)度。
最遙遠的審美方式往往能帶來最深刻的喜悅,在這紛繁復(fù)雜的世界里愿每一位為俗世紛擾的人、 每一個渴望自由寧靜的現(xiàn)代心靈都能繼承這份喜悅,在生活的點滴中充分感受人間的詩意和對生命的憧憬。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