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聯考歷史學科選擇題很重要,占了整整60分。選擇題的命題,突出強調歷史學科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不僅考察學生的必備知識的掌握,更重在考察學生的提取材料信息、知識遷移與運用和闡釋歷史的能力。如何指導學生在做選擇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歷史學科素養(yǎng)和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考試中的實戰(zhàn)效率?廣州中科全程高考培訓學校歷史科組長賴老師結合其近二十年的備考經驗,將其概括為“一審三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何謂“一審”?就是要審清題干“什么時候哪里····講什么(主旨)·····問什么(原因、現象、本質、目的、影響)”,就是要審清楚題干的時空,正確提取題干所講的信息即主旨,審清楚題干問的是背景還是現象、抑或是目的還是影響等。所謂“三思”,就是在判斷備選項時,要采用三步判斷法:第一、判斷備選項是否發(fā)生在題干設定的時空里,考察的是必備知識掌握;第二、判斷備選項與題干所講的主旨是否一致,考察的是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三、判斷備選項是否符合題干問什么,考察的是闡釋歷史的能力。如果判斷不符合時即可排除,一般情況下思考兩步便能選出正確答案。下面就以3月份廣州一模試卷中的兩道選擇題作為案例進行訓練:

1.據青海柳灣齊家文化的氏族公共墓地考古發(fā)掘,一九七號墓隨葬品共66件,其中有斧、錛、鑿等生產工具;五六四號墓隨葬品共95件,其中僅陶器就有91件;四十五號墓出土了3枚海貝,九十一號墓出土了仿海貝制成的石貝,三四五號墓出土了骨貝。據此可推斷,青海柳灣齊家文化(  )

A.尚未出現貧富分化 B.部落組織較為復雜

C.存在遠距離的交換 D.冶煉技術得到發(fā)展

審題思維:

什么時候哪里——“青海柳灣齊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的五個墓地”,題干講什么——“考古挖掘發(fā)現不同墓地的隨葬品有多有少,有斧、錛、鑿等生產工具和陶器、海貝、石貝、骨貝”,題干問什么——據此可推斷,問的是現象。

三思判斷法:根據所學知識,古代中國的冶煉技術發(fā)展不會早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根據第一步判斷法,即可排除D項。備選項A、B,用第一步判斷法無法排除,接著用第二步判斷法可得出與題干主旨“不同墓葬的隨葬品有多有少、有斧、錛、鑿生產工具和陶器、海貝等”不一致,即可排除。由此得出C為正確選項。

2.漢朝時犀、象、香藥的來源已不限于本土。漢武帝派遣使者和應募商人“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漢政府還對嶺南邊郡實行“毋賦稅”的經濟政策,即當地可定期朝貢方物土產代替賦稅,如香藥、象牙、犀角、珊瑚等。這些做法( ?。?/p>

A.體現了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延續(xù) B.反映了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弛

C.刺激了民間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D.擴大了郡國并行制度的影響

審題思維

什么時候哪里——中國漢朝,題干講什么——“犀、象、香藥的來源已不限本土···漢武帝遣使和應募商人俱入海···嶺南邊郡百姓可以香藥、象牙、珊瑚等代替賦稅”,題干問什么——“這些做法”可指向背景、現象、目的或影響。

三思判斷法:根據所學知識,漢武帝時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用第一步判斷法排除B項。A、D項,用第一步判斷法無法排除,接著用第二步判斷法,可知與題干主旨不符合,從邏輯角度看偷換了主題概念,所以也排除,由此得出C為正確選項。

誠然,做選擇題時養(yǎng)成這一正確的審題思維和解題技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在平時的練習作業(yè)中嚴格認真訓練逐漸養(yǎng)成的。一旦有了這樣的審題思維和解題技巧,一般來說就能得高分了。

賴老師同時是廣州中科全程高考培訓學校港澳臺僑聯考歷史班主任,有關歷史科的疑問,大家可以請教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