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我們總是很在乎自己的“名聲”,生怕被人玷污一絲,畢竟誰都不想要一個壞名聲。
可有這么兩位古人,他們本應該是千古名臣的,卻因為兩本小說被搞臭了名聲,最后遺臭萬年……
我們熟悉的潘仁美,其實出自一本寫于明朝中后期的小說,叫做《北宋志傳》。
這本小說將元朝戲曲和南宋民間故事進行了雜糅,然后以楊家將為主角進行了重新編寫。
在編寫楊家將故事時,為了襯托楊家眾人的勇猛和忠義,便創(chuàng)造一個壞到骨子里的反面角色——代國公潘仁美。
潘仁美有多壞呢,在小說中,他屬于沒能力、沒戰(zhàn)力,還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奸佞小人。
在潘仁美攻打太原的時候,他被還未歸順宋朝的楊令公擊落馬下,還被刺了十幾槍。
后來,潘仁美又被佘太君射傷,十分狼狽。
在楊令公歸宋以后,潘楊兩家算是徹底結(jié)仇了。
在北宋攻打遼國的時候,潘美利用自己主將之便,多次為難楊家將,十分可惡。
而在打仗的時候,他又讓楊令公左奔右突,白白消耗力氣。
雖然楊令公身懷絕世武藝,但也扛不住主將的惡意針對,最后落進了遼軍的包圍圈。
為了救出父親和兄長,楊七郎拼死突出重圍,想求潘仁美網(wǎng)開一面,出兵救助兄長。
可是潘仁美卻戲耍楊七郎一番,最后將其捆在樹上亂箭射死。
無兵來援的楊令公只能死戰(zhàn)而亡,就連逃脫的楊六郎也遭到潘仁美的追殺。
最后班師回朝后,潘仁美還讓身為妃子的女兒在宋太宗面前吹耳邊風,誣陷楊家眾人有謀反之心。
如果只看小說,以及后世改編的諸多影視劇,肯定會對潘仁美恨得牙癢癢。
而在正史上,潘仁美并沒有那么壞。
反而和楊令公關系不錯,甚至還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大將軍……
在正史上,潘“仁”美的原型人物是宋朝大將潘美,雖然名字里面少了一個“仁”字,但卻是個大好人。
潘美自幼生得高大威武,又出身于行伍之家,所以很早便接觸仕途。
在后周建立后,他便成為了柴榮的侍從。
當時,在柴榮帳下共事的還有一個叫趙匡胤的小伙子。
趙匡胤同樣出身于行伍之家,和潘美有著共同語言,兩人也算是惺惺相惜了。
在柴榮登基稱帝后,兩人也搖身一變,成為了后周的重臣。
作為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榮非常有能力,也很有理想,唯一可惜的就是命太短。
柴榮駕崩后,趙匡胤在潘美等人的扶持下,順利黃袍加身,篡取后周建立了宋朝。
建立宋朝之后,潘美多次幫趙匡胤穩(wěn)定時局,攻打天下。
在潘美的率領下,宋軍巧用火攻奪下南漢,又孤軍渡河戰(zhàn)勝南唐,還順手攻破了太原城,橫掃了北漢。
而當時的楊令公,也是在潘美橫掃北漢時投降的。
因此,單從歷史戰(zhàn)績上來看,楊業(yè)是根本比不上潘美的。
而在楊業(yè)歸順宋朝后,他也一直跟著潘美征戰(zhàn),兩人算是下屬和主將的關系,更不會存在“記恨”一事。
尤其是在抵御北遼的時候,兩人同心協(xié)力,攜手抵御了十萬敵軍。
歷史上,讓兩人名聲出現(xiàn)分水嶺的是伐遼之戰(zhàn)。
當時趙匡義命令宋軍兵分三路北上攻遼,潘美和楊業(yè)負責的是西路大軍,而且兩人也順利奪下四個州。
反倒是東路大軍出了問題,導致潘美和楊業(yè)只能撤兵。
在撤兵的時候,有一名叫王詵的監(jiān)軍,他公開質(zhì)疑楊業(yè)作戰(zhàn)不夠勇猛,懷疑他懷有反心。
楊業(yè)為了證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只好迎敵而上,最終戰(zhàn)死沙場。

因此,很多人便懷疑潘美身為主將,在監(jiān)軍質(zhì)疑楊業(yè)的時候,為何沒有主動站出來替楊家眾人說話。
可在宋朝,監(jiān)軍雖然沒有調(diào)兵的權(quán)力,但卻有著監(jiān)察眾將的特權(quán),潘美如果為楊家說話,也會被扣上一個反叛的帽子。
而最后,潘美也為自己的失職付出了代價,連貶三級,直到去世后才會追封了中書令。
可在后世的小說中,為了彰顯楊家將的勇猛,將潘美的失職進行了夸大,最后他也變成了人人唾棄的大奸臣……
在宋仁宗時期,還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奸臣”,他就是包拯的死對頭——龐太師。
龐太師最早出現(xiàn)在小說《三俠五義》中,這是一本寫于清朝嘉慶年間的武俠小說,可謂是武俠題材的開山鼻祖。
在這本小說中,誕生了白玉堂和展昭一眾武林好手,同時還有包拯和龐太師這一對忠良奸臣。
小說中的龐太師是因為女兒受到宋仁宗的寵愛,所以才得了一個太師的名頭。
其實,龐太師的這一設定和潘仁美非常像。因為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潘仁美也是靠著女兒成為貴妃而飛黃騰達的。
隨后,他便和一眾門生相互勾結(jié),逐漸在朝堂上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當時陳州出現(xiàn)天災,宋仁宗開倉放糧。
可龐太師為了從中牟利,便放任侄子克扣賑災糧食,欺壓百姓,導致難民怨聲載道。
同時,他還縱容女婿操作科舉考試,做出賣官鬻爵之事。
好在有包拯的明斷秋毫,在展昭等人的幫助下,仔細查明龐家眾人的罪行,并昭告天下。
沒想到龐太師竟然喪心病狂,派出刺客行刺宋仁宗,從而引出了當年貍貓換太子一事。
最后,包拯在八賢王的幫助下,收集了龐太師等人犯事的鐵證,在朝堂上與其當面對質(zhì)。
宋仁宗見此,不但將龐太師處以極刑,還將龐妃貶為平民。
小說中的龐太師,做的壞事比潘仁美還過分,甚至到了通敵叛國的地步……
正史中的龐太師并非龐吉,而是叫龐籍,同音不同形,就像兩個人的名字一樣,兩人也有著天差地別的經(jīng)歷。
正史上的龐籍并非靠女兒得到的高位,他出生宋朝一個官宦世家,二十七歲便考中進士,成為黃州一帶的參軍。
因為做事謹慎,足智多謀,他得到吏部等官員的賞識,七年后便進入汴京城內(nèi),繼續(xù)擔任參軍。
雖然職位一樣,但來到京城的龐籍,開始了自己的“平步青云”之路。
他來到開封沒多久,就被提拔為法曹,開始接觸汴京城內(nèi)的各種疑難懸案。
在熟悉了一段時間后,他順利成為大理寺丞,還兼任知縣一職。
在此期間,他破獲多起疑案,還經(jīng)常上疏勸諫,堪稱賢臣典范。
皇帝見他聰明能干,直接讓他升至天子御史,專門進言獻策,整肅朝政。
當時天子式微,太后垂簾聽政,導致宰相權(quán)力獨大。
很多人都不敢反駁宰相,唯獨龐籍敢當庭力斥,并希望皇帝多參與朝政。
在宋仁宗執(zhí)政后,龐籍再次受到重用,曾擔任多地轉(zhuǎn)運使,后又改任刑部、大理寺赴任。
當時北宋和西夏關系緊張,戰(zhàn)事頻發(fā),而宋軍卻屢戰(zhàn)屢敗。
面對戰(zhàn)敗之事,龐籍明察秋毫,對怯戰(zhàn)者施以重刑,而對戰(zhàn)死沙場的將領多加撫恤。
宋仁宗見他做事果斷,膽大心細,便封他為龍圖閣直學士,還擔任邊疆征討使。
他多次率兵抵御來犯之敵,又命令當?shù)匕傩招蘅槼浅?,一時間龐籍大名響徹邊疆,無外敵再敢侵犯。
直到龐籍古稀之年時,依舊為國事奔勞,皇帝也非常信任他。
最后因為身體原因,還是他主動告老還鄉(xiāng)的,并沒有和包拯當庭對質(zhì)一事,更別說被處以極刑了。
退隱后,他又活了四年,最終安然病逝……
現(xiàn)在,隨著網(wǎng)絡的快速傳播,很多人對突發(fā)事件往往是一言蔽之,很難窺其全貌,也因此誕生了很多“回旋鏢”。

歷史同樣如此,潘美和龐籍一生履歷還算清白,甚至稱得賢良之臣,可在后世的傳播中,被曲解得不成樣子。
所以,看待歷史要謹慎一點,不要聽之信之,錯怪了好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