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一場自我救贖。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活的不快樂,就是因為想要得太多,什么都不愿意放下。
放下,才能擁有。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處世何妨真面目,
待人總要大肚皮。
人活一世,貴在直行胸臆。
做人,又何必弄虛作假呢?藏得了一時,藏不了一世。做人若是總戴著一副面具,早晚都會被戳穿。
只有用真實的面目與人相處,才能得到真正友情。
做人,格局要大,格局大了,就不會在生活瑣碎中沉淪。
墨汁滴在一杯清水里,清水會變污濁;墨汁滴在海洋中,海洋卻絲毫不受影響。
有一顆寬廣的內(nèi)心,有度量,能容人,能容事,如此方能活的自在,過的舒心。

寬人三尺,
利己一丈。
《菜根譚》中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意思是:為人處事,以遇事都要讓一步的態(tài)度,才是高明的人,因為讓一步就等于是為日后進一步留下了余地;
待人接物,以抱寬厚態(tài)度對人,才是有福之人。
因為給人方便,就是日后給自己方便,給別人讓路,就是在給自己造橋。
人活著,要讓自己開心,同時也不給別人添堵!
別人怎么對你,那是因果;你怎么對別人,那就是修行。

平時不說無情話,
每日常觀有用書。
《論語》里講:訥于言而敏于行。
不管身在什么場合,跟誰說話,都要有尺度,不能肆無忌憚。
所謂禍易從口出,說話沒有尺度,不僅傷人,還給自己增添麻煩。
平日里,學(xué)著好好說話,更要常讀好書。
楊絳女士曾說: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
這是大部分人的問題,所以要多讀書多思考,少發(fā)狂妄之言。

淡飯粗茶有真味,
明窗凈幾是安居。
人生要獲得幸福,要有一顆淡泊的心。淡,不是乏味,而是一種有節(jié)制的生活。
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黃庭堅有一首詩《四休居士》:
富貴何時潤髑髏,
守錢奴與拘官囚。
太醫(yī)診得人間病,
安樂延年萬事休。
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黃庭堅晚年與孫君昉比鄰而居。
孫君昉原來做過太醫(yī),性格豁達,淡泊名利,退休回到家鄉(xiāng)后,他整天樂樂呵呵,過著儉樸的生活。
偶有空暇,便在自家小園里看花賞魚,自稱“四休居士”。黃庭堅向他請教何謂四休?他笑著回答:
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黃庭堅大為贊嘆,特地寫了一首上面那修《四休居士》詩,又加了序言說:此安樂法也。
人間有味是清歡,能得淡飯粗茶、明窗凈幾,夫復(fù)何求?

緘口不語是非事,
冷眼靜觀名利人。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老話講,常常議論他人是非的人,自身就是是非中人,要學(xué)會對別人的是非保持沉默。
《菜根譚》說:處世需著一冷眼,才得許多真滋味。
靜,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智慧。對名利之事要冷眼旁觀,少說多看的才能全身而退。

豈能盡如人意,
但求無愧我心。
人這一生,哪能事事都活得盡如人意呢?不虧欠別人,不愧對自己的內(nèi)心,就足夠了。
沒有人能做到盡善盡美,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無論對人對己,太過計較的人,大都活得不太幸福。

日食三餐須三省,
身經(jīng)一事求一得。
一日三餐,時常反省自己的人,才能有所進步;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在經(jīng)歷中吸取教訓(xùn),才能增長智慧。
據(jù)說曾國藩三十歲開始寫日記,每天都在反省自身,直到他老去。
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們不犯錯誤,而是因為他懂得時刻反省自己。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自省的一生,日日自省,方才慢慢的修正自己,成就了后來的曾國藩。

敞開肚皮吃飯,
立定腳跟做人。
人生的幸事,不過有飯吃,有覺睡,有人陪。
能夠毫無顧忌地吃,能堅定自信地邁出每一步,都證明一個人活得坦坦蕩蕩,行得正立得穩(wěn)。
藤杖一條,提得起才放得下
禪門兩扇,看不破便打不開
得到越多,失去的就越多。你占有的東西,同時也占有你。
在前行的道路上,拿得起是一種承擔,放得下是一種釋懷。
困局看得破才能解,心中有結(jié)想得開才能打開。
人生到最后,拼的就是心態(tài)。只有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才是最后的贏家!

西游記是一個很好的暗喻:
真經(jīng)不在西天,而在路途;佛祖不是如來,而是自我;那成群結(jié)隊的妖怪,就是人心生出的欲望和執(zhí)念。
如何向上,唯有放下,放下欲望和執(zhí)念,你才能找到通向自我的道路。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圖片 | 源自網(wǎng)絡(lu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