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姑媽,來我家做客時,一提起表哥,就直嘆氣。

她說,自從兒子工作之后,就跟“失聯(lián)”了似的。

你打電話給他,永遠(yuǎn)是“您撥的電話無人接聽,請稍再撥”。這個“稍后”,可能十天半個月后才能打通。

即便接通了,這邊連開場白還沒講完,那頭就是:“好了不說了,我有事?!?/p>

于是,那頭就變成了“嘟嘟嘟”的聲音。

有一次表哥回家,她正好感冒。

她頭疼得躺在床上,表哥居然連她房門都沒進(jìn),更別提送一杯熱水,問一句:“媽,你怎樣了?”

姑媽苦笑著說:“我養(yǎng)育兒子幾十年,到頭來,他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p>

她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我怎么就養(yǎng)出這么一個不心疼我的人呢?”

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可以前每次去她家玩,看她對待表哥的方式,又覺得,表哥之所會這樣,好像是必然的。

因為她的養(yǎng)育方式,犯了3個錯誤,才養(yǎng)出“涼薄”之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無底線的付出

姑媽從孩子一出生,就變成了“24小時服務(wù)的老母親”,喂飯、洗衣、接送、陪讀……

樣樣不落,連生病都不好好休息,生怕耽誤了照顧娃。

問題是,她跟很多父母一樣,做得越多,孩子反而越?jīng)]感覺。

她在廚房忙得熱火朝天,汗水都滴鍋里了,他坐在沙發(fā)上吃薯片、看短視頻,連一句“媽你累不累”都沒有。

孩子不是天生沒良心,而是他從來沒“看見過”父母的辛苦。

小時候的他,以為你理所當(dāng)然;

長大了的他,覺得你“不說就說明你不在意”。

我們不是不該對孩子好,但如果,我們的愛,總是悄悄地給,不說出口、不表達(dá)界限,孩子就永遠(yuǎn)學(xué)不會感恩。

當(dāng)我們需要孩子的時候,不妨說一句:

“媽媽也很累,這頓飯咱們一起弄?!?/p>

“我最近腰不好,家務(wù)你也分擔(dān)一下吧?”

這不是“計較”,是讓他看見,我們不是超人,也是人。

二:情緒勒索代替真溝通

“我都是為了你,還不懂感恩?”

這句話聽著熟嗎?

“你知道我為了你付出多少嗎?”

“我把你養(yǎng)這么大,你連句謝謝都不會說?”

“我省吃儉用,就為了你上好學(xué)校!”

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是真的委屈,真的心酸。

但孩子聽到的,往往不是心疼,而是“你又在給我施壓”。

尤其是青春期之后的孩子,對“道德綁架”極度敏感。

你越是訴苦,他越是冷漠;你越是強調(diào)犧牲,他越是想逃開。

因為這時候的他,需要的不是“你為他做了什么”,而是你“是否尊重他”。

姑媽的口頭禪就是:“我都是為你了你??!”

每次表哥聽了,一點反應(yīng)都沒有,仿佛你是空氣。

我們可以邀請孩子,來感受我們的情緒。但千萬不要“以愛之名”,去“綁架”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控制式的關(guān)心

姑媽的“心疼”方式,是全面接管表哥人生大事小事:

衣服要穿哪件、秋褲要不要加;

大學(xué)填去哪座城市,談戀愛千萬別選他那個“懶女孩”;

連早餐吃啥,都得提前夜里發(fā)微信提醒。

她以為,這樣是對孩子好,怕他吃虧,怕他走錯一步??稍诒砀缪劾?,這不是“關(guān)心”,是“控制”。

表哥上大學(xué)期間,有一次跟我吐槽:“終于離開家了,一畢業(yè),我就徹底自由了?!?/p>

當(dāng)孩子長大后,如果還時刻被父母“監(jiān)控”、安排、插手,他會越來越有“壓迫感”。

你說的是“愛”,他聽的是“干涉”。

時間一久,他只想逃,甚至開始刻意冷漠——不是不愛你,是不想再被你“安排”了。

四:換個方式,養(yǎng)出“有良心”的孩子不難

其實,孩子不是天生沒良心,也不是故意冷漠。

他們只是在我們“忙著付出”的時候,沒有機會,學(xué)會心疼別人。

要養(yǎng)出“有良心”的孩子,并不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這樣做:

①把“無聲的付出”換成“可見的表達(dá)”

我們當(dāng)父母的,別再一聲不吭地忙前忙后,然后默默受傷。

不妨試著,把我們的付出說出來,比如:

“我一會想給你做3個菜,會有點忙不過來,你把青菜摘一下吧。”

“我剛洗完你的床單,彎著腰有點疼,你一會兒來搭把手吧?!?/p>

這樣說,不是抱怨,是引導(dǎo)孩子看見你的努力,從而自然而然生出“心疼”和“感謝”。

當(dāng)然,咱要講事實,不能無病呻吟,也不能給孩子刻意制造愧疚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②把“講大道理”換成“分享小情緒”

我們別再一板一眼地說:“你怎么不懂事”“你要懂感恩”,那只會讓孩子更想翻白眼。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說:

“你剛才那句話讓我有點難過,我感覺受傷了。”

“我知道你累,但媽媽也想被關(guān)心一下,能不能給我一個擁抱?”

這一點點“情緒的流露”,比大道理更有力量。

你懂示弱,孩子才懂體貼。

③把“全包式服務(wù)”換成“合作式參與”

做飯、洗碗、掃地、照顧家人……這些,我們別再一手全包!

孩子越大,越要把這些“家庭責(zé)任”,作為一門課交給他。

我們可以說:

“今晚你洗碗,我休息一會兒,順便讓你感受一下‘媽媽日?!??!?/p>

“奶奶最近腿疼,你幫她鋪個床,順便陪她聊聊天吧?!?/p>

孩子做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心疼。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做得更多,只需要換一種方式,讓孩子看見,我們不是“理所當(dāng)然”,而是“值得被珍惜”。

我們一輩子都在心疼孩子,別等到老了,才發(fā)現(xiàn)——那個最該心疼你的人,卻從沒學(xué)過怎么疼人?!?/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