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末期,盟軍制定進攻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其中為盡可能減少士兵傷亡,高層提出兩套方案:其一,在行動前先用炮彈把整個日本先炸幾遍;其二,動用升化武器覆蓋島國全境,瓦解其軍民的抵抗意志。

當然,這些方案隨著兩顆原子彈的爆炸和日本的無條件投降而成為廢案,但在此之前,它們曾被不少人質疑“太不人道”,尤其是后者。

可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后來在解密日軍機密文件時,盟軍發(fā)現(xiàn)日軍高層居然有著幾乎一模一樣的考慮,甚至已付諸行動:生化部隊將各種細菌、病毒武器藏在全國各戰(zhàn)略要點,在盟軍登陸后引爆。

在軍國主義分子看來,平民百姓死傷多少無所謂,就算全死了都不是問題,只要讓盟軍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被迫接受“停戰(zhàn)”協(xié)議,目的就達到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述便是二戰(zhàn)末期日軍大本營于1945年4月4日下達的《“決”號作戰(zhàn)準備大綱》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如今常提起的“一億玉碎”這個說法的由來。

可駭人聽聞的是,其中的“一億”并不是一個概數(shù),日軍高層當年是真計劃殺夠一億以自家百姓,為茍延殘喘的軍國主義政府殉葬。

正如剛剛提到的,雖然在“決”號作戰(zhàn)計劃提出時,日軍高層明知大勢已去,這場戰(zhàn)爭必敗無疑,但他們仍心存僥幸,試圖以巨大的傷亡拖垮盟軍而避免徹底的戰(zhàn)敗。因此在戰(zhàn)備方面,他們還是相當積極的。

彼時,高強度的戰(zhàn)略轟炸已幾乎將日本的工業(yè)生產破壞殆盡,海上的嚴密封鎖也使得日軍在其他國家掠得的戰(zhàn)略物資無法向本土輸送,本土連最基本的鋼鐵、鋁、石油等都無法獲得。

如此情況下,軍國主義政府歪招頻出,發(fā)明了將松樹樹根蒸餾得到的輕質油與工業(yè)酒精混合而成的“松根汽油”。

當局充分發(fā)動群眾去采集松樹根,把所有的商場、醫(yī)院和大部分學校都改造成生產車間,一度將松根汽油的日產量拉到了驚人的7萬桶。

這種燃料雖可以讓飛機、坦克啟動,但由于品質極其低劣,富含雜質,極易造成發(fā)動機故障。二戰(zhàn)結束后,有美國大兵在日軍的倉庫中發(fā)現(xiàn)了松根汽油,好奇之下倒入軍車試用,結果直接把車子給弄報廢了,氣得大兵破口大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解決鋼材短缺的問題上,日軍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撿破爛”。他們命令民眾上繳家中一切金屬物品,連硬幣都不放過;搜刮過后又命令所有人到戶外收集金屬,如被炸成廢墟的工業(yè)設備、被摧毀的飛機和坦克等。

被擊落在日本本土的美軍轟炸機是日軍高層眼中的“上等貨”,然而經過土法煉制,這些性能優(yōu)良的軍用鋼材立馬就變成不堪一擊的劣質品。

二戰(zhàn)結束后,一些幸存下來的日軍飛行員回憶:戰(zhàn)爭末期日軍飛機已經糟糕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飛行員在駕駛時都不敢用力,有時力氣稍微大一些,操縱桿就會被直接掰下來。

當然,高層才不會擔心飛行員的死活,只要飛機能夠升空,朝著美軍撞過去就行。

此外,根據(jù)“決”號作戰(zhàn)計劃,因為燃料、戰(zhàn)機和炮彈的短缺,日軍幾乎放棄了對美軍來犯戰(zhàn)機和戰(zhàn)艦的攔截,除非對方的行動太過明目張膽,才會象征性地抵抗一下。

二戰(zhàn)中的美軍也是整活兒高手,曾在1945年7月10日、15日出動艦隊,直接開到了日本城市釜石、室蘭近海,一陣狂轟濫炸,貼著日本人的臉將這兩座工業(yè)城市生生炸成焦土。

其間日軍雖出動戰(zhàn)斗機進行驅逐,可飛行員一看不是對手,立馬就溜了。

百姓眼睜睜看著家園被毀,對美軍束手無策,只好將火氣全撒在日軍身上:大家沖到室蘭的陸軍軍官學校里,看到穿軍裝的就圍住罵,軍官們被罵得抬不起頭,臉色慘白,有人被氣得當場倒地身亡,有的則難忍屈辱,就地自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接下來便是“決”號作戰(zhàn)計劃的重點部分:所謂“一億玉碎”,就是要拉一億國民為軍國主義殉葬。

首先,所有能扛得起槍的男性國民都被編入所謂的“國民義勇隊”,日軍并不給他們配發(fā)槍支,而是讓他們拿起鋤頭、鏟子充當武器。軍國主義分子叫囂“士兵的意志決定戰(zhàn)局”:只要足夠勇敢,相信你們用掃把也能擊敗敵人!

老弱病殘被派到軍工廠充當勞力,晝夜不息地為軍隊生產劣質軍需物資。

年輕漂亮的女子也被特意挑出來專門組建成部隊,她們經過簡單訓練便被投到最前線,武器無比簡陋,倒是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

有說法稱,這些漂亮姑娘就是日軍高層特意送給盟軍的“大禮”,讓她們被俘后成為盟軍官兵的玩物,希望以此換取日本女性皇室成員免遭受辱。

當然,高層也非常鼓勵女孩們“主動”一些,裝作逆來順受的樣子,實則懷揣手雷,在合適的時機與盟軍官兵同歸于盡,換取更高的“戰(zhàn)損比”。

值得一提的是,高層還專門挑選了許多面容清秀的男孩子假扮成女兵,專門跑到敵人軍營中當“炸彈人”——不知二戰(zhàn)后日本逐漸開始盛行的男扮女裝文化,是不是由來于此。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居然真有大批俊男靚女積極響應“號召”,軍國主義荼毒之深可見一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計劃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為糟糕的情況:萬一局勢完全失控,盟軍攻勢完全無法抵擋時該怎么辦?高層也做好了準備。

首先,一旦海岸防線被攻破,盟軍主力開始登陸,日軍便立馬將14歲以下的孩童全部處決。一來這些小孩全無戰(zhàn)斗力,不但需要照顧,還會耗費大量口糧,這樣做可以甩掉這個“累贅”;二來殺掉下一代,可以確保這個民族未來不會以“失敗者”身份受辱,非常符合所謂的“武士道精神”。

倘若戰(zhàn)局繼續(xù)惡化,日軍的屠刀將會伸向所有國民。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zhàn)末期,日本總人口只有約7214萬,所謂“一億玉碎”,剩下的近3000萬怎么辦?高層決定從所占領的朝鮮、偽滿洲國等地抓人湊數(shù),必須要湊夠一億人。

有人可能會說,二戰(zhàn)日軍的侵略行為只是軍國主義政府的決定,百姓是無辜的,也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最初,美軍也是這樣認為的。

在投下“小男孩”的前一天,也就是1945年8月6日,美軍曾曾專門出動機架轟炸機,飛到廣島上空傾瀉下6300萬份傳單,告知這座城市將會被一種可怕的武器夷為平地,旨在痛擊罪惡的日軍,不希望無辜者受牽連。

美軍勸告廣島百姓提早離開,可當?shù)厝说淖龇▍s令人大跌眼鏡:百姓居然成群結隊跑到街上收集傳單,主動將它們上交給政府。

廣島核爆后,百姓因恐慌而逃離城市,可在當局的一聲號召下,他們就回到城市,揚言要與盟軍決戰(zhàn)到底。這樣看來,二戰(zhàn)時的日本平民非但不無辜,反倒是軍國主義的幫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而言之,高層就是希望以百姓的巨大犧牲動搖盟軍攻占日本本土的決心,從而換取日本的“停戰(zhàn)”而非投降。他們專門算過一筆賬:7000萬日本軍民全部陣亡,哪怕一百人里只有1人能夠對盟軍造成殺傷,后果都不是盟軍高層可以接受的。

上世紀60年代,這份檔案被發(fā)現(xiàn),逐漸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諷刺的是,在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的情況下,皇室成員依舊可以享受到各種美食;即便全日本都化為焦土,他們的生活品質依舊不會受到影響:當局為皇室成員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地下皇宮,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其中甚至還有一間電影放映室……